

临夏融媒记者 赵好飞
初冬时节,行走在临夏县莲花镇和积石山县银川镇的花椒主产区,寒风中的花椒树透着勃勃生机:枝干经过“科技理发”修剪得疏密有致,根系借着“精准进补”的有机肥积蓄力量。从低效椒园的精耕细作到出口基地的严苛标准,从政策扶持点燃种植热情到品牌打造实现声名远扬——这条浸满麻香的产业蝶变之路,书写着临夏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诠释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

临夏独特的海拔落差带来充足光照与显著昼夜温差,加之适宜的土壤条件,孕育出品质卓越的临夏花椒:色泽艳红、麻味醇厚、香气浓郁,主要品种“大红袍”声名远播,麻味素含量稳定在6%以上,被誉为“甘肃十大名果”。截至目前,全州花椒种植面积50余万亩,年产量达数万吨,是全国知名的花椒主产区。
近年来,我州大力推动花椒全产业链发展,制定出台《关于推动临夏州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和年度任务清单,为积石山县和临夏县两个花椒种植大县筹措2000万元发展资金,连续举办花椒产销对接大会,2025年达成1.8亿元认购协议;将临夏花椒纳入全国花椒价格指数监测体系,组织企业亮相各类农博会、展销会,一系列举措让“临夏花椒”从地方特产变成知名品牌。
不少椒农都存在全凭经验、有问题干着急、产量不稳定的问题。为破解“粗放管理”难题,州上组建千名科技人员服务团队,在主产区常态化开展整形修剪、土壤改良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累计培训椒农1.1万人次。
如今,走进临夏县和积石山县等地的高标准花椒基地,无人机飞防作业、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和黄色粘虫板物理驱虫成标配,曾经“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正升级为“科学管护”的现代农业图景。
“这类交叉枝必须剪掉,才能保证通风透光,让养分集中供给结果枝!”在莲花镇花椒高标准出口型基地,技术员正手持修枝剪示范,不远处,工人手提小桶穿梭林间,将含氨基酸的水溶肥料喷洒在离树根1米左右的位置;每棵花椒树上都悬挂着粘满蚜虫等害虫的黄色粘虫板。
今年,全州投入7800万元重点推进3万亩花椒低效林提质增效和6000亩高标准出口型基地建设,其中临夏县建设3000亩出口基地(鲁家村2284.2亩、贾家村715.8亩)。通过补植补造、土壤深翻、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全力实现花椒产业“四增两降”目标,为临夏花椒叩开国际市场大门打下坚实基础。
专业力量的引入,让低效椒园迎来“新生”。今年,我州引进重庆江津先锋花椒城有限公司,为3万亩低效椒园量身定制“唤醒方案”。在积石山县银川镇椒园里,该公司生产经理邱剑用铲子挖取土壤装入袋中,将今年采摘的干花椒取样打包好,“取土样寄回总部化验微量元素,缺啥补啥,精准供给不浪费;花椒样本要检测麻度等关键指标,确保每批产品品质都达标。”邱剑解释道。
该公司推行的系统技术方案,以科技手段贯穿土壤管理、营养供给与品质控制的全过程,并为当地群众提供就近务工机会,大家跟着技术员跟班学习,不仅挣到了工资,还熟练掌握了先进的椒园管护技术。“看到托管基地的花椒长得好,我们也跟着学新技术、种新品种。”椒农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越来越多人自愿加入产业升级队伍。
胡国勋便是受益者之一,与花椒打了30年交道,他从最初仅够自家食用的“业余种植”,一步步发展到拥有10多亩的规模化椒园。今年农闲时,他到提质增效林打工,系统学习修剪枝条角度、病虫害绿色防控时机等实用技术。“以前凭经验种,遇到问题只能自己琢磨;现在掌握了科学方法,明年我就按学到的技术管自家椒园,肯定能有好收成!”胡国勋眼里满是期待。
一颗颗火红的花椒,串联起万千农户的致富梦想,成为我州以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以生态优势转化发展动能的生动注脚。待到来年金秋时,将有更多标准化、高品质的临夏花椒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届时,临夏花椒的麻香必将飘得更远、更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