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夏融媒记者 张原厂
“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振华中学每一位师生。是课堂上的谆谆教诲,是校园里的互帮互助,是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沃土,共同滋养出了这朵教育进步之花。”谈及荣获“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朱雪莲如是说。
2020年4月,朱雪莲出任临夏县振华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面对一所民族地区的乡村半寄宿制学校,她以校为家,以教育为纽带,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度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创新构建了“一主线六共同”教育教学模式,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党建引领,筑牢民族团结思想根基
作为学校党支部书记,朱雪莲坚持“党建+民族团结”双融双促,牵头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民族政策理论纳入党员学习和教师培训的必修内容,推动“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深入人心。她积极倡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挖掘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在联系,形成多学科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各科教师结合学科特点,以鲜活案例、互动研讨等方式,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不断深化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

该校的相关教育教学经验获得了州委统战部、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及临夏县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与推广。
文化润校,搭建多元共融育人平台
在朱雪莲的倡导和推动下,学校深入挖掘教育内涵,确立以“仁美”为核心的文化理念,秉承“仁以致远,向美而行”的育人宗旨,构建“一主线六共同”教育教学新模式。“一主线”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六共同”包括“共同铸魂、共同赏艺、共同实践、共同教研、共同节庆、共同筑梦”。
“课堂是主阵地。思政课作为‘引领者’,用鲜活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课作为‘传承者’,讲清中华民族形成发展与交往交融的历程,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语文、美术、音乐等课程则挖掘各民族优秀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增强‘五个认同’。”朱雪莲介绍。
通过丰富多元的教育实践,学校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入脑入心,引导各族师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切实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实践育人,深化交往交流交融实效
朱雪莲注重在实践中培育民族团结土壤,为民族地区初中学校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提供了鲜活样本。
她积极推动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搭建多样平台促进各民族学生深入交流。常态化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班会,鼓励学生讲述身边的团结故事;学生动手制作民族手工艺品、编排民族舞蹈,亲身体验多元文化;“同伴互助小组”持续运行,不同民族的学生结对学习、共同参与社团活动,在相处中学会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将“一家人”的理念深植于心。
在她的主导下,学校围绕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精心组织各类节庆活动。各族师生与家长共同参与,深刻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与和谐,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校园绚烂绽放。
在朱雪莲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振华中学先后获评全省最美家庭工作先进集体、州级文明校园、州级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等荣誉。
“今年8月,组织安排我担任临夏县漓水初级中学校长。”朱雪莲表示,“未来,我将与全校师生一道,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做得更细、更实,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化作经常,成为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根’与‘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