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夏融媒记者 马正兰
在积石山县,一曲曲民族团结、众志成城的壮歌唱响。全州各族人民心手相连,汇聚成“积石成山、重建家园”的坚定力量。近两年来,积石山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在山河重整处绘就一幅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温暖画卷。
思想引领 铸牢共同体意识之“魂”
重建家园,首在凝心。该县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导航仪”,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创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将其深度融入教育体系和社会宣传全过程。

走进积石山县鹭岛幼儿园,歌声嘹亮,孩子们唱着民族团结歌曲,教师们将民族团结故事创编成儿歌、绘本,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让民族团结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灵生根发芽。全县构建起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多维一体的教育体系。
“民族团结积石行”和政策大宣讲等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深入人心;全县深入实施强基固本工程,推进“积石成山 石榴花开”品牌建设,基层民族事务治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吹麻滩镇和谐社区等一批示范典型脱颖而出。
如今,行走在积石大地,一座座铁艺雕塑、一块块宣传牌悄然诉说着民族团结的佳话。从大禹广场的民族团结走廊,到发放到群众手中的宣传折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如春风化雨般融入日常生活。大型宣传片《积石山县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将身边榜样搬上银幕,激发了广泛的情感共鸣。
互嵌共融 构筑安居乐业之“基”
居住空间上的互嵌,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基础。
近两年来,该县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围绕“空间、经济、文化、社会、心理”五个维度系统推进互嵌式建设,不仅实现了多民族群众在空间上的相邻而居,也在情感与文化上深度融合,逐步构建起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全县13个集中安置点上,各族群众比邻而居、团结和睦。刘集乡团结村“三位一体”示范村的马树麦感慨:“我们邻居中有回族、汉族、撒拉族,大家经常串门,谁家有事都会互相帮忙。”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枢纽,各安置点构建起四级网格体系,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这里焕发活力,矛盾纠纷调处、为民代办等服务高效运转。各社区举办“共建共创”群众大会、“同心石榴”睦邻活动等80余次,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共同生活中深植人心。“小板凳”宣讲、邻里“一家亲”宣传、“红石榴”公益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党的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在2024年春节期间的“送福字、送春联”活动中,各族群众齐聚一堂,共话家园新生活。“大河家镇安置点的‘团结饭’是我吃过最香的,不同民族的邻居们各展厨艺,共享美食,其乐融融。”陈家村村民陈海艳说。
文化赋能 架设心灵相通之“桥”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该县积极发挥文化体育活动和青春力量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独特作用。
“去年端午节,胡林家乡组织各族群众一起包粽子、绣香包,展现了各族文化互鉴共美的生动画面。这一温馨场景被发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引起共鸣。”胡林家乡朝阳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永俊说。不仅在春节、中秋等节庆活动中,巧妙融入民族团结元素,还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开展返乡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体育赛事搭平台。胡林家乡的“石榴杯”篮球邀请赛、各安置点的趣味运动会,不仅强健了体魄,更成为增进了解的欢乐舞台;今年3月在大河家镇安置点举办的篮球赛中,由多民族青年组成的“团结队”夺得冠军,队员们相拥庆祝的场景令人动容。青春力量添活力。千余名返乡大学生在安置点开展社会实践,500多名灾区青少年赴省内外研学,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青少年心田;兰州大学志愿者团队连续两个暑假在刘集乡开展支教活动,为各族孩子讲授民族团结主题课程。
历经灾难洗礼,积石山县各族儿女以团结作舟、奋斗为桨,在重建家园的征程中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从互嵌式社区的温馨日常,到文化活动的欢声笑语;从校园里的民族团结歌声,到球场上的携手拼搏——每一个片段都诉说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动人故事。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积石山县各族群众必将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同谱写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