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阳光洒在崭新的医院门诊楼上,挂号窗口前有序排着前来就诊的患者;乡镇卫生院的疫苗接种室里,药剂师熟练地调配着药品;村卫生室里,村医仔细记录着村民的健康数据……这一个个看似寻常的场景,正是震后积石山县遭受重创的医疗卫生体系重新焕发生机的生动注脚。

积石山县6.2级地震发生后,当地医疗卫生设施遭受严重损毁。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全州上下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经过一年多的奋力拼搏,规划内的37个卫生健康项目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如期完成。这不仅标志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全面恢复,更实现了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为守护群众健康筑起了更加坚实的防线。
“地震发生时,卫生院的墙体开裂,瓷砖往下掉,我们第一时间把患者转移到安全地带,接着,分组奔向各村救治伤员。”大河家镇卫生院负责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那场地震让全县多个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成为危房,震中地区的医疗卫生网络一度濒临瘫痪,群众看病就医面临巨大挑战。

省、州、县三级政府迅速行动,将保障民生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基本出发点。《临夏州积石山6.2级地震卫生健康系统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方案》很快制定出台,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对需要修缮的医疗卫生机构积极进行加固,对需要拆除重建的果断拆除重建,全面排除潜在的危险隐患。方案中明确规划了37个卫生健康重建项目,涵盖州、县、乡、村四级机构,包括16个维修加固项目、11个恢复重建项目及10个安置区配套项目。
为确保项目高效推进,各级政府专门成立专项工作组,全面统筹协调资源调度与进度监管。从项目立项到施工建设,各环节都实施“清单式”管理,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在严格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全力加快建设速度,为项目如期竣工筑牢了坚实根基。

位于大河家镇的积石山县中西医结合医院,震后医疗用房受损严重,已无法正常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只能整体搬迁到过渡期板房医院开展工作。作为震中核心区的关键医疗枢纽,该院服务范围广泛,辐射甘青两省四县八个乡镇,重建工作始终牵动着周边群众的心。
该院的灾后恢复重建及维修加固提升改造项目总投资8197万元,通过新建门诊医技楼、中医康复楼及附属设施,同时,对住院部、宿舍楼等现有建筑进行维修加固,医院的接诊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项目于2024年6月27日正式动工,维修加固部分仅用1个月就完成了,8月11日便投入使用;重建主体工程也于2024年11月底基本完工。
如今,走进焕然一新的医院,先进的设备一应俱全,群众在本地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再也不用远赴临夏或县城做检查了。“医院的环境和服务越来越好了,我们看病也很方便,不仅节省了费用,还免得奔波。”附近村民马国俊感慨道。
基层医疗网点的重建同样成效显著。6家受损严重的乡镇卫生院和13所村卫生室得到了重点支持,北京韩红慈善基金会投入5500余万元,帮助这些基层医疗机构修复设施、添置设备,使其快速恢复诊疗功能。与此同时,安置点配套新建的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村卫生室和1个易地新建乡镇卫生院也陆续投入使用,构建起“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联动转诊体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

重建过程中,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提升积石山县医疗能力注入了强劲动能。依托东西部协作“组团式”帮扶等机制,积石山县累计引进243名医疗帮扶专家。这些专家不仅参与日常诊疗工作,还通过技术培训、病例研讨等方式,手把手带教本地医务人员,不仅带动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而且促进了新技术、新业务在当地的引进和应用,让当地医院的诊疗救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如今,行走在积石山县的大地上,崭新的医疗建筑拔地而起,先进的设备高效运转,“县级医院牵头、乡镇卫生院枢纽、村卫生室兜底”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已然成形,为守护群众健康筑起了一道更加坚实的防线,让健康阳光重新洒满这片历经磨难却愈发坚韧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