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分队在调研蔬菜种植情况(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供图)
历经十五载,兰州大学“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已成为新闻教育扎根中国大地的生动实践。累计1500余名学子深入西北大地,用镜头与文字记录基层变迁,超1800篇作品在主流媒体刊发,让新闻故事在泥土中生长,更让学子在行走中理解“何为合格新闻人”。
从课堂到田野:
新闻教育的破壁实践
“‘重走中国西北角’不是简单的采风实践,而是让学生回到火热的基层社会中去理解‘新闻是什么’,进而去发现和理解‘新时代的中国是什么’。”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晓程的话语,点出了活动的核心诉求。
回溯活动发起之初,彼时的新闻专业学生多困于课堂理论,对中国西部的认知仅停留在书本的只言片语中。学院副院长张维民坦言,活动的初衷是解决学生实习实践的困惑,在西部地区办新闻教育条件有限,应该把学生推到社会里成长。
“更重要的是希望在活动中,学生能学会做一个有温情的提问者、有耐心的倾听者,同时肯钻研、擅表达——放下预设,搁置对西北的固有认知,用脚步丈量土地,更用心体悟生活,给予采访对象充分的表达空间。”刘晓程说,“范长江的报道,曾深刻影响时局,启迪民心。今天,我们培养的学生也要做新时代的瞭望者,所记录的故事、表达的观点、传播的信息,应努力成为向上向善的力量,做一个有影响的传播者。”
微观叙事里的时代切片:
小人物与大时代的交响
“大时代之下小人物的故事,是‘重走西北角’的重要选题。”张维民的这句话,在学生作品中得到充分印证。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文字,如同微观档案,拼凑出西部变迁的鲜活图景。
在今年的接力采访中,2024级硕士研究生邱逸被巴蜀女性的坚韧打动,“幺姑”曾海燕从卖服装、摆面摊到开水果店、经营火锅店,历经“三起三落”仍独自撑起家庭;“寡妇面”创始人陈淑芝独自抚养五个孩子,靠创业撑起一片天。2024级硕士研究生梁万丽在昏暗巷口遇见做老式糕点的范驰英,26年坚守传统手艺,面对“网红小吃”标签,范阿姨只说“想让更多人尝到内江老味道”。张掖祁连山里,2024级硕士研究生巩妍从对“森林消防”与“城市消防”的模糊认知,到跟随指战员体验6天野外驻训,“接触越多,越觉得他们可亲可敬,‘伟大’二字在脑海中反复浮现。”巩妍的文字藏着深深敬意。
学生作品中,《秦腔里的中国:榆中县秦剧团七十年风雨路》记录传统艺术变迁;《兰亮:跨越山海,在家乡田野间续写药材的坚守与新生》讲述青年返乡故事;《兰州新区史喇口村:立体交通网绘就乡村旅游新图景》展现乡村创新。张维民说,“他们的足迹不仅印刻在脱贫攻坚、生态治理的变迁现场,更在行走中逐渐理解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传播工作者。”
十五载传承与创新:
新闻教育的生长性实践
十五年坚守,不仅留下海量作品,更探索出新闻教育与社会现实深度连接的路径。“十五年不是重复,而是在传承中创新。”张维民的话道出活动生命力。从文字采写到多媒体融合报道,从单一实践到“校园课堂+社会课堂+媒体课堂”三维体系,活动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采写编评知识,在基层实践中转化为沟通能力、观察视角,最终通过媒体传播形成闭环,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蜕变。”
近年来,学院鼓励学生融入新媒体技术,用镜头讲好故事。正如刘晓程强调:“做善表达的记录者,学习范长江‘用鲜活笔触反映现实’的本领,用精准生动的语言或影像、声音呈现发现。”2024级学生实践呼应了这一点,巩妍及小分队聚焦森林消防员日常,镜头记录下他们守护祁连山的身影,《祁连山麓调色盘》让生态故事借新媒体传得更远。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