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融媒记者 赵好飞
7月28日清晨,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来自临夏23岁的爱心志愿者何通和躺在病床上,他左臂的血液顺着透明导管缓缓流入分离机。他是平静的,而千里之外的某座城市,一位年轻的白血病患者正等待着这份宝贵的“生命礼物”。
“我第一次献血时还在读大一,这几年陆续献了6次血。”何通和说。他回忆起曾经在校园献血车里的场景,当时护士递来的造血干细胞宣传册上,“点燃生命希望”那句话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当时他想:“我献血还能为别人的生命增添一份希望,多有意义啊!”
2023年3月,何通和在临夏市中天健献血点的常规献血中,当工作人员询问是否愿意留样加入中华骨髓库时,这个刚满20岁的小伙子毫不犹豫地伸出了胳膊。谁也未曾料到,一个看似偶然的决定,会在700多天后成为另一个家庭的希望之光。
今年6月底,当血站工作人员拨通何通和的电话时,他在单位午休,他有些懵。“您好,您和一位患者的初步配型成功了,您是否愿意捐献……”当听到“匹配成功”时,何通和立即反应过来,郑重地回复:“我愿意捐献”。他意识到,两年前在献血车填下的那份志愿登记表,原来真会成为连接另一个生命的桥梁。
经过高分辨配型复合检测、采前体格检查等一系列严谨流程,7月23日,何通和到兰大二院开始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为了让他在陌生环境里更安心,州红十字会特意安排年龄相仿的工作人员高兴全程陪伴。两个年轻人在病房里谈论着许多共同话题,天马行空的聊天渐渐冲淡了捐献前的紧张。
5天后,何通和达到了捐献条件。当天,省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一行看望慰问了何通和,为这名用热血托举他人生命的年轻人,颁发了甘肃省红十字会“博爱金奖”奖牌和荣誉证书。据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赵正中介绍,中华骨髓库开展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捐献后1—2周左右,血液中各种成分就会恢复到捐献前水平。捐献前,工作人员会陪同捐献者进行严格体检并介绍相关事项;捐献中,医生会视情况为捐献者补充钙剂,志愿者会全程温馨陪护;捐献后,中华骨髓库会为捐献者安排半年体检和定期随访,并给捐献者定制健康保险。
何通和去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临夏市宝康医院成为了一名康复科医生。工作中,他经常接触到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患者的痛苦与对健康的渴望,让他对“生命”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一名医生,能用这样的方式践行救死扶伤的使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这次经历让他更加坚定,在未来的从医道路上,要全力以赴帮助每一位患者,让更多生命重拾光彩。
据了解,此次捐献是全省第75例捐献,全国第20660例,是我州第2例,也是州中心血站自今年3月挂牌成立造血干细胞工作站以来的首例。该工作站自成立以来,整合各方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广泛普及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消除大众对捐献的误解和恐惧。在日常工作中,积极组织志愿者活动,开展宣讲会和血样采集活动,为有捐献意愿的人士提供便捷的登记渠道。
“从招募志愿者到实现首例捐献,不仅挽救了一位年轻患者宝贵的生命,也充分验证了工作站‘招募—管理—服务’全流程的运行效能。”州中心血站副主任护师张娟娟说,她再次发出呼吁:希望更多年龄在18至45周岁、身体健康的爱心人士,积极响应招募,加入中华骨髓库志愿捐献者队伍,让生命的希望在奉献中延续。
何通和病房的桌上,放着的那束州中心血站工作人员送来的向日葵,如这名23岁青年用热血书写的青春,永远朝着光芒“绽放”,将生命的希望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