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融媒记者 赵好飞
肝脏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具有解毒、代谢和免疫防御等功能,堪称人体“化工厂”。7月28日是第十五个“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题是“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为普及科学防治知识,记者专访了州感染病质控中心主任、州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马玉琳,从肝炎类型和传播路径到日常防护等方面,为大家答疑解惑。
“肝炎是肝脏因病毒、酒精、自身免疫、药物和毒素等因素引发的炎症反应。”马玉琳解释道,从病因角度,肝炎可分为病毒性与非病毒性两大类;从病程来看,则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其中,病毒性肝炎因其传染性强、危害深远,成为防治重点。
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甲、乙、丙、丁、戊五型,具有传染性且存在特定传播途径。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属于“病从口入”型感染。而乙肝、丙肝、丁肝则主要以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也是我国慢性乙肝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其中,丁肝比较特殊,必须依附乙肝病毒才能复制,所以接种乙肝疫苗也能间接预防丁肝。“很多人担心和乙肝患者共餐会被传染,其实日常握手、拥抱及共同进餐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是安全的。”马玉琳特别强调,打破对乙肝患者的社交歧视,也是“社会共治”的重要一环。
乙肝和丙肝易转为慢性,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危害严重;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一般预后良好。非病毒性肝炎同样不容忽视,酒精性肝炎容易盯上长期酗酒者,脂肪肝则与肥胖、久坐相关,乱吃保健品、混服多种感冒药,都可能让肝脏“中毒”。无论哪种肝炎,持续炎症会破坏肝细胞,削弱肝脏功能,埋下健康隐患。
“肝炎的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病毒性肝炎可通过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非病毒性肝炎需针对病因进行干预,脂肪肝及酒精肝等要避免酗酒、暴食、乱吃药物和保健品等。”马玉琳建议,可通过肝功能检查、肝炎病毒定量检测及彩超等体检项目尽早筛查;肝炎患者则需配合医生进行抗病毒与保肝治疗,规律服药、定期复诊,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预防肝炎需‘分类施策’,其中疫苗接种是性价比最高的手段。”马玉琳介绍,接种乙肝疫苗可预防乙肝,新生儿应按规定接种;甲肝疫苗适合儿童和餐饮从业者等高危人群。
阻断传播路径更为重要,避免共用牙刷和剃须刀,避免到不正规的场所进行拔牙、纹身、纹眉及打耳洞等有创操作,保持安全性行为,这些细节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高危人群(如乙肝患者家属、长期服药者)应定期体检。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习惯,正在悄悄伤害肝脏而不自知。为此,马玉琳列出一份“伤肝行为清单”:长期乱用药、搭配不当或过量服用,会加重肝肾负担,增加肝损伤风险;长期过量饮酒易引发酒精性肝炎,吸烟产生的尼古丁是肝脏疾病的重要诱因;熬夜会打乱肝脏解毒代谢节奏,导致毒素蓄积伤肝;长期焦虑、易怒会导致肝气郁结,诱发肝区不适……
一些常见误区也需警惕:坊间流传的“吃啥补啥”说法其实没有科学依据,人体肝脏是否健康跟均衡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关,仅吃动物肝脏无法起到养肝的效果,因为动物肝脏胆固醇含量高,反而会加重代谢负担。对于肝功能没有出现异常的健康人,服用保肝药这类药物没有意义,肝病患者也不可过量使用保肝药,过量使用反而加重肝脏负担,增加不良反应。
从病毒性肝炎的精准防控到非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干预,从疫苗接种的“第一道防线”到日常习惯的“细节守护”,肝炎防治不仅需要政策支持和医疗守护,更需要每一个人的主动参与——接种一针疫苗、定期一次筛查、纠正一个伤肝习惯,都是在为无肝炎的未来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