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锚定目标精准发力 汇聚力量共绘蓝图
兰州市各县区多维协同奏响高质量发展“金城强音”

市民在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办理业务
黄河奔腾,滋养着金城大地;众力汇聚,奏响高质量发展强音。从田间地头的智慧农业到工业园区的智能生产线,从特色产业的蓬勃兴起再到创新行业的突破发展,从文旅产业的持续升温到民生福祉的稳步提升,兰州市各县区正立足自身禀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构建“3+2”现代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为推进强省会行动蓄势赋能。
智慧农业赋能 奏响乡村振兴“田园曲”
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与强省会相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统筹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谋篇布局“三篇文章”,加快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总部经济为引领的“3+2”现代产业体系。
随着首批白兰瓜成熟上市,兰州便进入了一年中最香甜的季节,而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精细化则是推进智慧农业的关键手段。今年,皋兰县在瓜产业发展中,通过标准化种植、智慧农业和全产业链布局,有效推动了白兰瓜品质的提升。在皋兰丰苗白兰瓜专业合作社的千亩瓜种植基地里,物联网传感器正实时监测土壤温湿度,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可根据瓜苗需求精准调控养分,通过智能控温设备能延长糖分积累的时间,确保产品糖分稳定在可控区间。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合作社还建立了白兰瓜质量追溯体系,每一箱均附有专属二维码,扫码可查询种植地块、施肥记录及检测报告,实现了‘一码溯源’。当地农产品质检中心也会对上市的白兰瓜进行农残检测。”该合作社技术员马月联如是说。
“3+2”产业体系要求,都市型现代农业要着力培育壮大生态农业、数字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高原夏菜、百合、玫瑰、中药材等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持续提升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
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农业合作社门口,顺丰、邮政等快递企业还专门设点,现场发运早熟的白兰瓜和西甜瓜。顺丰驻点负责人王晨晖说:“近几年,随着瓜果品牌的持续打造,像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对咱们这的农产品有很高的评价,市场前景也非常可观。加上这几年物流体系的持续延伸,新鲜采摘的白兰瓜48小时内就可到达一线城市商超。”产业化发展直接造福了本地农民,“现在我们只管在合作社的带领下把瓜种好,销售根本不愁,年亩均收入能超过1.3万元。”瓜农魏虎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除了传统瓜果品种,产自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的一些新品种也收到了来自市场的正反馈。在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1号智能玻璃温室里,由新区农投集团农科公司培育的“黑帅”“京美”等特色西瓜陆续成熟,首批订单已等候多时。
该基地通过国际领先的基质吊架技术,每一株瓜秧都配备智能滴灌系统,实现水肥配比动态调节,让每个西瓜都享有相对独立的生长空间。同时,全程采用人工以及熊蜂授粉、物理防虫等绿色技术,确保了产品农药残留达标。“基地的智能温控系统保障温室里昼夜温差达15℃,从育苗到成熟全程60天,每个西瓜都建立了生长档案。”该基地技术负责人介绍道。
近年来,兰州市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和在兰农业科研“新四军”的优势力量,通过引进和培育适合兰州地区的耐旱、耐寒、抗病的优良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繁育体系,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瓜果、蔬菜等兰州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同时,聚焦种质创新、生物育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领域,鼓励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集中展示了兰州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的成果,带动了当地农户的种植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从农业生产活动中切实获得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红利”。同时,也为兰州加快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以及“3+2”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效助力了乡村全面振兴。
工业转型提速 激活产业升级“新引擎”
强省会行动要求先进制造业发展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精准招引和集聚一批龙头链主企业以及上下游核心企业,推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连点成线、聚链成群。
西固区作为我市老牌工业区,用十年时间书写了一部从老工业基地到新型石化城的蜕变史诗。如今,在西固化工园区内,一个个项目全速推进,一条条生产线全速运行,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奋跃向上、活力迸发的发展新气象扑面而来。
近年来,西固区依托企业优势,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合成橡胶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项目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合成橡胶基地,创造了许多行业第一。经过60多年的持续发展,兰州石化合成橡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兰州石化公司橡胶部生产组二级工程师崔国锋说。
兰州石化作为兰州市西固化工园区的头部企业,2024年合成橡胶产量达21.62万吨,首次突破20万吨大关,完成年度计划的112.68%,创历史新高。
转型升级过程中,兰州市西固化工园区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科研单位聚集优势,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形成生产力。
“我们协同发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成立兰州化工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建成兰石化科创中心,2024年实施省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7个,攻克关键核心技术25项,兰州石化茂金属聚乙烯新产品打破国外‘卡脖子’技术,天华院入选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兰州市西固化工园区管委会主任柴尚成说,园区积极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实验室、产业孵化平台等创新载体,积极推进润滑油研究中心等企业4个中试基地建设,加速技术成果落地转化。
位于甘肃省皋兰县黑石川镇的兰鑫钢铁集团是一家以钢铁冶炼、延压加工、钢铁贸易为主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年产高强抗震钢筋达320万吨,近三年完成工业产值29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20亿元,工业产值位列甘肃省民营企业100强第2名。
“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钢铁产业探索氢能冶炼技术,将是产业转型的又一重大突破。”兰鑫钢铁集团正秉持安全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加快新建项目建设,探索开发氢能冶炼技术,推动钢铁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迈进。
面对新形势下的数智化变革,兰鑫钢铁集团也在主动求变,加速推动钢铁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该厂日产钢铁8000吨,全年计划生产目标260万吨。与传统钢铁生产企业不同,兰鑫钢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部署了大量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会实时收集设备运行参数、生产进度、质量检测等数据,并通过高速网络传输至数据中心,实现数据的秒级更新,为生产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
近年来,该企业致力于构建覆盖全面、运行顺畅、监控严密的智能车间体系,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全力挖掘现代科技潜能,提升智能化应用水平,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其中,最值得关注的要数集团运用图像识别技术构建废钢智能判级系统。该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废钢的种类、质量和杂质含量,还能对废钢进行分类评级,生成判级结果和扣杂重量,大大提高了废钢检验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强省会行动的引领下,我市各县区以比学赶超的奋进姿态为兰州“6+X”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壮大贡献着持续动能。
文旅融合添彩 绘就魅力金城“风情卷”
近年来,黄河之滨的兰州数次登上旅游热门城市排行榜,这座城市也热情地拥抱着每一位游客。通过凝心聚力打好产业、文化、创新“三张牌”,兰州牛肉拉面这一品牌正持续擦亮城市金名片,加快打造千亿大产业,努力以“一碗面”“拉”出幸福兰州新画卷。
如今,兰州牛肉拉面不光成为传播中国美食文化的“重要使者”,以兰州牛肉拉面为主的特色面食也成为了兰州招待八方来客的重要IP群。每天一到饭点儿,位于城关区人民北路与杜家台交叉的十字路口就热闹非凡。不大的一个十字路口,却聚集了6家牛肉拉面店、4家炒面店,还有烤肉、炒菜等多家餐饮店。因为主打碳水而闻名,已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碳水十字”。
从网友一句调侃到官方的主力推荐,短短一周时间,“碳水十字”已经变成了热门打卡点。这也是城关区以文旅融合为切口,敏锐捕捉消费热点,顺势而为,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消费,让游客切身体会大美兰州的热情与魅力。同时,城关区作为兰州文旅主阵地,通过打造与旅游线路融合发展的兰州牛肉拉面文化特色街区、鲜活地标来助力兰州文旅高质量发展。
推动兰州牛肉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做大做强做优兰州特色产业带动富民增收、保护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城关区将“一碗面的时间”延伸为“一座城的旅程”。2024年,城关区推出的“待在城关不挪窝”主题线路,串联起白塔山非遗工坊的拉面技艺展演、黄河食渡文化街区,让游客在品味牛肉拉面的同时,沉浸式从舌尖上的美味过渡到全方位的地域文化体验。
“网上推荐一定要来这里体验一把,今天体验完果真名不虚传。”来自广州的两位汉服爱好者来兰旅游,专门留了一天的时间去到了位于七里河区兰州中心地下一层“风起大汉”沉浸式演艺街区,感受最新的穿越玩法。自2024年12月29日运营以来,“风起大汉”沉浸式演艺街区单日最大客流超6000人次,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抖音话题超5000万次曝光。
这座占地1.5万平方米的“时空折叠剧场”,不仅让游客穿越千年触摸汉文化,更以“文化+科技+商业”的创新模式,为兰州文旅市场更新注入强劲动能。
随着近年来兰州文旅的火爆出圈,一大批乡村旅游打卡地也随之涌现,为当地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打造集观光、休闲、康养为一体的玫瑰小镇,是永登县近年来重点谋划的工程,并通过招商引资拉长玫瑰产业链、提高玫瑰附加值。得益于此,永登全县玫瑰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鲜花年产量近2600万公斤,产值达6亿元,带动2万多农户直接受益。
寺滩村委会副主任张贵祯说:“通过近几年的建设,这里已成为兰州市乃至甘肃省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玫瑰产业示范区。项目运营后,寺滩村村民可在景区工作、进行苦水高高跷、太平鼓等非遗表演与教学、玫瑰花田的种养管护等,可带动200多人的就业,让当地百姓实现了家门口的高质量就业。”
强省会行动实施两年来,兰州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高质量发展,兰州文旅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突破。
民生服务提质 织密幸福生活“保障网”
民生温度彰显发展成色。兰州市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强省会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落实1139工作部署中关于民生保障的各项任务,以“小切口”推动“大民生”,从细微处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安宁区枣林西社区面积0.5平方公里,辖区有14个居民小区,居民5631户,人口11573人,其中“一老一小”人口占总人口34.51%。近年来,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面推进基层治理精细化、服务群众精准化,建立多网合一、一网统管网格化服务体系,采取“线上+线下”的双服务模式,通过多元力量参与,让社区治理由“单兵作战”转为“协同善治”,以“小网格”赋能社区“大治理”。
“家里就我们两个老人,年纪大了,外面吃饭比较远也比较贵,自从有了社区食堂,楼底下就可以吃饭了,方便了很多!饭菜软硬咸淡都比较适合我们老年人。”家住城关区沙洼河村社区的居民白大妈说。近年来,沙洼河村社区用心用情为百姓办实事。针对居民们提出的老人儿童吃饭难问题,经沙洼河村社区多次研究商议和多方论证,并严格按“四议两公开”流程,于2023年11月下旬开始投资建设社区食堂,今年3月18日正式开业。食堂以其丰富可口的菜品得到了居民的认可。
看病就医一直是居民关心的大事。曾经,头疼脑热、肠胃不适等小毛病,居民也得奔波于大医院,排队挂号、检查化验,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如今,在兰州市七里河区,“小病不出社区,家门口就能看病”正从愿景变为现实,基层医疗正成为守护居民健康的坚实防线。
在九州管委会一楼的不动产登记大厅,某企业财务人员王女士正在体验1小时极速办证服务。她说:“以前办抵押登记要跑好几个窗口,还要等3天。现在扫码提交材料,一天内基本就能完成。”九州管委会深化“放管服”改革,将企业登记财产环节从5个缩减至2个,办理时间由原来3个工作日压缩到1小时办结。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城通办”和“异地办理”服务,协同甘南州公积金管理中心,创新开展互联网+不动产登记+金融模式,首次实现了公积金抵押贷款跨市办理。
2024年5月,在兰州市林业局公布的第二批口袋公园目录中,城关区共有24处口袋公园入围,入围游园总面积达15万余平方米,栽植各类乔木灌木60余种。这些星罗棋布的小游园,如同城市的“绿色细胞”,成为市民共享的“幸福载体”,也是城关区响应国家“公园城市”建设部署、全力织密“15分钟生活圈”的生动写照。
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兰州篇章的过程中,全市各县区各部门以昂扬的斗志、不服输的姿态、必胜的信念、过硬的作风投入各项事业。站在新的起点,各县区将继续锚定目标靶向发力,在各自领域守好“责任田”、在各自岗位当好“螺丝钉”,努力让强省会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用舍我其谁的奋斗姿态成就奋进的兰州。(记者 安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