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9日
文化根脉中觉醒的青春力量
时间:2025-07-18 来源:临夏融媒·中国临夏网 作者:赵淑娴 通讯员 侯雅琼

Screenshot_20250515091806.png

Screenshot_20240806093255.png

临夏融媒记者 赵淑娴 通讯员 侯雅琼

当清晨的阳光爬上八坊十三巷的砖雕门楼,一群佩戴红领巾的少年讲解员,正用清脆的童声为家乡代言。他们的讲述,唤醒了沉睡的文化基因,如春雨般浸润着临夏打造“五个地”的时代土壤。

深扎根脉:让沉睡的文明在指尖苏醒

从积石山下的旧石器遗址到洮河岸畔的马家窑彩陶,从丝绸之路上的茶马互市到新时代民族团结的幸福画卷,临夏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文明对话的密码。这份藏于黄土地深处的文化张力,以“红领巾说家乡”活动为支点,撬动了一场青少年认知家乡文化的深刻变革。

在齐家文化博物馆,12岁的讲解员胡泽宸立于“中华第一镜”前,将考古学家在积石山麓风沙中蹲守发掘的艰辛故事娓娓道来。这种融合“文物+人物+情感”的鲜活叙事,源自共青团精心设计的沉浸式培训:孩子们走进考古现场,聆听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历史,触摸修复中的古籍残片。当少年们的指尖拂过马家窑彩陶流转千年的纹路,沉睡的文明图景在心中复活,沉甸甸的文化责任感随之觉醒,化为今日担当的力量源泉。

童声绘蓝图:把“五个地”讲成可触的日常

黄河风情线观景台上,讲解员董帆指着远处的光伏矩阵:“这片光伏板下曾是戈壁荒滩。现在每块板每年发电300度,相当于减碳240公斤。”他的讲解既有生态数据,也融入参与“小手拉大手”植树的亲身体验,让“绿色发展”的家园蜕变可感可触。

临夏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里,讲解员张天宇的声音里带着清新的泥土气息:“这棵高原夏菜从播种到采收要68天,每片菜叶得经过3次质检。从采摘包装到运抵西安,冷链车只需24小时。”她身后的智慧大棚里,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与孩子们参与的“红领巾菜园”实践遥相呼应,勾勒出“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生动模样。

州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的打造“五个地”的目标定位,就这样在红领巾讲解员口中,化作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家乡日常。

双向滋养:在文化传播中培育时代新人

对参与讲解的少先队员而言,讲解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化成长。八坊十三巷“民族团结故事角”里,马朔用流利的双语讲述“茶马互市”的历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画卷在童声中徐徐展开——跨文化表达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悄然在心田扎根。

改变在悄然发生:曾沉迷手机的少年开始主动查阅家乡史料;内向的马梓涵能在百人游客团前自信开讲;讲解黄河生态保护后,孩子们会下意识捡起路边垃圾;介绍产业发展时,会主动关心父母工作的点点滴滴。

这种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行动”的升华,正是共青团育人目标最生动的注脚。

未来之音:让文化薪火传向更远

团州委以“三个融合”推动活动向纵深拓展: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建起红领巾志愿服务站;与学校思政课融合,将讲解实践纳入综合评价;与文旅产业融合,开发“跟着红领巾游临夏”精品线路。多维联动中,活动从单一的青少年项目升级为全社会参与的文化育人工程。

暮色中,八坊十三巷的灯笼次第亮起,红领巾讲解员的身影仍在人群中穿梭。他们的讲解里,既有“河湟文化”的古老回响,也有“五个地”建设的最新进展,如无形纽带,连接着临夏的辉煌过往与璀璨未来。

建立红领巾讲解员人才库,推动与沿海城市文化交流;开发数字化讲解平台,让全球听众听见临夏故事……团州委的新蓝图正在铺展。这些举措,正将文化传承的“软实力”转化为社会发展的“硬支撑”。

站在新起点,“五个地”建设既需文化根脉滋养,更离不开青春力量托举。红领巾讲解员清亮的童声里,我们听见了文化薪火相传的蓬勃希望,更望见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壮阔图景。


编辑:马宇 责编:孔令定 主编:喇维平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