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8日
中医解锁夏日健康饮食密码
时间:2025-07-07 来源:临夏融媒·中国临夏网 作者:赵好飞

临夏融媒记者 赵好飞

夏日炎炎、热情似火,却也带来令人心烦的燥热和挥之不去的疲倦与不适感,不少人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那么,从中医角度来讲,夏日如何健康饮食?为此,记者采访了州中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何建平,为大家科普和支招。

夏季饮食与健康关联

何建平指出,在中医理论中,饮食调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食物的营养通过脾胃的运化,将食物中水谷精微物质转输以及布散至全身。《灵枢・经脉》记载“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合理的饮食能够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反之,饮食不当则会损伤脾胃,导致经络阻滞,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认为夏季对应五脏中的‘心’,其季节特点鲜明,主要带来以下健康挑战:一是夏季阳气最旺,高温直接侵袭人体,出汗成为主要散热途径,但过度出汗会带走大量水分和体内津液,不及时补充,易出现口干舌燥、心烦意乱、小便短赤甚至头晕乏力等现象。二是天气炎热本身就容易引动心火,加上出汗多,津液耗伤,不能很好地制约心火,或因为情绪烦躁,都可能导致心火亢盛。多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舌尖红赤、口舌生疮,甚至心悸胸闷等。中医认为长夏对应五脏中的‘脾’,如若贪凉饮冷,则会损伤脾胃功能,容易困阻损伤运化水湿的脾脏阳气,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身体沉重、头脸爱出油、舌苔厚腻等症状。”何建平介绍道。

夏季健康饮食指南

面对这些季节挑战,何建平建议,夏季的营养管理应注重均衡、清淡和易消化,既要满足能量需求,又要补充因高温消耗的营养素。

“及时补充水分和清解暑热是夏季第一要务,”何建平推荐性质平和或偏凉、能生津液的食材:如西瓜(脾胃虚寒者勿贪多)、冬瓜(利水渗湿)、丝瓜(清热化痰)、黄瓜(生津止渴)、绿豆(清热解毒)、藕(清热凉血)等。饮品选择方面,建议常温或温热的清茶(如绿茶、菊花茶)、自制的酸梅汤(生津止渴)等。何建平特别提醒:“勿贪一时之快,大量饮用冰镇饮料,这会让寒气郁闭体内,反而阻碍散热,更伤脾胃阳气。”

关于夏季强健脾胃的运化功能,何建平介绍了以下两类重要食材。1.健脾利湿食材:赤小豆、薏苡仁(薏米,炒制过更温和)、白扁豆、山药、芡实。常用来煮粥或煲汤。2.芳香醒脾佐料:生姜(温中散寒,平衡食物寒凉,做菜必放)、陈皮(燥湿理气)、藿香、紫苏叶(解表化湿)。凉拌菜中加点蒜泥、香菜,也能起到芳香化湿、醒脾开胃的作用。

除了暑热湿邪,夏季“心火易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何建平提醒大家,平抑心火,保持心境平和与良好睡眠,是安然度夏的另一个维度。在这方面,可以尝试适当“吃苦”。苦味入心,具有清心泻火的作用。推荐苦瓜(清心明目)、莲子芯(清心火效佳,但味极苦,少量即可)、绿茶、百合。不过,苦味食材虽好,但其性多偏寒凉。体质虚寒、平素容易腹泻的人群务必要谨慎,不宜过量食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在日常饮食层面,何建平强调了烹饪方式、口味和食量的重要性:“再好的食材,也需要恰当的烹饪和合理的摄入才能发挥最佳效果。”何建平建议:烹饪方式多采用清蒸、清炖、白灼、凉拌,少用煎炸、烧烤、红烧等易生油腻、助湿热的厚重做法。口味总体宜清淡,避免过咸过甜。晚餐不宜过饱过晚,七八分饱即可,给脾胃在夜间充分的休息时间,减轻其负担。

常见困惑专业解答

针对大家就诊咨询普遍困惑,何建平一一详细解答:

1.夏天没胃口,能不能用水果当饭吃?

何建平:不建议!水果多属生冷,且大多含糖量高。过量食用会损伤脾阳,助长湿气,导致越吃胃口越差,甚至腹泻。水果应作为正餐之外的补充,适量即可,且最好在餐后一段时间或两餐之间食用。脾胃虚弱者,可选择苹果、桃子等相对平和的水果,避免大量进食西瓜、梨等寒性重的。

2.夏季实在想吃冷饮,怎样避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呢?

何建平:理解大家炎热天气下对冷饮的渴望,偶尔少量品尝可以,但要避免空腹、剧烈运动后,或本身有胃痛、腹泻、痛经等虚寒症状时饮用。如果实在想吃,建议小口慢咽,让冷饮在口中稍停留升温;选择相对温和的,如常温酸梅汤;吃完冷饮后,可以喝点温热的姜茶来“补救”。常温或温热的饮品其实更解渴、更养生。

3.都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天吃姜会不会上火?

何建平:夏季人体阳气浮于体表,脾胃内部相对虚寒,加上常吃生冷瓜果、吹空调,更容易被寒湿所伤。生姜性温,能温中散寒、振奋脾阳、化痰湿、助消化,正好能平衡所摄入瓜果的寒凉之性。适量食用不仅不会上火,反而是夏季保健的关键。但本身有实热证(如严重口臭、便秘、长疖肿)的人,则需减少姜的用量。

盛夏虽炎热,却也藏着养生的智慧。遵循中医饮食之道,以平和之食滋养脾胃,用清凉之品舒缓心火,让每一顿餐食都成为对抗暑热的“良药”。生活的点滴饮食选择,都在为健康添砖加瓦。


编辑:马忠德 责编:孔令定 主编:喇维平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