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6日
祖国镍都点“废”成金——金昌市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密码
时间:2025-07-04 来源:新甘肃

甘肃佰利联化学有限公司40万吨合成金红石生产线。(本文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晓玲 

在河西走廊腹地,金昌这座因镍而兴的工业重镇正经历着凤凰涅槃般的蜕变。

曾经,堆积如山的尾矿、冶炼渣、粉煤灰是城市沉重的负担;而如今,这些工业固废却在现代化流水线上重获新生——传送带如游龙般将尾矿送入膏体制备车间,含镍钴的冶炼渣经过多道工序提取出珍贵金属。

这座以“中国镍都”闻名于世的工业基地,正以固废综合利用为代表,在戈壁滩上书写着绿色转型的时代答卷。

破局:从负重前行到点废成金

金昌的工业血脉里镌刻着镍钴的基因。金川集团建企六十余载,在贡献全国88%镍产量、54%铂族金属的同时,也累积了尾矿、冶炼渣等70余种工业固废,总量超2亿吨。

当资源约束的警钟敲响,生态保护的要求同时提出,这座城市在时代拷问前给出了坚定回应:“向固废要空间,向循环要效益,向绿色要未来!”

几代金昌人接力探索,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圭臬,精心编织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的三重网络。2011年,“金昌模式”被列为全国区域循环经济典型案例;此后十年间,首批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等桂冠接踵而至。

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工业“包袱”,如今成为撬动转型的“城市富矿”。

成链:八条“动脉”激活产业生态

在甘肃佰利联化学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里,全自动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这里运行的金昌市关键项目——40万吨合成金红石生产线,是省列重大建设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更是破解当地工业废弃物处理难题的“金钥匙”——每年可“吃掉”150万吨硫酸和120万吨电石渣,将昔日令人头疼的工业“包袱”变废为宝。

“产品白度、遮盖力等关键指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广泛应用于高端领域。”公司副总经理聂振军介绍,项目更妙处在于实现了本地产业循环,每吨金红石消耗约4吨硫酸。通过与金川集团等企业嫁接,工业废弃物无需外运,就地就能加工成高价值产品。

转型的关键在于对固废价值的深挖与产业链的精耕细作。

经过数年深耕,金昌已清晰地绘制出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版图——尾矿、镍钴冶炼渣、磷石膏、粉煤灰等8条细分产业链如“动脉”般贯通全域。金川集团、佰利联化学、金泥集团等“链主”企业昂首引领,20余家规上企业紧密协同,构建起“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生态圈。

翻开金昌固废利用年度成绩单,眼前一亮:2024年,34个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创造92亿元产值,同比劲增33.7%;2025年势头不减,前5个月产值已达48亿元,同比增长27%,27个新项目正蓄势待发。

夯基:绿色制造沃土育新苗

扎根金昌的甘肃金川恒信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氯化聚乙烯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科技企业。公司不仅在核心业务上深耕,更将绿色基因融入发展血脉。其创新研发的“氯化高聚物污水零排放”工艺,已通过省、国家两级权威鉴定,成为行业环保标杆。公司因此成功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重点扶持企业行列,并荣膺国家级“绿色工厂”及省级“节水型企业”称号。

甘肃金川恒信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现场。

资源循环的巨轮行稳致远,离不开绿色制造体系的坚实托举。

金昌严格对标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四化”标准,积极贯彻落实《甘肃省绿色制造梯度培育及管理实施细则》,组织专项培训,将政策红利和技术路径直接送达企业。

同时,以真金白银促转型,近两年累计发放绿色制造奖励资金569万元。在政策激励下,金泥集团投资实施干法水泥超低排放改造,年颗粒物排放可下降70%以上;甘肃瓮福化工通过循环水池改造,年节水9万立方米。

面对“双碳”时代命题,金昌打出节能降耗组合拳:金川镍钴镍冶炼厂实施富氧熔炼技术改造,吨镍综合能耗下降15%;甘肃贝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国内最大苯醚甲环唑生产线,创新绿色催化工艺,使三废排放锐减40%;金川镍钴选矿厂建成西北首个分质分级水回用系统,年节水400万立方米;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4.3%,较“十三五”末提升7个百分点……

金川集团镍钴有限公司选矿厂实施了先进的水系统分质分级回用系统。

启示:镍都的涅槃之路

金昌的转型密码,在于将循环经济上升为城市策略。

顶层设计谋全局。金昌市将资源综合利用纳入“2+4”产业链培育计划,设立10亿元绿色发展基金。建立“链长+专班”推进机制,市委书记现场督办重点项目。

科技赋能破困局。金昌与中国科学院等共建固废资源化研究中心,近三年攻关关键工艺28项。金川集团“镍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从冶炼渣中提取的稀有金属锇、铱等价格超黄金三倍。

循环网络全覆盖。在永昌县,6万亩玉米秸秆经生物发酵变为饲草,牛粪生产有机肥反哺农田;在市区,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用于市政道路,资源循环渗透城乡肌理。

……

从“工业粮仓”到“循环样板”,金昌用十年探索破解了世界性难题,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年产值近百亿元,固废综合利用率达89%,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突破330天。

 “政府引导+链主带动+技术驱动”的金昌方案,为全国资源型城市提供了转型范本。


编辑:马宇 责编:孔令定 主编:喇维平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