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网7月2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睡前多吃碳水就能快速入睡”“动物油比植物油更容易让人发胖”“阴天没阳光,就不用防晒了”……6月“科学”流言榜揭晓,这一期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一起来看看权威解读吧。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记者与编辑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的支持。
1
睡前多吃碳水就能快速入睡?
流言:很多人吃完米饭、面条等碳水化合物后,会出现犯困的现象,也就是“晕碳”。因此,睡前多吃点碳水食物有助于快速入睡。
真相:这样的说法有些片面,容易造成误导。碳水化合物对睡眠的影响是复杂的。
首先,碳水化合物通过对血糖的影响来影响睡眠,不同的碳水化合物会呈现出相反的结果。高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如白面包、甜点和精制糖类食物,可能对睡眠产生负面影响。高糖类食物进入体内后,血糖水平会迅速上升,随后胰岛素的大量分泌会导致血糖迅速下降。这种血糖波动容易导致血糖水平不稳定,尤其是在夜间,可能会使人处于焦虑、饥饿的状态,从而影响睡眠的稳定性。研究表明,摄入高糖类食物后,深度睡眠的比例下降,夜间醒来的次数增加,这种情况尤其容易发生在已经存在代谢问题或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中。
低血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如燕麦、全谷物和糙米,则可能对睡眠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类食物消化吸收较慢,能够帮助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夜间血糖稳定性对于优质睡眠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避免身体因低血糖或胰岛素过度波动而被唤醒,从而支持更长时间的深度睡眠。
其次,碳水化合物还可以通过促进褪黑素与血清素的合成来促进睡眠。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部分人在吃了面条、米饭后会出现“晕碳”昏睡,这本质上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但频繁的餐后嗜睡可能意味着我们饮食结构不合理,或者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长期高糖高脂饮食不仅会导致体重增加,还可能增加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还是应该适度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如果一段时间内突然出现“晕碳”情况,也要考虑是不是最近压力过大或者太缺觉了。此时可以通过控制碳水摄入、调整进食顺序、饭后适当运动等方法来缓解不适。
2
动物油比植物油更容易让人发胖?
流言:动物油比植物油更容易让人发胖,日常摄入量需要控制。植物油做菜不需要太注意控制用量。
真相:某一种食物会不会让人发胖,主要看能量含量。同等重量的动物油与植物油所含能量几乎一致,因此,在摄入量相同的前提下,两者导致人发胖的“能力”并无本质差异,不存在哪种油“更容易让人发胖”的说法。
动物油(如猪油、牛油)因其独特的化学和物理特性(如饱和脂肪酸含量高、香气浓郁),在烹饪中更易赋予食物醇厚的风味,让人食欲大增,不自觉过量进食。而“吃得多”才是导致能量过剩、诱发肥胖的关键因素。
很多人误以为植物油不会让人发胖,因此在使用时不注意控制用量。实际上,过度摄入植物油,同样会因能量蓄积引发肥胖。
3
阴天没阳光,就不用防晒了?
流言:阴天没有阳光的情况下,就不用涂抹防晒霜了。
真相:紫外线是导致皮肤晒伤、老化和黑色素沉积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波长不同,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分为UVA、UVB和UVC。其中UVA波长最长,为320-400纳米,能量较低,95%以上能穿透大气层,可直达皮肤真皮层,导致皮肤老化、晒黑,且作用具有累积性。UVB波长中等,为290-320纳米,但能量较高,大部分会被臭氧层吸收,仅约10%能到达地面,是导致皮肤晒伤和色素沉着的主要原因。UVC波长最短,为100-290纳米,几乎完全被臭氧层吸收,无法到达地面。
即便在阴天,云层对紫外线的遮挡也有限,尤其是UVA仍可穿透云层,因此需要做好防晒。
4
直系亲属之间直接输血更好?
流言:俗话说“血浓于水”,直系亲属间血液匹配度最高,紧急情况下直接输血,副作用最小。
真相:直系亲属之间直接输血存在诸多医学风险。在临床或现实中,这种做法是不提倡的。
直系亲属之间并非不能输血,而是不能直接输血。由于直系亲属的基因相似度较高,当供血者的血液输入受血者体内后,供血者血液中的免疫细胞,因为与受血者免疫细胞的差异较小,不易被受血者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和清除,这些免疫细胞便可能在受血者体内存活、增殖。一段时间后,它们会将受血者的组织器官识别为“外来物”进行攻击,引发发热、皮疹、肝功能异常等严重症状,这一现象被称为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该病致死率极高,一旦发生,治疗难度极大。所以,即便是直系亲属相互输血,也需要在输血前将血液通过射线照射杀死有活性的淋巴细胞。
此外,直系亲属间输血还可能引发免疫排斥反应。例如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这种反应会致使红细胞破裂,进而使受血者出现高热、寒战、心悸等严重症状。由于直系亲属之间抗原差异较小,受血者的免疫系统难以有效识别血液中潜藏的病原体,如肝炎病毒、HIV等,从而增加感染风险。
5
酒精处理伤口越疼,消毒就越彻底?
流言:消毒伤口用酒精最好,而且伤口越疼,表明消毒越彻底。
真相:出现外伤时,很多人习惯用酒精消毒,甚至认为“伤口越疼,消毒就越彻底”,其实这样做是错误的。
医用酒精确实是非常好的消毒剂,有效消毒浓度为75%,低了高了都会严重影响消毒效果。但是,医用酒精也是“敌我不分”的消毒液,不仅会杀灭伤口里的病原微生物,还会破坏伤口处的健康组织细胞,进而影响伤口愈合,甚至导致瘢痕形成。
医用酒精适用于无破损的皮肤消毒,对于伤口的消毒,建议选择不含酒精的医用碘伏消毒液,其优点是对创面刺激性小、杀菌效率高。
6
睡觉时开风扇比空调更健康?
流言:炎炎夏日,整晚开着空调睡觉可能会得“空调病”,所以夜里吹风扇睡觉比开空调更健康。
真相:大家常说的“空调病”是由于不当使用空调造成的。当气温过高,特别是超过人体正常适应环境的时候,要及时果断开空调,尤其是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等。
天气十分炎热时,风扇吹出来的是热风,可能会影响睡眠深度,降低睡眠质量。此外,风扇是通过空气流动加快,借助水分蒸发带走热量从而降低温度,可能导致体液的丢失。如果不能及时补水,血液黏稠度会升高,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会增加疾病加重的风险。相比之下,开空调的房间里,温度和湿度都是可以调节控制的。专家建议,夏天白天将空调温度设置在26℃,晚上可以设置在28℃,既省电环保,体感也舒适。
7
碳板跑鞋可以作为中小学生日常鞋?
流言:碳板跑鞋外观炫酷、科技感十足,穿着很轻便、弹力足,中小学生可以将其作为日常鞋来穿。
真相:碳板跑鞋是一种在鞋底嵌入碳纤维板的专业跑鞋,其设计初衷是利用碳板的刚性提供推力,产生类似“弹簧”的推进效果,帮助运动员减少能量损耗,进而提高比赛成绩,其使用场景被严格限定在平坦干燥路面的高强度直线奔跑,并不适合日常通勤。中小学生的日常活动与碳板跑鞋的专业化设计存在冲突,长期穿存在运动损伤的隐患。
一方面,中小学生骨骼还未发育成熟,长期穿碳板鞋会出现足底筋膜炎,导致足弓塌陷,成为扁平足。同时,还会使跟腱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引发跟腱炎。另一方面,碳板跑鞋的高回弹性可以提高推进力,但也会弱化踝关节和足部本身肌肉的力量,进而降低踝关节的稳定性,更容易出现扭伤等情况。
平时长期穿碳板鞋会打破身体平衡,导致走路姿势异常,脚后跟很难正常着地,只能靠前脚掌垫着走。身体为了维持平衡,骨盆会不自主地侧倾或前倾,脊柱和腰椎被迫过度前凸,长期可能诱发腰突和腰肌劳损。
即便是学生体测,更多是对日常锻炼成效的检验,将碳板跑鞋视为体考“捷径”,而忽视日常科学锻炼,属于典型的本末倒置。平时不运动、不锻炼,穿再好的鞋,作用也不大,反而可能造成身体损伤。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