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刻党史印记 赓续红色血脉
——读《中国共产党甘肃省临夏州
历史第一卷(1921-1949)》有感
◇陈锦霞
5月15日,我怀着崇敬之心参加了州委党史研究室组织的《中国共产党甘肃省临夏州历史第一卷(1921-1949)》发布座谈会。作为党校工作者,手捧这部凝结着历史厚重感的著作,内心激荡着对党的感恩、对先辈的追思,更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此,我想结合本职工作,从历史价值、理论品格、时代使命3个维度,谈谈对这部著作的认识与思考。
以史为镜:在百年征程中追溯临夏红色基因的“精神根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翻开这部著作,仿佛打开了一幅临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的壮丽画卷。清末民初,临夏深陷封建军阀统治与民族压迫的双重苦难,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普照西北,中共导河特支的建立,使临夏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甘肃早期进行革命活动的三个重要地区之一。正如书中所说:“这对偏僻落后的临夏地区来讲,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全书系统记录了临夏各族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可歌可泣的革命历程,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一个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临夏各族人民的解放,就没有临夏人民的今天。我们当以史为鉴,从觉醒中坚定信念、在奋斗中践行宗旨、于胜利中锚定方向,让红色基因在新征程中永续传承。
以史明志:在史料钩沉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品格”
作为临夏首部系统记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党史的官方史书,这部著作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生动实践,体现出三个鲜明的理论特质:一是党性原则与科学精神的统一。著作既有党史基本著作的权威性,又以严谨的史料考证还原历史原貌。例如,对甘肃南部农民起义的评价,既肯定其对甘肃深远的政治影响,又客观分析其局限性,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二是大历史观与地方特色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发展和实践需求,明确提出了树立大历史观的要求。本书将临夏党史置于中国革命全局中考察,同时突出地域特色。如书中在记述临夏抗日救亡运动时,对甘肃青年抗战团临夏分团、甘肃抗敌后援会临夏分会及临夏中学等组织开展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列举阐述,全景式立体呈现了当时的临夏全民抗战的历史场景,既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大历史观,又彰显了临夏各民族与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同呼吸共命运的鲜明特征。这种宏观视野与微观叙事的结合,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三是史政结合与资政育人的统一。本书不仅是历史记录,更是“以史鉴今”的资政范本。例如,书中记录了胡廷珍、杨松轩、朱亮等很多临夏籍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他们为了革命理想,甘愿赴死牺牲,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流淌在临夏儿女的血脉中,成为临夏人民坚定不移跟党走,众志成城谋复兴的精神灯塔。
以史力行:在时代征程中践行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这本书的出版是文化临夏、红色临夏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喜事,为今后临夏州依托区域党史深入开展爱国爱党爱家乡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时代文明实践教育等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我们也可以大胆设想并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临夏州建设一座系统化、数字化的地方党史纪念馆作为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的重要阵地。作为党的干部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至少从3个方面推动这部著作的转化运用:一是让党史成为“信仰公开课”,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临夏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这是临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将把这部著作作为本土党性教育的珍贵教材,开发专题课程,通过“沉浸式教学”“情景式党课”,引导党员干部传承精神血脉,筑牢信仰之基。二是让党史成为“团结粘合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临夏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我们将挖掘著作中“五个共同”的史料资源,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等主题宣讲,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的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各族群众从历史中汲取团结奋斗的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让党史成为“奋斗动力源”,增强高质量发展活力。当前,临夏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将以临夏先辈们的开拓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为引领,依托本地红色资源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临夏破解发展难题、厚植民生福祉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今天,我们捧起的不仅是一本书籍,更是一份对历史的敬畏、对信仰的传承及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要衷心感谢所有为这部史著付出血汗的编撰者、支持者,更要向为临夏解放事业和人民幸福英勇献身的革命先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正是他们的抉择与坚守,让临夏的红色基因跨越岁月长河,成为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永恒光芒。
作者单位:中共临夏州委党校(州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