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9日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黄河奔涌处 一尺一廉心
时间:2025-05-28 来源:临夏融媒·中国临夏网 作者:马玉兴

临夏融媒记者 马玉兴

在刘家峡,裹挟着黄土高原泥沙奔涌而下的黄河水,被一座大坝温柔驯服。驯服它的,不仅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更是一代代刘电人用热血与信仰铸就的“精神堤坝”。

9f2fdaef-b47a-493b-b4dc-6e26729f020a.tif.jpg

20世纪50年代,在那个中专学历都属罕见的时期,一位清华高材生却与“愚公”这个带着泥土芬芳的称号结缘。他叫蒲乃达,是一位将论文写在黄河岸边的工程师。别人眼中的“移山”是神话,他的“移山”却是与泥沙较量的现实——在刘家峡水库,他带领团队破解泥沙排除技术,让黄河的九尺碧波不再因泥沙淤积而暗藏危机。这一“移”,移出了水库的安全,移来了国际大奖的认可,更移出了一段现代版的“大禹治水”传奇。

作为全国异重流排沙领域的领军专家,蒲乃达在深耕技术前沿的同时,始终将培养水电人才视为己任。他精通多学科理论,尤善将复杂的水沙运动规律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实践指南,以“手把手教、肩并肩带”的方式,在工作间隙带出了一批批技术骨干。

对家人的要求,蒲乃达更显“苛刻”。时隔多年,蒲乃达的孙子蒲强仍记得爷爷生前对他的谆谆教诲。他家中珍藏的老照片和工作物件,勾勒出治黄工程的峥嵘岁月:褪色照片记录着开山筑坝的震撼场景;斑驳工具见证着技术创新与设备迭代的轨迹,共同串联起中国电力工业的蓬勃发展。在众多遗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蒲乃达生前使用的计算尺。这把泛着岁月光泽的科研工具,其精密刻度不仅标记着技术参数,更是镌刻职业操守的准绳——正如蒲乃达在数十年治黄生涯中恪守的廉洁准则。作为特殊年代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物证,这把兼具技术测算与价值衡量的工具,已然升华为传承制度文明的载体。

“爷爷常说,做人就要像尺子一样,心中要有一把自己的尺子,搞工程就像用尺子量数据,差一毫一厘都可能酿成大祸,人生亦如此,爷爷骨子里不惧艰难和争先向上的刚毅性格是我一辈子学习的榜样。”蒲强回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蒲乃达坚持用这把计算尺复核每一组数据,以精益求精的学术规范诠释职业准则。

这把尺子承载的精神内涵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一脉相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已成为规范党员干部行为的标尺,而蒲乃达的计算尺则以器物形态传递着廉洁寓意。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火种。当记者在蒲强家凝视这件遗物时,看到的是一种文化基因的延续:一代代刘电人秉承着“一切以国家建设为重”的无私奉献精神,沿着电站建设的足迹延续红廉故事,书写开拓创新的篇章。

从蒲乃达到新一代刘电人,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清正为舟、创新为桨”的精神内核。这把计算尺的刻度,早已融入蒲强的基因,转化为笔记本上推演的严谨公式,化作他案头镌刻的廉洁箴言,更化作他站在大坝前立下的“守护黄河安澜、赓续红廉血脉”的铿锵誓言。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把尺提醒我们:无论是治黄工程还是个人修养,规矩是立身之本,廉洁是做事之基。当黄河水在刘家峡大坝前静静流淌,它见证的不仅是水电工程的奇迹,还是一个民族对秩序、对廉洁、对初心的坚定追求。

记者手记:

暮色中的刘家峡水库碧波荡漾,倒映着两岸万家灯火。恍惚间,蒲乃达那把计算尺的刻度似乎化作满天星斗,照亮整个河州大地的精神天际线,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正心修身、启智润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以实干担当诠释对党忠诚,以廉洁勤政护航临夏发展。


编辑:马宇 责编:孔令定 主编:喇维平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