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融媒记者 周俊清
随着“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的不断推进,体重问题成了大众关注的焦点。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在减重之路上因缺乏专业知识而盲目行动,甚至不慎落入“减肥陷阱”,不仅耗费钱财,还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临夏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天蓉,为大家带来专业的解答和科学的减重建议。
郭天蓉介绍了肥胖症与身体质量指数(BMI)的紧密联系。BMI是评估全身性肥胖的常用标准,计算方法为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在我国,BMI≥24被定义为超重,BMI≥28则为肥胖。若以腰围来衡量,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就属于中心性肥胖或腹型肥胖,这种肥胖类型对健康的危害更为显著。
针对减重,郭天蓉从多个方面给出具体建议和应采取措施。
打破“节食陷阱”重建均衡膳食
“一口吃不成胖子,但胖子却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看似戏谑的话,却道出肥胖与饮食的密切关系。过多摄入高能量、高脂肪、低膳食纤维的食物和饮料,通过刺激神经中枢摄食神经元,引发进食过量、进食行为不规律等不良饮食习惯,可导致肥胖症。
郭天蓉表示,体重管理应以健康生活为宗旨,减肥最主要是控制热量,而不是不吃。那么,肥胖人士怎么吃?科学的减肥要合理搭配营养、健康饮食。可摄入体积大、能量小、耐饱的食物,如粗杂粮、蔬菜、水果、优质蛋白等,来增加人的饱腹感,又不导致人体营养摄入不足。在日常饮食中,还可以先喝汤,再吃肉、吃菜,最后吃主食,研究发现,通过这个小小的改变,大约可以减少20%的热量摄入。
注重代谢管理是体重管理的底层逻辑
郭天蓉介绍,只有管理好代谢,才能管理好体重,并不是所有的肥胖都是暴饮暴食、缺乏运动引起的,也并不是所有肥胖都可以通过运动就能减下去。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调节人体各种生理功能,包括新陈代谢、能量储存和消耗等,这些过程与体重管理密切相关。
当通过饮食运动调节,体重仍居高不下时,可以咨询内分泌科医生,完善内分泌相关检查,排除病理性肥胖可能,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减重,才能事半功倍。
运动规划“燃脂+塑型”双管齐下
拒绝“单一有氧”,需打破仅依赖跑步、游泳等纯有氧训练模式,科学组合多元运动实现全面健康收益,以“有氧+力量”为核心,提升代谢与体型,增强身体功能、减少枯燥感,实现科学运动与长期坚持的平衡。郭天蓉表示,局部减脂不存在,脂肪消耗是全身性的,针对腹部和大腿的单一训练可增肌,过度运动反伤身:每周运动不超过5次,单次不超过90分钟,避免关节磨损和皮质醇升高。
“小胖墩”增多警惕儿童、青少年肥胖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备受关注。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威胁群众健康,尤其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发育成长。
孩子肥胖的背后不仅是体型的改变,还可能隐藏严重的健康问题。郭天蓉提醒,有些“小胖墩”看起来壮实、可爱,但体内可能已悄然发生看不见的变化,比如代谢紊乱,出现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前期)、高血脂等;比如脂肪肝,早期脂肪肝无症状,随着肥胖及疾病加重可能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肝功能异常,甚至肝硬化;比如激素失衡、性早熟,肥胖可能扰乱生长激素分泌,导致骨龄超前或性发育异常。
郭天蓉强调,针对儿童、青少年肥胖,建议通过专业检查评估,排除病理性肥胖原因及了解现阶段孩子肥胖是否出现相关代谢疾病。
久久为功体重管理应是终身命题
体重管理是需要持之以恒的终身健康课题。当“体重管理年”的阶段性目标达成,体重秤上的数字回归健康区间,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郭天蓉建议,体重管理应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终身修行。构建终身体重管理需用“微习惯”对抗意志力消耗。面对食品工业化、久坐屏幕生活等现代致胖陷阱,要掌握食品成分阅读术,在“易胖环境”中建立防御系统。“体重管理年”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一年的系统调整,让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心态平衡成为本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