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裴娇丽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各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第十部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提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其实,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致力于建设一个文化繁荣、文明兴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取得的宝贵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国式现代化不言而喻,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独具特色的,其中之一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精神食粮。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巩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全过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与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发挥好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运用各类文化形式,形成有利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精神文化生活赋能。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国家领导人洞察世界科技变革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客观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思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创新创造活力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开路。文化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必须服务人民、惠及人民。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文化创造力的民族,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要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深入调查研究,梳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急难愁盼问题。要建立健全群众需求反馈机制,推广“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创新开展文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要研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强化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深化文化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大力推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化惠民工程等重大部署落实落地,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高质量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要求也更高了。我国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推出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实现从“高原”向“高峰”迈进,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作者单位:临夏州党建教研室)
编辑:
责编:孔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