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拉小手·共筑团结情”主题座谈
记者 马正兰
五月的临夏,草长莺飞,欣欣向荣。
走进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临夏市八坊街道王寺社区,一条条古朴典雅的古街巷整洁干净,一栋栋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内邻里气氛融洽。细巷内,游客络绎不绝,老人闲庭信步,孩子追逐嬉闹,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近年来,王寺社区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导,紧抓经济发展第一要务,以完善社区服务为抓手,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社区实际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
党建+宣传 铸牢民族团结进步之魂
“社区党支部始终坚守‘战斗堡垒’政治定位,通过建强一个支部、织密一张网格、吹响一只口哨、建好一支队伍、管好一个社区的‘五个一’工作措施,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六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利用社区便民服务微信群、‘智慧社区’小程序等媒介,宣传民族政策、法律法规,使民族团结深入人心。”该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马蓉说。
据悉,王寺社区党支部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教育和实践并重方式推动文明实践,定期开展“抵制高价彩礼·推进移风易俗”、交通文明劝导、八坊十三巷景区环境共治、游客引导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近三年来,累计参加的党员群众人数达600人次。同时,丰富活动载体,结合社区大党委联建、牡丹文化月等活动,组织学校、幼儿园开展“小手拉大手·共筑团结情”等主题手抄报比赛、主题座谈等活动,组织书画爱好者开展“翰墨颂党恩·丹青赞辉煌”等系列活动,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社区会定期开展小红星公益课堂主题活动,有时也邀请我给孩子们讲民族团结课,我结合社区实际,给孩子们普及相关知识,孩子们很受启迪,活动非常有意义。”家住细巷的79岁老回族老党员妥玉良说。
强化基层治理 塑造民族团结进步之行
王寺社区辖区内有王寺巷、石桥巷、细巷、专员巷等六条主巷,247户,辖区内有州应急局、八坊小学等大党委成员单位10户,还有河州书画院、临夏市书画协会、八坊非遗馆、八坊博物馆、红水河等景区景点,组建社区“大党委”,将12个驻区单位党组织纳入成员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建立共建清单,共同开展“同心圆”小区创建、文明街巷创建。
聚焦重点人、重点事、重点区域,社区党支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在基层,致力于破解社区尤其是老旧小区治理的痛点堵点,找出突破口和切入口,构建党群服务共同体,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和效率。
城市治则百姓安、社会治则生活美。在具体工作中,社区党支部始终牢牢把握“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努力做到家底一口清、社情一本账、治理一盘棋,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着眼于满足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提供多元化公共服务,把“三社联动”作为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协同发力的有益尝试与模式创新,注入服务力量,补齐社区治理短板、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持续推进社区管理创新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向纵深发展。
强民生聚人心 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之基
王寺社区党支部始终严格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职责,按照政策兜底、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方式,牢牢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努力让辖区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强化网格治理效能,及时掌握民需民困。建立了社区困难群众、困境家庭走访台账,对城市低收入人群和遭遇突发意外家庭进行动态化摸排、精准化救助,2020年至今,共计摸排施救因病、因学、遭遇意外等大额临时求助5户,新增审批低保户3户5人,纳入残疾人服务项目20人,将“申请受理”变为“主动摸排”,切实织密织牢了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网”。
——精准落实救助政策,筑牢民生保障底线。定期梳理困难群众需求清单,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作用,2020年入冬至今,根据群众越冬困难和物资需求,先后为近100户困难家庭发放了越冬困难补助、环保引燃煤等御寒物资,为200户困难家庭发放了面粉、菜籽油等生活物资,累计救助金额10万元。
——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凝聚民族团结力量。充分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桥梁纽带作用,向辖区人大代表、工商企业、爱心人士等提供困难群众底数和需求清单,通过成立志愿者服务队等形式,广泛开展助老、助学、助残、助医、助业等“五助”活动。近三年来,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开展救助活动,累计救助困难家庭151户,累计救助金额达60多万元。
“近两年来,王寺社区党支部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提升‘民生三感’的有力抓手,贯穿基层党建、社区治理、民生保障等城市工作始终,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形成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努力构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八坊街道办党支部书记马玉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