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民族团结进步代言
助力“沿黄河—洮河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带”创建工作(上)
记者 刘刚林
牡丹故里遍开团结花,太子山下唱响幸福歌。5月7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主题的“沿黄河—洮河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带”第19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在临夏县举行。
仪式上,给通过初选、网络投票等评选出来的20名临夏州民族团结进步形象代言人颁发了证书。他们是近年来国家、省、州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和各行业先进代表。
这是我州评选出的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形象代言人,旨在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自觉投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扩大创建工作参与度和影响力。据了解,民族团结进步形象代言人将以此次评选为契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主动融入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等,增强全州上下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充分发挥各自工作实际,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讲员和民族团结进步形象代言人。从即日起,本报连续两天刊登20位形象代言人的事迹,以飨读者。
★★★★★
马秀梅: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员
马秀梅
马秀梅,州民族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工作28年以来,累计采写刊发各类新闻稿件图片3000多篇、文字450万字以上,先后获得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甘肃省优秀青年记者、临夏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临夏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临夏州优秀共产党员、临夏州首届十佳记者、临夏州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数十件新闻作品获甘肃省新闻奖一、二、三等奖。
一直以来,马秀梅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和价值取向,坚守新时代新闻工作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和责任担当,聚焦州上中心工作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用镜头记录各族干部群众谱写新时代新篇章的脚步,用笔墨凝聚起全州团结奋进的力量。
近五年来,马秀梅每年主持策划实施重大题材、活动、典型报道、主题宣传专栏30多个。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赢脱贫攻坚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主持策划《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记者千村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栏目,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28年来,马秀梅对新闻宣传工作的热忱始终如一,在本职岗位上积极践行“四力”,采写刊发了一大批有深度有厚度有温情、带露珠冒热气接地气的新闻作品,有力讲述了临夏好故事、传递了临夏好声音、树立了临夏好形象。
★★★★★
杨晓君:凝聚工人力量画最美同心圆
杨晓君
杨晓君,州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主任。一直以来,杨晓君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各族职工呼声作为第一信号、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持抓宣传引导、抓解困脱困、抓移风易俗、抓四送活动、抓互助保障、抓技能培训“六抓”举措,把民族团结进步与推动工会重点工作深度融合,为全州各族困难职工解难事、办实事,不断激发职工担当作为、敬业奉献的内生动力,用实际行动在党和各族职工中架起连心桥。
甘当人梯、服务职工,帮扶济困、助推大局。杨晓君深知,民族团结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所以,她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在民族团结工作中模范带头,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时时处处向各族职工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职工队伍稳定。
多年来,杨晓君带领科室,累计帮扶职工38024人,实现解困脱困11301人,其中少数民族困难职工5823人次;连续多年组织举办大型专场(网络)招聘会,促成2826名各族群众实现就业;为15名少数民族下岗职工、困难职工提供创业贷款75万元,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增收致富;组织各族职工群众开展万人签名、单身职工联谊交友等“弘扬时代新风,拒绝高价彩礼”主题活动18场次,职工集体婚礼2场,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汇集强大正能量。
★★★★★
马万里:以实际行动做爱国爱教榜样
马万里
马万里,省伊协常委,临夏州伊协会长,临夏市清真老王寺教长。多年来,他用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默默无闻地为建设幸福美好新临夏奉献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先后获得省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其执教的清真老王寺也多次被授予和谐寺观教堂等荣誉称号。
“要多做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的工作,让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是马万里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多年来,他充分发挥伊协的服务职能和桥梁纽带作用,在服务群众、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方面尽心竭力,积极引导信教群众争当爱国爱教、尊法守法好公民,以实际行动诠释“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党的十九大以来,马万里积极参加“党亲国好法大”教育实践活动,利用主麻演讲等各种场合,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引导信教群众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并努力挖掘弘扬伊斯兰教义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适应内容,做出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阐述。同时,按照宗教场所“四美”工作要求,努力打造场所环境美、文化内涵美、行为举止美、教风教貌美的“四美”宗教场所。
此外,他协调爱心人士筹资35万元,连续5年资助永靖县18名孤儿完成学业;疫情期间,组织协调清真寺管委会成员慰问一线工作人员、捐赠疫情防控物资……这样的事,在马万里身上还有很多,也是他一直坚持做的事。
★★★★★
马岩霞:医者仁心架起民族团结桥梁
马岩霞
马岩霞,州中医医院副院长。扎根民族地区中医药事业20年来,她始终把“治病救人、维护民族团结”作为日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各民族群众提供优质医疗健康服务,积极构筑民族团结桥梁,用实际行动书写民族团结、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事迹,先后获得省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一直以来,马岩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做好医院医疗卫生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结合起来,与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通过多次到基层、到群众家门口义诊,帮助群众树立健康意识,进一步巩固加深与各族群众情同手足的民族感情。同时,在医院内部,马岩霞积极推进民族团结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广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大力宣传维护民族团结、共创和谐医院理念,使民族团结进步广为人知、深入人心,在全院各科室不同民族干部、职工之间,建立起鱼水相依、休戚与共的深情厚谊,有力助推医院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开展。
马岩霞经常说:“我们要把群众当成自己的家人,尽力去帮助他们。”她总是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解患者之所难,每当来医院就诊群众遇到困难时,便会帮助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遇到年纪大、身体不便的病人时,就会主动陪同就诊,让群众感受到医者仁心的温暖,使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医院的每个角落。
★★★★★
徐克娟:打造地方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徐克娟
徐克娟,临夏州美食餐饮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临夏州河州力量品牌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主要从事青年、退役士兵创新创业服务、就业脱贫帮扶和农产品品牌产业体系建设与开发等工作。
多年来,徐克娟帮行业、助产业,给困难群众和创业青年赋能,帮助他们自主造血,并始终立足于临夏特色文化,着力打造富含河州特色文化元素的品牌形象,通过有效利用主流媒体平台助力品牌强州建设,讲好河州品牌故事,传扬河州品牌价值,塑造河州品牌榜样。值得一提的是,徐克娟以州人大委员会委员身份,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提交了很多提案建议,其中“关于加快发展美食产业的建议”被州委州政府采纳,并通过政策牵引、基金撬动、活动造势、培强企业等一系列举措,有效集成从田头到“商超—厨房—餐桌”的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目前,“河州味道·临夏美食”产业正在崛起,造福各族群众。
徐克娟非常注重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时时处处自觉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关心和团结各民族群众,始终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努力做党的坚定拥护者、民族团结进步的坚定实践者,与各族群众手挽手、肩并肩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
刘涛:“火焰蓝”让石榴花更红
刘涛
刘涛,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临夏州消防救援大队临夏市南龙特勤站政治指导员、三级指挥员,曾获个人三等功2次,5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和优秀干部。他十多年如一日,把驻地当故乡、视群众为父母,在脱贫攻坚、抢险救灾和日常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民族团结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消防队伍是同老百姓贴得最紧、联系最近的队伍,作为一名战斗和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消防干部,刘涛深知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多年来,他始终秉持有警必出、闻警即动的战斗作风,不断探索消防救援的新方法,提高灭火救援能力,成功处置了临夏市“5·22”槽车泄漏、“6·23”仓库火灾、“8·3”广河泥石流等1000余次灭火救援任务,疏散营救被困各族群众近千人。在灭火和抢险救援中,他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无私无畏,英勇顽强,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消防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刘涛是一名普通的指挥员,更是一名扎根基层党的理论宣传员。根据临夏实际,他多形式、多层次地向指战员宣传普及民族团结相关政策知识,并组织进行驻地人文地理教育、党史教育和民族政策教育,引导教育大家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期间,利用党团活动日和辖区灭火救援“六熟悉”等时机,先后累计开展消防宣传活动400余次,使消防安全防护网越扎越牢、越织越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
马正芳:将博物馆建成民族团结教育阵地
马正芳
马正芳,康乐县博物馆馆长。20年如一日,她用丰富的馆藏文物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让文物说话,努力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做民族团结进步的传递者、捍卫者和践行者,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博物馆是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成果展示的窗口和重要基地,近年来,马正芳将博物馆建成民族团结教育阵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该馆积极组织开展“做最美民族团结好少年”“讲好中国故事 促进各民族团结互助”“让文物说话 坚定文化自信”等各类民族团结社会教育活动,得到各族群众及青少年的喜爱和肯定。
从2014年开始,马正芳着力打造“阳光未来小小讲解员”品牌,让小小讲解员参与到博物馆开展的各种社会教育活动中,截至目前,已成功培养不同民族学生360余名。小小讲解员每年接待讲解达4.8万人次。孩子们在讲解中,增长了文博知识,培养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促进了交流、交往、交融,树立了“爱国、爱家、爱历史文化”的爱国情怀,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今年,该博物馆以“收藏今天,为了明天,促进各民族文化大融合”为主题,发布倡议书,鼓励社会各界自愿捐赠藏品,截至目前,共收到社会不同群体捐赠1775件。
★★★★★
马璇:让朵朵花蕾美丽绽放
马璇
马璇,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临夏市学前教育中心园长。从事幼教事业18年来,她坚持党建引领、深耕环境文化,聚焦课程教学、融入特色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用慈母般的爱心温暖各族孩子幼小的心灵,让朵朵花蕾美丽绽放。
家长们叫她好老师,孩子们唤她“园长妈妈”,同事们称她知心好友……一直以来,马璇一心扑在幼教事业上,不断汲取先进教育理念,带领全园教职工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贴近学生实际,利用课堂、橱窗、活动等有效载体,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学校活动,促进各民族教师、家长和幼儿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为此,她还经常组织开展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知识竞赛、主题绘画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并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开展各种游戏课程,让孩子们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民族团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与此同时,马璇还带领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在教学中增加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等,以传统节假日为契机,带领幼儿领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把热爱祖国这颗种子种进每个孩子的心里。
★★★★★
李晶:讲好融媒时代民族团结故事
李晶
李晶,临夏市融媒体中心主持广播部主任,甘肃省向上向善好青年、临夏州旅游代言人、临夏州优秀新闻工作者、甘肃省普通话测试员、临夏州青年讲师。自踏入新闻战线以来,她怀揣对家乡和新闻事业的深厚感情,秉持对新闻理想的执着追求,踏石留印,激情不悔。
一直以来,李晶用摄像机、话筒和笔,把发生在一线最真实、最鲜活的新闻画面展现给各族群众。2018年7月,东乡县发生特大暴洪灾害,身为共产党员的李晶第一时间赶赴灾情现场采访,艰难地行走在没过膝盖的泥浆里,将最新的灾害信息传递出去,更好地帮助群众转移和抢险自救。特别是疫情期间,她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主动参加疫情防控新闻宣传组,深入隔离病区、医院、街道社区等进行采访,报道了一批疫情防控中的先进典型和感人故事。
平日里,李晶还热心公益,经常去儿童福利院和敬老院做义工,为福利院绘制童趣墙绘,带给老人和孩子们关爱和陪伴。同时,连续4年,参与凌晨向环卫工人送姜茶和温暖活动,并通过举办公益语言培训课程、参加助农增收直播带货等,努力用专业特长和善心善举建设家乡、服务社会。
在新形势下,讲好媒体融合时代的民族团结故事,要具有思想高度和时代眼光。一直以来,李晶致力于做有温度的记录者、有思想的传播者,将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做,用真情、真意、真心宣传携手并进的民族情谊。
★★★★★
周艳丽:厚植民族工作情怀的企业践行者
周艳丽
周艳丽,临夏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甘肃和政八八啤特果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支部书记。
近年来,在周艳丽的带领下,甘肃和政八八啤特果集团有限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开展脱贫攻坚行动,摸索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政府主导、龙头带动、项目支撑、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思路,发展农民合作经济,流转群众土地建设万亩啤特果种植基地,大力推行订单种植和保护价收购,使该县啤特果种植面积达17万亩,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同时,连续举办四届“高原梨花旅游节”,初步形成集种植、观赏、销售为一体的啤特果产业链,有效助力该县产业振兴。
在带领公司发展产业经济的同时,周艳丽自觉投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引导员工树立民族团结意识,营造各族职工团结友爱、和谐共事的良好氛围。她还主动参与公益慈善活动,通过慰问帮扶困难群众、学生和宗教界人士,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并积极投身光彩事业、招商引资、捐资助学等,公司累计在“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中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2000余万元,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贡献了企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