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刚林
她用丰富的馆藏文物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让文物“说话”,努力践行着一个文物工作者的使命;她是一位博物馆馆长,也是民族团结进步的传递者、捍卫者和践行者,为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她还是一名可爱、可敬的老师,利用博物馆平台举办各类民族团结活动,默默无闻地播撒着民族团结的种子……
她就是全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康乐县民族团结进步形象代言人、康乐县博物馆馆长马正芳。
培养年轻讲解员,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近日,记者走进康乐县博物馆,一股悠远醇厚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这里的每一件文物、每一幅图片、每一段文字都静静诉说着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故事,教育大家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民族团结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康乐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我们博物馆从各个方面、多角度对康乐县民族民俗文化进行了详细、生动的解读,也讴歌了各民族不畏艰险、努力拼搏的精神。”马正芳说道。
康乐县博物馆是该县唯一的地域性综合博物馆,馆内设金代墓葬展、四维幻影展厅、史前彩陶展厅、瓷器展厅、古建筑构件展厅、牛文化展厅、社会教育活动室等,现藏各类文物1656件。2013年成功创办了牛文化展览馆,成为全省唯一一家以牛为主题的展览馆。“文物不分民族,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马正芳介绍,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
为捐赠文物者颁发证书
作为康乐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展示的窗口和重要基地,马正芳自2010年任该县博物馆馆长以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不断丰富展览内容,拓展延伸展览渠道,积极主动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通过讲述文物背后的民族团结故事,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努力构建各族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军民共写鱼水情,与驻地官兵开展联谊活动。
面对每一位前来参观的观众,讲解员都耐心细致讲解,将文物的出土年代、历史和艺术价值及文物背后的故事传播给社会大众。马正芳说:“每一次的讲解都让我热血沸腾,希望通过我们的讲解,能让更多人了解康乐、热爱康乐。”
组织开展为抗战老兵献花慰问活动
“1936年8月的一天,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长征到达康乐县莲麓地区。我所讲的故事从这里开始……”在康乐县博物馆,有这么一些脸庞稚嫩却目光坚定的小小讲解员,每当有人入馆参观,那一段段承载着红色基因的历史便会由他们娓娓道来。
与青少年一起做节日手工
研学实践,寓教于乐。近年来,该馆充分发挥教育功能,通过馆校共建,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做最美民族团结好少年”“康乐儿女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弘扬中华文化·诵读国学经典”等系列活动。同时,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喜迎新春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缅怀先烈 放飞梦想”等活动,让各族青少年切身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小小讲解员让广大青少年参与到弘扬推广历史文化的生动实践,这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博物馆在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培养青少年志愿讲解员是为了让广大青少年更好、更深入地读懂家乡、热爱祖国,增强爱国主义情怀,从小树立民族团结意识。”马正芳如是说。
开展各民族同唱一首歌共跳一支舞活动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橱窗,更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课堂。过去10年间,该县博物馆累计接待社会各界参观人员110.54万人次,其中青少年44.12万人次。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382余场次,其中以民族团结创建为主题的活动108场次。马正芳说:“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各族群众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积极性。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开展更有吸引力的活动,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讲好文物背后的民族团结故事,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