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
弘扬大禹文化 传承大禹精神
时间:2023-07-17 作者:海霞

马力明

大禹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2005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考察时曾指出:大禹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禹故事家喻户晓,大禹精神要世代传承弘扬。

大禹文化是和“夏文化”“水文化”,国家的出现、文明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大禹治水是为了“民”,实现了民族大一统是为了“国”,这就构成了大禹文化的核心,一是治水,二是立国,因此,大禹就成了人文始祖和立国始祖,这是中国古今一脉的认同。大禹的杰出贡献,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大禹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禹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禹精神也是黄河文化精神的重要元素,把大禹或大禹事件列入了正能量的对象。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伟气魄,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兼容并蓄、厚德载物、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史载大禹治水治理的主要是黄河,这也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大规模系统治理黄河。

(一)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甘南,成黄于临夏。

临夏全境属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大禹治水”的源头。黄河自西北入境贯穿临夏北部、流长124公里,境内有洮河、大夏河、湟水河等黄河一级支流6条、二级三级支流18条,保护生态环境,遏制水土流失,对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临夏是大禹治水的源头,也因大禹治水而得名。

《尚书·禹贡》记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海。”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从这里采用疏导而不是围堵的方式将泛滥成灾的黄河水引向东去,完成了治水伟业,演绎出一幕幕历史壮举,为大禹与黄河的文化联系作了很好的诠释。

大禹治水改堵为疏的开拓精神,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以民为先的民本精神等,奠定了生生不息、百折不挠、勇敢拼搏、博大包容的黄河文化精神的基石。

(三)禹出大夏,大夏川是大禹的故乡。大禹兴起于西羌。

《史记·六国年表》明确地记载:“禹兴于西羌。”就是说,大禹兴起于西羌。最早的西羌,是生活在河西(即河州)、赐支河、湟水、洮河、漓水(即大夏河的古名)之间的游牧民族,兴盛于战国时期。禹治水成功,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

大禹生于叫石纽的地方,石纽就是大夏县西10公里的今和政县蒿支沟石虎家,因石山为红色,历史上曾设过金纽县。《元和郡县志》》(李吉甫,唐朝时期政治家、地理学家)云,大夏县“西北至河州七十里”。金纽山在广河县西二十里,后改为金柳县、金剑县(隶属大夏县)。有记载,认为金纽是指四川石纽(今北川县)。其实,四川的羌族是“战国七雄”之一的秦献公“欲霸西羌”出兵征讨羌人,羌人首领无弋爰剑的孙子卬向南迁徙落居而成的。称之为越羌、白马羌、广汉羌等。据《寰宇记》所引《十道录》:“石纽是秦州地名”。《金楼子》亦云:“禹长于陇西大夏县”。《水经注》进一步证实了这个事实。《史记·六国年表》更加明确地记载:“禹兴于西羌。”就是说,大禹兴起于西羌。今临夏州广河县境内,早在西汉时期设立了一个古县——大夏县,大夏县是临夏地区最早设立的主要县份之一。大夏县的县址就在今广河县阿力麻土乡古城村,称之为“下古城”,《元和郡县志》云:“大夏水经大夏县南,去县十步。”《水经注》引《晋书·地道书》对大夏县的记载:“县有禹庙禹,禹所出也。”禹王庙在县城南集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特征的西坪遗址高庙山上,遗址依稀可见。有汉代以前的砖、瓦、瓦当出土。也就是说,大禹出生在大夏县,与历史相符。

二、大禹文化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禹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核心价值的基石,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华夏之魂。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大禹的业绩与精神不仅为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所推崇,爱民的政治家所效法。特别是儒家经典中,大禹被塑为大仁大智大勇的圣王,成为儒家所讴歌、所提倡的道德典范。如《论语》《孟子》《荀子》《左传》《礼记》等经传就有许多记载大禹事迹、概括大禹精神的文字。如《论语·泰伯》记孔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这是对大禹精神的概括和真诚讴歌。孟子、荀子等大儒也一再称颂了大禹仁德爱民、选贤举能、躬亲劳苦、鄙薄奢侈、好善言、能纳谏等优良品德。事实上,经过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陶冶,大禹的可歌可泣精神已经融化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不可缺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纪念大禹,正是要重新发掘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优秀内容,加以发扬光大,使大禹精神所代表的中华人文精神转化为建设国家、造福人民的巨大动力。《墨子兼爱》:“古者禹治天下……南为江汉淮汝,疏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于越与南夷之民。”《左传昭公元年》:“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太史公自序》:“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

三、大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核心价值的基石

数千年来大禹精神从不缺席,“创新、实干、为民、奉献”的大禹精神已融入血液,深入灵魂。

(一)以人为本、心系民生的“民本思想”。

4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洪水为患,泛滥成灾,房屋被摧毁,人民流离失所,百姓苦不堪言,曾经乐土满目疮痍。尧、舜命鲧治水,鲧围堵治水,九年未成,禹临危受命,为民领命,顶着治水艰难而又务必成功的思想压力,舍弃刚刚结婚三天的妻子,义无反顾地投身治水大业。大禹“左准绳,右规矩”,时时以事业为重、苍生为念、高度自律、以身作则。

大禹立国之后,循五帝之德政,教民农牧,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这一思想为历代帝王所仿效和推崇,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是对大禹“民本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大禹以“身为度”“行不言之教”“一沐而三捉发,一食而三起”,心系民众,节俭律已,赢得后世的称颂。

(二)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拼博精神。

大禹,大仁大智大勇大德,集五帝之大成,启文明之发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洪水滔天,民不聊生。大禹受命于危难之际,以仁爱恤民之心,天下为公,舍己为民,劳身焦思,“薄衣食,卑宫室”,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竭力以劳万民,以不朽的伟绩,博得了民众的拥戴。大禹治水的功绩,为历代所传颂。

鲧治水失败被杀,禹虽感伤先父功败受诛,但仍以大局为重,自强不息。“薄衣食、卑宫室”“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疏九河,陂九泽”“度九山,开九州”,劳身焦思,栉风沐雨,跋山涉水,晒得面目黧黑,累得腰腿成疾,手上结满了老茧,腿上脱光了汗毛,走路一瘸一拐的。即使这样,他仍然忠于职守,克勤克俭,身先士卒,埋头苦干,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穿履,亲自到治水第一线,他这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拚博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为历代帝王将相、名人志士、百姓大众所鼓舞和激励。孔子曰:“禹,吾无间然也。”大禹功德近乎完美,没有任何可挑剔的地方。大禹艰苦奋斗的拼博精神,为历代万民推崇和敬仰。

(三)因势利导、疏堵相宜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禹团结带领各部落,汲取鲧治水失败的教训,察六扈,脉地理,勤调查,苦思考,因势利导,疏堵相宜,“畅八极之广,旋天地之数”“禹通三江五湖,决伊阙,沟回陆,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用水之力,因势利导,疏堵相宜,这一科学创新精神,得以除天下之灾。

继承创新,以疏为主,疏堵结合,最终治水平土、导河入海。在工作中,我们大多时候只是遵规守据、墨守成规,视野不够宽,思路不够活,缺乏创新意识,遇到问题想不出好点子、好办法,有时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解决具体问题时会出现唯上、唯书、因循守旧的情况,不善于研究新情况,凭经验办事,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从华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看,大禹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化身,体现了中华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拚博精神,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尊重实践、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积极探索、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以人为本、心系民生的民本思想,谦虚谨慎、勤政廉洁的高风亮节,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大禹精神,是中华民族奋进的大旗,精神力量的源泉。

作者单位:临夏州人大常委会

编辑:临夏新闻网 责编:孔令定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