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艳丽
从小就喜欢食肉的我,对临夏东乡久负盛名的手抓羊肉早已垂涎三尺。在临夏,朋友小聚、婚丧嫁娶,总是离不开手抓羊肉。要想吃到更加绿色生态、原汁原味的鲜美羊肉,那自然是要去上好羊肉的产地——临夏最具特色的手抓之地东乡县毛沟村了。时逢周末,约几个朋友共赴毛沟村享受“手抓盛宴”。
东乡县是临夏州所辖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东临洮河与定西市毗邻,南与广河、和政两县接壤,西接大夏河与临夏市、临夏县为界,北隔黄河与永靖县相望,是山大沟深的代名词,提起东乡,就会想到很高的山。山里的人家零星散布,以牧羊为生居多,因为这里的大山是羊儿赖以生存的天堂,喜欢四处奔跑觅食的山羊,在这里被牧放的肥壮。天然的“牧场”成就了这里的羊群,使这里的羊肉味道更加鲜美,毛沟村正是东乡县离临夏市中心最近的“手抓”村。这里的乡亲是非常讲究“吃”的,吃穿住用中吃排第一,东乡巧媳妇做的农家菜,更是一绝。
沿着临夏市滨河路向东,拐过一个不规则十字路口,按照指示牌进入通往东乡县毛沟村的硬化路。一路前行,绕过好多个弯道,我们来到毛沟村一所农家院,靠马路就是停车的地方。在身着民族服饰的东乡小伙儿的带领下,顺利的停放好车子,随后大家便顺着带路的服务人员进到院内。
院子里有花园,进入冬天以后,花园里的树木和花草都枯萎了,还没重新翻修的花园,铺着一层枯叶,与泥土难以区分颜色,紧紧地贴在土层上,就像这里的人,永远依赖着大山,也为大山增添生命气息。
经过花园,便来到客房门口。进入客房,里面的构造极具民族特色,雕梁画柱,受当地砖雕文化的影响,雕刻艺术被充分运用到房屋建造设计上。门是木头门,两边开着,正对门靠墙是一张一米来高的桌柜,桌面摆放着四季常开的手工花,左右对称。桌子上方的墙上挂着民族画,我辨识不出这些文字的含义,都是阿拉伯文,被挂在如此显眼的尊贵位置,一定是当地的人所向往和追求的。进门左手边是一个大通炕,中间放着大炕桌,桌子上摆好了提前为客人准备的盖碗茶具和泡茶的配料,配料有大枣、冰糖、枸杞、果干、桂圆等十几样东西,很是丰盛。炕的前面是一个大火炉,炉火旺盛,水壶冒着白气,旁边放着四五个同样的烧水壶,这是为泡茶准备的,因为这里的人泡茶都需要“冒丹花”,就是刚烧开的水,当地人叫“尖开水”,这样泡出来的茶更香,味道更浓。右手边是一个木质茶几,茶几上摆放和炕上的桌子上摆放的东西一样,周围是沙发。最里面靠墙的地方,也就是正对炕的地方是一座长沙发,两边是小沙发,如果人比较多,还可以坐小凳子。
我们围着茶几坐下来,下上茶料,泡上茶,就开始嗑瓜子聊天,瓜子嗑的差不多时,就开始上菜了。第一道是炒水粉,这是整个临夏的特色菜,吃起来很软,不似普通粉条那么滑溜劲道,炒之前需要用热开水烫软,否则炒出来较硬,口感也会下降;接下来是清炒娃娃菜,需取一颗新鲜的娃娃菜,冲洗干净,焯水捞出沥干水分,放葱姜爆炒,撒入佐料,翻炒几下出锅盛盘上桌,这道菜有白菜的甜味,也有农家菜的香气,清爽可口;紧接着是凉拌紫甘蓝,也是特色菜,紫甘蓝切了丝,放佐料热油炝锅,口感翠嫩独特,很是开胃;一盘东乡烤土豆被端上来,一抢而空,我尝了一点点碎渣,确实很香,也很沙,和土豆丝是完全不同的味道,这也是东乡这块土地的特产,老少皆宜,百吃不厌。
菜品上完后,东乡巧媳妇的面食被陆续端了上来。油香外黄里白,外酥里软,上面淋了蜂蜜,味道更是让人食之不忘,我吃干净了最后的一小块,碎渣儿都没剩;薄饼香软可口,表皮有一层淡黄,色香味俱全,食之有面的香味,软绵易嚼;还有包子,著名的河州包子,讲究褶子清晰、脖子长细、收口圆小,这样的包子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长期练习才能做到极致。精致的包子我都不忍心咬,但还是在欲望的促使下咬了一口,皮薄馅多,味道甚是鲜美,羊肉的鲜香、萝卜的营养和面皮的松软,一时间让人如梦似幻,沉醉于这小吃的味道里无法自拔。
包子食欲未尽时,压轴菜手抓羊肉被陆续端上来,脖子、肩架骨、肋骨、脊椎骨、按照羊骨头的生理结构解剖成匀称的小块,大家你谦我让,有的伸出筷子,有的伸出手,如狼似虎的吃起来。
不一会儿,一盘盘肉骨头就成了一堆堆光凸凸、乱糟糟的干骨头。这里的手抓羊肉真的非常美味,没有羊的膻味,肥肉也不腻,冷热均可食。我们吃的是热的,肉质细腻,滑嫩,我吃完了好几根肋条,最后还吃了一个羊脚把骨,我的食肉能力总是超出我的可见体型,大家都很感慨。毛沟村的手抓羊肉烹制方式比较独特,从宰杀到入口,都很讲究,一般都是请专门宰(这边都说宰)羊的师傅来完成从宰到剥皮、除内脏、分割的工序,而后大锅内放凉水将肉整块放入,上火烧开,撇去浮沫,加入盐和花椒,盖上锅盖小火顿至肉烂捞出沥去水分,然后按部位剁小装盘,上桌时搭配蒜瓣,就变成眼前的美食了。之所以叫手抓羊肉,是因为最开始这道美食是沿街售卖用手抓着吃的,故而得此美称。肉骨头吃完后上了羊杂碎,这里叫“发子”,是羊的内脏切碎后做的,里面加了浆水,味道很独特,形容不出来得好吃。
手抓羊肉吃完后还上了一只东乡特色白水鸡,看着很香,我的胃却已经不允许再进食了,就看着别人吃,大家将鸡屁股让来让去,没有人吃。因为在东乡,鸡尖(鸡屁股)是要留给最尊贵的客人的,所以大家都在礼让。最后有人要了浆水馓饭,我也是看着他们吃,顺便问了问这个饭的做法,低头又嘬了几口盖碗茶,默默琢磨着这些菜品的具体做法,等待聚餐结束回家看女儿。
结束毛沟“手抓盛宴”,我们坐车回家,回味着这里的每一道美味,慨叹东乡巧媳妇的手艺。对比自己,三十几岁的人,竟然连一道高超纯熟的菜品都不会做。
回到家,我向婆婆大肆宣传了一下东乡手抓羊肉的鲜香和家常菜品的美味,也赞叹了几句东乡巧媳妇的贤能。如果自己是个男子,一定要娶东乡巧媳妇,她们的手艺都是从小练就的童子功,是手艺的传承。但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临夏脱贫后经济的腾飞,东乡的手抓羊肉能够形成一种文化,继续被传承和发扬,不要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