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州味道”文旅美食街
记者 马瑞鹏
社区是城市管理的细胞,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民族工作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临夏市城南街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引导各族群众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加快发展 让各族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夜幕降临,位于临夏市中心广场的“河州味道”文旅美食街成为八方游客纷至沓来的网红打卡点。炫彩夺目的霓虹灯点亮夜色,人们三两围坐,细品临夏美食,好不惬意。晚上7点不到,雪姐私厨大盘鸡店里已坐满顾客。“晚上高峰期,常常要排队用餐,尤其是美食节以来,外地游客增多,生意一直不错。”餐厅服务员说。
今年6月,甘肃省美食产业发展现场会暨临夏美食节在临夏市举办,位于城南街道辖区的“河州味道”美食街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前来尝鲜。“舌尖得到了满足,还了解到很多美食文化,不虚此行。”从兰州赶来参加活动的游客李维彬说。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只有加快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才有物质基础,才能得到各族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城南街道注重把民族团结创建同品牌创建相融合,以有效盘活中心广场商业经济圈为契机,积极撬动民营资本,用心打造美食街区项目,以项目带动美食、文旅产业发展。仅通过美食街的打造,就有效盘活了以中心广场为主的商贸经济圈,用“舌尖”带动“脚尖”,促进美食产业与旅游、文创等产业相融合,激发了经济的内生动力。同时,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同乡村振兴各项重点工作融合,大力解决各族群众关心关注的水、电、路等难点问题,使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
近年来,城南街道根据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精神和州委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目标要求,推动街道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利用“智慧社区”小程序平台,设立“党建在基层、有事您说话、活力新城南、政策微解读、服务零距离、居民讨论区”等板块,及时解答和处理辖区居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和反映的问题,进一步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提高了为民服务信息化水平和质量;争取资金和项目设立了城南街道老年大学与老年幸福食堂,为辖区老年人提供“精神家园”的同时,有效解决了辖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吃饭难”问题;全力推进棚户区改(扩、翻)建项目,先后对崇文社区丁形巷,风林社区的光明路、前进路、忠诚路、民主西路、短头巷进行施工……如今,城南街道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显著改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注重宣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月9日,临夏州第20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在红园广场举行,城南街道组织干部职工、志愿者、辖区群众参加,并在活动现场设置“民族团结进步月宣传咨询点”,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材料和纪念品等方式向群众详细讲解了“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共累计发放宣传资料600余份。
结合改(扩、翻)建项目,在辖区忠诚路、短头巷、仁义巷的平房院墙上绘制了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不同主题的宣传内容文化墙,将一座座墙体变成了传播文明的载体,让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得到展现和提升。
从小抓起 让民族团结植根下一代
民族团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临夏市建国小学自建校以来,就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和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
“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我们结合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特点,把民族知识、民族政策融入进去。”该校教师马博说,“‘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已经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
除在校园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外,城南街道还着力构建各民族学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引导青少年学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
联合辖区“大工委”单位建国小学,开展了参观胡廷珍烈士故居、“开学第一课”“观看红色革命电影”和法治宣传教育等系列活动,不断激发各民族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持续打造“小红星”公益课堂,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小红星”公益课,为辖区青少年学生创造和提供学习平台。
今年,城南街道通过“一圆一圈一街五嵌入”(“一圆”即“同心圆”广场,“一圈”即以中心广场为主的商贸经济圈,“一街”即“河州味道”文旅美食街,“五嵌入”指思想宣传嵌入、居住空间嵌入、教育教学嵌入、工作就业嵌入、文化交流嵌入)的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总体思路,持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