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陈建平,州疾控中心检验科副科长,副主任营养师,长期从事食品卫生检验及水质卫生检验工作。
自1995年《食品卫生法》颁布以来,每年的11月第一周,全国范围内都会开展各类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宣传活动,呼吁全民更加关注食品卫生,把好食品安全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初冬天气渐寒,掌握冬季食品卫生安全常识显得尤为重要。近日,记者采访了州疾控中心检验科副科长陈建平,他给出了如下建议:
一、食物要足量能量应平衡
冬季的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从而促进和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以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因此,冬天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保证足够量的主食,建议每天吃半斤至八两的谷类食物,除了馒头、米饭等,要经常喝粥。为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抗寒防病能力,每天应该有三两至半斤的动物性食物,包括瘦肉、蛋、禽、鱼、奶等,经常变换种类。
对于老年人来说,脂肪摄入量不能过多,以免诱发其他疾病,但应摄入充足的蛋白质,蛋白质的供给量以占总热量的15-17%为好,以优质蛋白质为主,如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等,这些食物所含的蛋白质不仅便于人体消化吸收,而且富含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较高。
二、少食生冷多喝粥汤
冬季食用生冷食物,容易刺激肠胃,造成腹痛、腹泻等。因此,选择适宜的烹调方式很重要。建议在加工冬季食物时,尽量多采用炖、煮、蒸、烩等烹调方式,这样更易保存食物营养,有利健康。我国民间有冬至吃赤豆粥、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五吃“八宝粥”的习俗,冬天尤其提倡食用热粥,既可祛寒,又会给养,还能疗疾。
三、多吃蔬果强体抗病
冬季干燥,特别是我们北方地区,由于吃肉较多,容易出现大便干燥的情况。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还可以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因此,应注意对蔬菜水果的补充。蔬菜可选择胡萝卜、土豆、山药、莲藕、菠菜、油菜、香菇、冬笋等,水果可选择苹果、梨、猕猴桃、香蕉、柚子、柑橘等。
四、适量补充点到为止
冬季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减少,很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的症状。注意经常吃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奶类、豆制品、海产品、动物肝脏等,并适量选择营养素补充剂,补充膳食中的不足,如维生素C、维生素D等,适量补充,点到为止。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和体内代谢等因素的影响,往往缺乏钾、钙、钠、铁等元素,应多吃些富含此类元素的食物,如虾米、虾皮、芝麻酱、香蕉等。
采访时,陈建平根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还总结整理了一些饮食禁忌知识。
一、吃黑斑红薯会中毒
表皮呈褐色或黑色斑点的红薯,受到了黑斑病菌的污染。黑斑病菌排出的毒素,含有番薯酮和番薯酮醇,使番薯变硬、发苦,对人体的肝脏产生剧毒。这种毒素用水煮蒸和火烤,其生物活性均不能被破坏,故生吃或熟吃有黑斑病的红薯均可能会引起中毒。
二、喝牛奶要注意“搭档”
冬天喝一杯温热的牛奶,暖胃又助睡眠,但喝牛奶时还有很多食物不能同食。
巧克力与牛奶。牛奶中的钙和蛋白质与巧克力中的草酸相遇会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草酸钙,人不但无法吸收,时间长了,还会出现头发干枯、腹泻、缺钙和生长发育迟缓等现象;
酸性食物与牛奶。比如,橘子与果汁,果酸与牛奶中的蛋白质相遇,便会发生凝集、沉淀,难以消化吸收,严重者还可能导致消化不良或腹泻;
牛奶与糖。鲜牛奶在煮沸时不要加糖,煮好牛奶等稍凉些再加糖不迟。因为牛奶中的赖氨酸在加热条件下会与果糖反应,生成有毒的果糖基赖氨酸,有害于人体。
三、吃火锅不当易得病
火锅是人们冬天最喜爱的美食之一,但是吃火锅也有许多饮食禁忌。第一,涮羊肉不宜单纯讲究肉“嫩”,吃七八分熟的羊肉片容易感染上旋毛虫病。第二,吃炭火火锅的时间不宜过长。室内温度高,空气不流通,木炭燃烧不透就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容易使人中毒。第三。火锅的配料多是肉类、海鲜和青菜等,这些食材混合在一起煮后所形成的浓汤汁中,含有一种浓度极高的叫“卟啉”的物质,经肝脏代谢生成尿酸,可使肾功能减退,排泄受阻,致使过多的尿酸沉积在血液和组织中,从而引发痛风病。
四、忌食未腌透的酸菜
未腌透的酸菜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中,将正常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使红细胞失去携氧功能,导致全身缺氧,出现胸闷、气促、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此外,亚硝酸胺类化合物还是致癌物质。
五、不宜经常食用砂锅炖菜
使用砂锅炖制的菜肴,由于加热时间过长,动物性食用原料蛋白质降解,水的化解能力减弱,凝胶液体大量析出,使其韧性增加,食用时口感差,不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且用砂锅炖菜,原料中的矿物质、维生素损失率高。另外,由于密封较严,原料中异味物质也难逸出,部分戊酸及低脂肪还存于原料及汤汁中,在热反应中,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