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想留”到“不愿走”,山沟沟里的小村庄如何圈了粉?
中国日报记者 马静娜
“必须把水引进来”
布楞沟,在东乡语中的意思是“悬崖边”。
人们常用“地球裸露的肋骨”“渴死麻雀烫死蛇”来形容这片位于甘肃西南部高原上贫瘠、缺水的土地。
布楞沟所在的东乡县曾是甘肃省23个严重贫困县之一。由于耕地有限、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不足等问题,过去几十年来,这里一直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首要目标之一。
村里60户人家、300多位居民中,80%都曾住过荒坡上简陋的土坯房,没有自来水、电和其他基本设施。村里都是土路,最近的医院也在9公里外。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省时参观了马麦志的老土坯房子。
当时,习总书记殷殷嘱托:“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在习近平总书记到访后的几年里,水引来了,路修通了,当年的吃水难、行路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增收难,得以明显改变。
如今,15公里长的地下管道和7座水库,为村民提供了一条宝贵的生命线。
村民们陆续住上新房,用先进的机械设备挖出了4000多亩梯田,街道明亮,购物便利,还建成了公共娱乐场所。社区内有最新的医疗设施和设备齐全的诊所,帮助预防和治疗疾病。
截至2013年底,贫困人口数量为10.9万人,到2019年底降至1.28万,有114个村庄实现脱贫,县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06元。
47岁的村民马建英,在过去五年中一直负责一个绵羊育种合作社。在政府各项帮助下,占地500平方米的工厂饲养了300多只绵羊,年收入超过20万元人民币。比起之前靠着四亩多土地为生,现在他们一家五口的生活大大改善了。
马麦志对记者说:“我们这里的羊肉质好是出了名的,这里人生活都离不了它。它们和马路、物流网络还有其他得到改善的基础设施一起,让我们稳稳地向前进。”
除了牛羊养殖、中药材种植、林业和水果种植等重点发展的龙头产业外,东乡县还打算通过新兴产业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例如光伏、电子商务和旅游业。
“十三五”期间,东乡投资6.2亿元,实施101兆瓦以上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村级光伏电站35座,为100多个贫困村提供了电力。
这些项目预计将创造超过1.13亿元的收入,增加至少3000元的家庭收入,并保证20年的稳定工资。
县委副书记杨志军表示,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包括设立监督机制以防止“返贫”,通过确保达到主要收入目标,提供援助措施,应对灾害、疾病和其他可能影响生活的因素。
可持续产业是收入稳定增长的关键。为此,我们将努力延伸生产链,以帮助提高收入。
“女人也能养家糊口了”
2018年4月,东乡县推出更多扶贫项目,鼓励农村妇女参与农业、食品制造等行业的技能培训并且安排就业。在一个月内,工厂帮助30多名女性找到了工作,平均月收入高达3000元。
29岁的马娟一直带头鼓励更多女性参与到工作中来。三年前,马娟在东乡上完高中,回到家乡,建造饼干生产厂,帮助生产和销售他们的民族传统饼干。
据报道,该厂月产能为12吨,产值28万元。通过最新的营销策略、电子商务和其他技术,马娟和她的工厂推动了家乡的经济发展。
“我想要提高女性的价值和权力。一开始,我想离开这个地方,摆脱贫困。但后来我的观点变了,因为我觉得我应该回去做点什么。”
马麦志44岁的妻子马麦热泽就在这家工厂工作。每月工资3000元,成为家庭重要的经济来源。
马麦热泽说,过去,在她进厂工作之前,女性在村里的地位比不上男性,现在女性也能工作,也有工资拿了,这些观念也改变了。
多亏了这些政策,我们女人也能养家糊口了。
8年前,布楞沟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24元,严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率高达96%。到2018年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815元,是2012年的四倍多。
从“不想留”到“不想走”
村委会主任单斌杰认为,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改善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也打开了与社区之外的联系。
“那些离开村子的人也看到了它的发展,实际上他们都回来了,开始自己创业,为社区作贡献。”
七年前,布楞沟小学的教师孙强从400公里外的甘肃平凉来到这个村子。
当时,这所小学还没有搬到下坡的新校舍,只有一栋两层的综合楼,一个阅读角,六间教室,一个电脑中心、食堂和教师宿舍。
孙强说:“刚到这里的时候,因为条件艰苦,我一开始想过离开。但有人建议我坚持下去,因为情况很快就会好转……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现在,村里有60多名学生,学校和幼儿园的入学率都很高。该校至少有三名学生已经考上大学。
“老师们现在都喜欢上这里,不想离开。他们至少会在这待上几年。只要学生们表现好,成绩有所提高,我就满足了。”孙强说。
县委副书记杨志军表示,去年投入了近2亿元,用来改造和扩大县里的52所学校和幼儿园。今年计划投资2.4亿元用在在教育部门和下一代上,着重提高教育的可接受性、质量和创新性,扫清持续发展之路上的障碍。
“我们希望,在前进的道路上,所有人都不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