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扶贫车间里,马艾西与工友做的雨伞合影。
●讲述时间:
8月16日
●讲述地点: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东西协作美佳雨具有限公司
●讲述人近况:
马艾西,东乡族,28岁,东乡族自治县东西协作美佳雨具有限公司车间管理人员、“民族团结进步优秀员工”。马艾西有两个儿子,公公婆婆都70多岁了。一家人住在县城锁南镇移民花苑楼房里。
我是做雨伞的,从一名普通工人升到车间技术管理人员,我现在觉得自己很幸福。一家6口人,从大山沟里搬下来,住进政府给的县城楼房。3房1厅2卫1厨房,还有个阳台,100多平方米。做梦都想不到,就进城了。大的娃子,就在小区里的鹭岛幼儿园读书,这是厦门援建的。我每月有2700元到3100元的收入——在我们这里,跟同样的女性比,算是够高的。工厂离家里走路只要5分钟,近得很。两个儿子、还有公公和婆婆,我都能照顾到。工厂里183名工人,95%是来自安置区的搬迁贫困户。
大儿子要上一年级了。学校就在小区内。不像以前,我们山上读书要走很长的山路。我没有读书,老公也小学没毕业。当时大人都说,女孩读书没有用。我现在认的字,都是自己学的,普通话是前几年外出打工学会的。这里的工人岁数大,183名工人,小学文化才5个,大部分人没有走出县里,说的都是东乡话,不会普通话。厦门来的技术员说的话,我把它翻译成东乡话,教工人做雨伞,工人反映的问题,我用普通话说给管理人员听。刚开始一团糟,现在好一点。老板林炳泉对我们工人很好,家访都带礼品,还给小孩红包。
2018年10月,我听村里干部介绍,县城办了一家厂,老板是厦门来的,要招工,不懂技术不要紧,有培训,培训期间还有钱拿,我就赶去报名。当时下着雪,我从山上下来的。那时安置房还在建。我来工厂,公公婆婆帮我带娃子、做家务。
来工厂之前,我和老公一直在外省打工,很远,没有挣到什么钱。2013年,大儿子出生不久,我每天要与老公去很远地方打工摘枸杞,中午啃馍馍,没奶水喂娃子。娃子3个月大,就扔在家里,跟老公一起去上海打工。一年多后,打工回家,娃子跟我很生疏,不会叫妈妈,我很伤心。但家在山沟沟里,只有2亩地,家里6口人,不出去打工没办法养活一家人,我们只能又出去,我们还去过武汉宜昌、江苏南京,在拉面馆打工。外面打工,工作时间长,从上午6时,一直要忙到晚上10时。相比之下,现在工厂上班,好太多了,能领到不错的工资,工作地点还是在家门口。
我挣到钱,给娃子买喜欢的东西,娃子高兴,我也开心。家里现在能用天然气和电来煮饭,方便得很。
我曾对老公说,我们一起进厂里,这样挣钱稳定,日子会过得更幸福。但老公还是想在外打拼闯荡。我对他说,父母都70多岁了,小孩年幼,家庭才刚刚走上幸福路,有房子了,咱们挣钱计划着花,把孩子培养好,违法的事情不能做,家庭不能没你这个顶梁柱。
【记者旁白】
党和政府给马艾西一家的“伞”
家里墙上贴着一张各级帮扶干部签字的“一户一策提升帮扶计划”表格,马艾西一家享受到政府的关心与各项帮扶政策,已经“两不愁三保障”了。
东乡县是目前临夏州两个尚未脱贫的贫困县之一,厦门湖里区对口帮扶东乡县。多年来,临夏与厦门携手,厦门援助东乡县数亿财政资金,实施上百个项目,精准帮扶,让东乡县千家万户受益。在东西部协作扶贫中,厦门资金倾斜东乡县,占比最多。
教育和产业,始终是帮扶的关键,是可持续发展致富的抓手。去年6月,厦门市主要领导在东乡县调研考察后,仅教育帮扶这一项,就额外增加帮扶资金1亿元,专门用于东乡县寄宿制学校建设。今年冬季,将有更多的寄宿学生享受到这项温暖。
在产业方面,厦门援建东乡县扶贫车间有28个,为走不出去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地就近的就业机会。厦临公司投资在东乡县的第一个标准厂房本月底就将开工建设。
党和政府已经给了马艾西一家一把遮风避雨的“伞”,并送他们走上小康路。马艾西表示,她会与丈夫一起,牢牢抓住这把“伞”,走向幸福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