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时间:8月 9日
●讲述地点:甘肃临夏经济开发区内临夏县翠梦飞服装加工有限责任公司
●近况:唐小翠,汉族,48岁,党员,小学文化,残疾人。临夏县翠梦飞服装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临夏州致富带头人,公司被甘肃省残联评为“残疾人创业就业扶贫基地”,厦门援建扶贫车间负责人。
唐小翠
去年,临夏州委领导来厂里调研,了解情况后,州医院医护人员的服装、积石山县部分学校的校服,就按同质同价,向我们采购了。
临夏县领导关心我们厂,每年整个临夏县中小学5万套校服的订单,确保我们建档立卡户和残疾工人有活干,有钱挣。每人一年能挣到两三万元。
在厦门援临工作队帮助下,去年到现在,厦门的订单金额有近80万元,其中有1000多套包括冬季棉校服、夏季校服、书包等组合礼包,送给临夏县贫困户中小学生。疫情期间,厦门公交集团下单采购了6000套全棉夏季公交司机服装。
现在的工人有50个左右,其中建档立卡户16人,残疾人13个。厦门东西部扶贫协作提供的公益性岗位有2个。我们计划今年生产8万-9万套各类服装,还需要厦门多支持。
7个月大的时候,我患上小儿麻痹症。爸爸每天载我到州里军区医院治疗,一直持续到我3岁半,但最终还是落下残疾。我读到小学四年级,如今事业做起来了,觉得知识根本不够用。
父母让我去学裁缝。我21岁跟裁缝杨师傅结婚,他就是现在工厂的总经理。刚结婚时,我们在城里租了个沿街小店,开起夫妻店,也招了学徒,给人家量体做衣服。后来学徒多了,就到一个镇区里租下7间店面,200多平方米的大裁缝店,有十几个徒弟,专门做回族礼拜服、窗帘等。
2012年,县里有了工业区,在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搬了进来,正式注册成立公司,开始做起校服生意。招收残疾人和困难群众成为员工,提供免费食宿。
我们夫妻很感谢党和政府给了我们干事创业的平台。员工收入多了,日子越来越好,摆脱贫困,走向了小康。有位听力障碍的小兄弟,是建档立卡户,30多岁,他来到我们厂做整烫,现在一个月最高领到5000多元,3年了,现在已经脱贫,准备娶媳妇。
现在我们有车,城里和乡下都有房子,女儿在县里银行工作。我们夫妻想争取更多业务,招更多的残疾人,尽更大的社会责任。去年春节,我给娘家村里,老公给他村里的孤寡老人、残疾人送去冬衣棉被和慰问金。
文字整理/图 本报特派临夏记者 林森泉
【记者旁白】
唐小翠工厂的展示厅里,摆放着各种荣誉证书和曾经做过的产品,这些都是这对夫妻和所有员工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昭示着致富的春天已经来到临夏大地。
近两年,厦门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580万元用于当地残疾人扶贫,援建16家贫困残疾人就业实训基地,培训残疾人800多人次,安置贫困残疾人和家属就业近1000人。唐小翠夫妇也是受益者。
有一幅手工绣花的牌匾,不大,悬挂在唐小翠夫妇的办公室里,上面绣着厦门人很熟悉的几句话: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是唐小翠夫妇的外甥女,在公司开业时赠送的祝贺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