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家住临夏州临夏市折桥镇慈王村的东乡族青年马哈格就从床上起来,看了一眼还在熟睡的妻子和孩子后,开着货车前往兰州进货了。
时令水果、蔬菜、干果……卖什么品种的货物可以挣钱,马哈格就进什么。往返两个多小时的路程,马哈格通常在早上7点左右赶回镇里的农贸市场,等卖完一车货物,经常已经是晚上8点。这样早出晚归的生活,29岁的马哈格已经持续了两年多。
看到儿子的巨大变化,马哈格的母亲欣慰地说:“之前村干部多次到家里,对儿子进行劝说教育,他才改掉了游手好闲的毛病,家里的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
马哈格一家居住的慈王村,现有村民410户1779人,以汉族、东乡族和回族为主,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8亩。2013年,全村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50户659人。
“物质帮扶只能解一时之困,精神帮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物质贫穷相比,村民精神贫穷的问题更严峻。”折桥镇副镇长张文林说。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临夏市针对个别贫困群众依靠政府“输血”而不主动“造血”的现象,坚持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双管齐下,细化扶德、扶志、扶智等精准帮扶措施,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把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作为精准扶贫的发力点和落脚点,逐步走出一条“以德扶贫”的新路子。
马哈格的父亲前些年去世,留给他的只有一院破旧的土坯房和家庭重担。“马哈格会开车,之前到邻近的广河县跑过运输,但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挣的钱基本上都在外面花掉了。”马哈格的妻子马热哈麦说,为此他们不知吵了多少次,全家人仅靠她和母亲种地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
为了帮助马哈格一家脱贫,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队员经常到他家中走访,动员马哈格对危旧房屋进行改造,并鼓励他利用精准扶贫小额贷款做点生意。“看到政府对自己的关心,马哈格终于振作起来,下决心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慈王村党支部书记张明说。
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村委会帮马哈格一家申请了6.7万元安全住房补贴,马哈格一家人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新房盖好后,马哈格又自己筹钱硬化了庭院地面、粉刷了房屋。
“告别了破旧的土坯房,看到家里的新变化,我们脱贫的干劲儿更足了。”马热哈麦说,丈夫利用精准扶贫贷款买了一辆货车做生意,每年至少能挣5万元。前段时间,在帮扶单位的资助下,马哈格又在院子西边盖了3间房,还把家里的大门、院墙也翻修一新。
“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奔小康,我年纪轻轻更不能拖后腿,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早日过上小康生活!”马哈格信心满满地说。
这两年,马哈格一家人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并于2017年成功脱贫,成为慈王村开展“以德扶贫”工作以来,从“要我致富”到“我要致富”的生动典型。如今,马热哈麦也参加了当地政府组织的拉面培训班,计划等孩子再大一些也出去工作。
在村民们精神面貌改善的同时,慈王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同步提升。为了满足学龄前儿童的入园需求,村里新建了幼儿园,并配备了4名专职教师;修建了集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科普服务为一体的农村文体广场,经常开展广场舞表演、送文化下乡等活动。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张文林表示,把思想道德建设贯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有效改变了群众的精神面貌,激发了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2017年底,慈王村达到脱贫标准,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