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到达临夏州和政县新营镇三坪村易地搬迁安置点时,已是下午5点。站在刚竣工的文化广场上眺望,灰白相间的新房整齐地排列着,道路两侧是新安装的路灯和垃圾箱,宽敞的水泥路直通每家每户的门口。
在这个文化广场上,既有普及党的民族政策和科学知识的宣传栏,也有方便村民锻炼身体的健身器材。不少老人围坐在一起聊天,孩子们正嬉笑追逐……这样的场景,对于年过半百的村民马黑牙来说,是从未想过的。“不是不敢想,是怎么也想不到幸福的新生活是这个样子的。”马黑牙试着用标准的普通话说。
与马黑牙一样,村里的搬迁村民大多来自周边4座山上的贫困村。三坪村以前是深度贫困村,全村共有310户1448人,村民居住分散,靠从事传统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等方式谋生。
据新营镇副镇长买振华介绍,为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当地政府经过深入调研,于2016年启动实施了三坪村易地搬迁项目,集中解决了村民住房、饮水、用电、交通、就医、就学等一系列难题。今年4月,首批116户村民喜迁新居。马黑牙是第一个主动响应搬迁的村民,他说:“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孙辈们能在家门口接受更好的教育。”
“与在山上的生活相比,现在真是换了新天地。”马黑牙回忆起在山上的生活说,土木结构的房屋一下雨就漏水,晚上睡觉都不踏实,去学校、卫生室都得走三四公里路。如今,幼儿园、小学、卫生室等配套设施都建在文化广场周围,十分方便。
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基本要求。为此,当地政府多渠道争取资金,投资300多万元建成富民养殖小区,组织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成立合作社,发展规模养殖。目前,富民养殖小区共养殖了42头牛,预计年底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可得到分红2000元以上。“为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我们还在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屋顶上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买振华说,通过光伏发电,贫困户每年户均能增收3500元左右。
安居才能乐业。近年来,临夏州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着力加强产业配套和就业安置,搬迁群众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广河县三甲集镇康家村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在设计之初就规划了电商扶贫车间,以解决家庭妇女就业问题。记者在一家民族用品加工车间看到,学员们正耐心地跟着师傅学习如何裁剪布料、使用缝纫机。
29岁的东乡族妇女马太哈原先和家人生活在山区。她和丈夫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丈夫因患病无法外出务工,家里生活十分贫困。去年,马太哈一家人搬到康家村社区后,3个孩子就近入学,马太哈在家门口的电商扶贫车间工作,既能照顾孩子,每个月还有2000多元收入。
“政府对我们的房子进行了简单装修,水、电、燃气全部入户,我们是拎包入住。”马太哈高兴地说,丈夫在不远处的煤炭厂做拉运工作,每年收入约3万元,全家人脱贫指日可待。
康家村社区党支部书记马成明表示,针对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的实际,社区通过发展产业促进群众稳定增收。对有务工意向的居民,以就近安置和对外输转的方式解决就业;对有养殖意愿的居民,由政府修建养殖小区,鼓励群众发展规模养殖;对于暂时无法就业的居民,通过落实生态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
如今,一大批像马黑牙、马太哈这样的人告别了大山,搬迁到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安置点生活,大踏步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