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明代正德青花婴戏图瓷碗
时间:2020-06-02

明代正德青花婴戏图瓷碗

同时出土的铜镜、古钱币、单耳黑釉瓷罐

2017年4月,香港苏富比中国艺术品春拍中,一只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碗以2.29亿港元成交,高出估价1亿港元一倍之多,成为明代瓷器第二高拍卖成交价。明代,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与艺术有着紧密联系的朝代,明代瓷器便是代表之一,备受世人喜爱。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我们临夏,也出土、珍藏着一对国宝级明代瓷器,那就是明代正德青花婴戏图瓷碗。故事要从35年前的秋天说起。

一、红园新村浅坎藏宝

1985年10月8日,临夏市建二公司一队正在市城西红园新村紧张施工。挖地的工人师傅无意间在工地发现了一处埋藏有文物的浅坎,于是赶紧向文物部门报告。接到报告后,临夏州博物馆李成瑞、石龙、梁文国、张弦四名专业人员随后对这个浅坎进行了抢救性清理。

原来,这个藏有文物的浅坎,专业名字叫祭祀坎,是挖土成坑进行祭祀活动的地下祭祀场所,称为“坎”或“陷”。这次发现的祭祀坎距地表0.21米,呈不规则形状,由于施工已被扰乱。浅坎周围用灰砖平叠而成,深度仅有0.29米。经过清理,坎内出土了陶灯1件、青花瓷碗2件、单耳黑釉瓷罐1件、铜镜1件、砚台1件、直径2.5厘米的唐代“开元通宝”1枚、宋代钱币29枚(年号有“元丰”“祥符”“景德”“政和”等)。其中,单耳黑釉瓷罐口径11.9厘米、底径12.8厘米、高12厘米,制作较粗,通体施黑粙;铜镜:小钮,直径6.7厘米、厚0.5厘米,图案为水仙草。

这处祭祀坎虽然遭到扰乱,但出土器物较多,包含有钱币、铜镜、瓷罐、陶灯、瓷碗等多个类型,时代从唐代一直延续到明代,其中以一对青花瓷碗最为精美,是典型的明代青花瓷,底部款为“正德年造”。正是根据出土器物中的“正德年造”青花瓷器,专家断定这处祭祀坎属于明代。

二、正德瓷器自成一体

明代是中国瓷器烧制的全盛时代,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明青花瓷在元代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与发展,青花瓷器风格数变,高潮迭起。永宣的深沉浓艳,成化的淡雅精巧,嘉靖的幽菁艳丽,都以其鲜明的风格特征,各擅胜场,不仅把青花瓷的生产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而且还创烧出色釉青花和青花加彩的新品种,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至于明代其它各朝,也不乏精品,特别是处于明代中期向晚期过渡的正德一朝,其青花上承成化、弘治朝玲珑秀奇精粹,下开嘉靖、万历彩绘风尚,青花瓷自成一体,影响甚为深远,可谓明代中期青花瓷艺术的代表。

明代正德(公元1506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朝前后共15年,正德皇帝生活奢侈的需求使得景德镇瓷器开始了大量生产烧造,器形和品种都较明弘治朝更为丰富。正德朝处于明代中晚期交替的过渡时期,上承成化、弘治朝,下启嘉靖、万历朝,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分为三个时期:正德早期青花与成化、弘治瓷器有共同之处,玲珑秀奇,端巧工细,但数量不多;中期是正德青花的典型器,逐渐改变了前朝的精致、纤细、小巧的风格,更多生产出造型凝重的大件器物;晚期因青料改用西域回青,发色浓艳,青花色泽和纹样与之后的嘉靖青花相仿。

正德时期瓷器造型丰富。正德时期瓷器造型除了继承前朝的盘、碗、罐、尊、壶外,增加了许多新品种和大型器物。瓶类有梅瓶、双兽耳瓶、双耳瓶、出戟瓶、长颈瓶、葫芦瓶。罐类有多种器形,如盖罐、方罐、小口罐等。花盆类有长方、六方、八方、菱花形等。供器类有烛台、扁腹四方形香炉、花瓣形香炉、筒形炉、象耳炉、出戟花觚等多种。文房用具有笔架、笔盒、四层式圆盒、圆筒式多层盒、砚台、水滴、花插、书桌插屏等。盘类有撇口式、收口式。壶类有军持、背壶、执壶、梨形壶等。碗类有鸡心碗、大碗、高足碗、诸葛碗,最著名的是“宫碗”,其器型为口沿外撇,腹部深宽,这种碗也被叫作“正德碗”,初烧于宣德朝,正德朝盛行,享有很高的声誉。临夏市红园新村祭祀坎出土的这一对正德青花婴戏图瓷碗,就是正德早期颇有代表性的作品。

三、青花婴戏图瓷碗鉴赏

这对青花婴戏图瓷碗形制大小一样,均为撇口,尖唇,深弧腹,直圈足,碗壁弧度大而深,高4厘米,口径7.3厘米,足径3厘米。通体施亮青白釉,釉层肥润细腻,白润如凝脂,釉色白中透青,给人以细腻温润之感。釉面肥厚匀净,光亮如新,带有成化、弘治两朝釉面的鲜明特征。纹饰纤细活泼,大量采用双勾平涂技法。釉下用青花绘出纹饰,内壁口沿处饰一周由重“十”字纹和复道“×”组成的锦地纹带,下饰一周细弦纹,碗底心饰有湖光山石纹,呈色淡雅。碗外壁近口沿处和碗壁下部各饰弦纹一道,圈足外墙饰弦纹二道。碗壁处采用对称手法绘出主题图案夏日庭院婴戏图。青花原料采用国产的平等青,色泽淡雅,与白润的釉质和小巧的器形相配,自成一种清新淡雅之风格。

两碗造型小巧雅致,承袭了成化朝青花碗玲珑奇巧的造型,但已失轻巧俊秀之风姿,显示了由成化、弘治两朝的轻灵秀美向嘉靖、万历两朝的厚重奇巧过渡的正德风格。从制作工艺分析,该碗修坯精细,胎薄器轻,器形规整,制作精巧,胎质洁白细腻,仅足跟胎釉相接处略见枇杷黄,足见其原料拣选是十分考究的,这样精致的工艺,在正德年间只有官窑才能做到。

这两件碗壁上的主题纹饰婴戏图,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明代中期的风俗画面:画中远山如黛,近处竹枝婆娑,脚下芳草凄凄,在夏日的花园里,四个儿童分为两组,碗壁一侧绘有一童子,右手前举一纸鸢(风筝),左臂屈肘置于腰间,腿微曲,侧眼回望身后,呈侧身躲闪状。另一童子面向前方,左脚向前,右腿抬起,呈奔跑状,右臂向前伸出,似要抢夺前面童子手中的纸鸢;碗壁另一侧亦绘有和前面形态基本相同的两童子,只是一童手中举鸢的位置相对较低。四童均头顶无发,后脑略大,八字眉,直鼻小口,身穿大襟衣,下身着肥筒裤,脚穿平底布鞋,神态活灵活现,充分展现了儿童花园嬉戏玩耍的欢快场景,极富生活气息。画面古朴典雅,情趣盎然,在空间处理上疏密得当,明快简洁,每组人物之间以数竹枝条相隔,使整个画面即分且合,联成一体,气韵生动,给人一种看长卷的的感觉,画中婴孩衣服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衬底,带有明显的成化之遗风。

四、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婴戏图是元代以后瓷器装饰的重要题材之一,又称婴戏纹,是指描写儿童嬉戏、玩耍的画面,属于吉祥图案。儿童聪明活泼,稚趣可爱,是人类生命延续的象征。在封建社会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们希望生育男孩来“传宗接代”,继续香火;“人丁兴旺,多子多福”,人们更盼望多生孩子,尤其是通过多生男孩来提高家庭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

在瓷器上绘婴戏图,从现存实物来看,最早出现在唐代。从宋代开始,装饰中表现婴戏题材的瓷器逐渐增多,表现技法有刻、划、印等,题材有婴儿戏莲、戏鸟、逐梅竹、荡秋千、骑竹马等等,生活气息浓厚。元代婴戏纹饰多用于青花瓷器,这一时期,婴戏图主要表现多姿多彩的世俗生活,为明代婴戏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代早期,婴戏纹饰使用较少。到明中晚期,青花瓷器上大量使用婴戏图作装饰图案,各式婴戏图不仅数量多,题材也层出不穷,这两件青花碗上的婴戏图正是当时社会上人们希望多子多孙的封建观念的真实体现。

明代官窑青花瓷年款,成化时已成定制,字体、书法、位置排列都为后代典范。正德时青花瓷款识与成化、弘治时期稍有不同,正德官窑款以“大明正德年制”两行六字和“正德年制(造)”两行四字双圈楷书款为多见,“德”字和宣德款一样,缺少中间一画。此碗亦不例外,足底青花双圈内双行楷书“正德年造”四字款,字体结构松散,但书写规整,笔用藏锋,色泽浓重深沉,透入胎骨,笔道刚劲有力,为正德一朝官窑典型款体。

正德早期青花瓷器胎体厚重的大件器物较少,制品多轻巧圆润的小件器物,传世不多,素为历代鉴古收藏家所珍。这两件青花瓷碗器形虽小,但保存完好,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一对,堪称明代青花瓷器中的不可多得的珍品。2002年,在甘肃省馆藏文物定级中,这两件明代正德青花婴戏图瓷碗被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编辑:临夏新闻网 责编:孔令定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