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郊古城与西秦政权
●张有财
炳灵寺石窟一百六十九窟西秦
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刘集乡崔家村北面不远处的平地中,矗立着一段长约150多米的南北向古城墙,据《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志》和《陇右名物大观——古今地名篇》记载,该古城墙为南北朝时期西秦所筑的都城谭郊城的一部分,其城池为西秦政权的七处都城之一。史料载:“西晋乞伏乾归攻后秦略阳,水洛,徙民3000余户住谭郊,并派乞伏审虔领兵2万人筑谭郊城。412年2月,把都城从苑州迁到谭郊,六月,乾归侄儿乞伏公府发动政变,杀死乾归及其堂弟等十余人,逃往大夏。
八月,乞伏炽磐继位。炽磐派兵追杀乞伏公府,在慷琅南山(今榆中县苑川西)将其追获,九月,在谭郊将乞伏公府父子五人车裂处死。十月,炽磐率文武百官2300余户迁都枹罕”,谭郊古城成为西秦在甘肃为数不多的实物见证。
炳灵寺石窟一百六十九窟西秦建弘题记
一、西秦的历史
西秦(385年—431年),南北朝十六国之一,为鲜卑族乞伏部首领乞伏国仁所建的割据政权,其国号“秦”,以地处战国时秦国故地为名。《十六国春秋》始用“西秦”之称,以别于前秦和后秦,后世袭用之,历四主,共三十七年。431年被夏国所灭,最盛时期,其统治范围包括甘肃西南部,青海部分地区。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起源于东胡族,兴起于大兴安岭。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后,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了乌桓族和鲜卑族,受匈奴奴役。到东汉建武二十一年(45年)鲜卑族跟随匈奴侵犯汉境,鲜卑族才开始被中原王朝所知,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已成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
乞伏鲜卑为鲜卑族最重要而又强大的一支,乞伏鲜卑是原居于漠北的乞伏鲜卑部与原居于今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南北朝时称高车)融合后的鲜卑部落联盟,包括乞伏、斯引、出连、叱卢等四部,东汉中后期乞伏鲜卑南迁至大阴山(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山脉),游牧于河套北一带。晋武帝泰始初(265年左右),乞伏国仁五世祖乞伏佑邻率5000户,又南迁至夏(或夏缘,今河套南),部众稍盛,人口约5万人,并逐渐向西迁至乞伏山(今贺兰山东北抵黄河的银川一带)。后乞伏佑邻又率部向南迁徙,与屯聚于高平川(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清水河流域)的另一支有众7万余落的鲜卑鹿结部相互攻击,鹿结败逃略阳(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南),乞伏佑邻尽并鹿结部,就地住牧在清水河流域和牵屯山(今六盘山)一带,到了乞伏佑邻曾孙乞伏述延时,以拥有2万余落的鲜卑莫侯部于苑川(今甘肃省榆中县东北)发生战争,吞并莫侯部全部余落,势力渐盛,并迁于土地肥沃的苑川(今甘肃榆中县大营川),这一时期乞伏鲜卑联盟已增至10万余落。同时,由于内部游牧经济的发展和受到邻近封建政权的影响,乞伏鲜卑逐渐向国家政权过渡,建立了简单的官制,如乞伏述延“以叔父柯埿为师傅(相当于丞相),委以国政,斯引乌埿为左辅将军,镇蔡园川,出连高胡为右辅将军,镇至便川,叱卢那胡为率义将军,镇牵屯山(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
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年),乞伏述延去世,乞伏祁埿之子乞伏傉大寒被拥立为首领,当时后赵势力已伸入秦陇地区,乞伏傉大寒畏惧后赵侵扰,遂率部北迁于麦田无孤山(今甘肃省靖远县北)。乞伏傉大寒死后,其子乞伏司繁又被拥立为首领,前秦始皇(351-355年)中由麦田无孤山迁于度坚山(今甘肃省靖远县西),并修筑了度坚城。
晋太和六年(前秦建元七年、371年),前秦大将王统前来攻打度坚山,乞伏司繁率3万骑兵在苑川(今榆中县大营川)抵抗,王统则偷袭度坚山,乞伏司繁大败,其部民全部投降于王统,乞伏司繁被迫归降前秦,被前秦王苻坚封为南单于,留之长安,又以其叔乞伏吐雷为勇士护军,抚其部众。前秦建元九年(373年),苻坚令乞伏司繁回镇勇士川(今甘肃榆中县东北)。次年,前秦灭前凉张氏,占有了河西、陇右大片地区。是年,乞伏司繁死,其子乞伏国仁继承父业,仍为前秦镇西将军,借前秦之威,逐渐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苻坚一方面遣大将吕光征讨西域,另一方面又征集全国丁壮,准备南下攻击东晋,以乞伏国仁为前将军,领先锋骑。淝水之战前夕,乞伏国仁叔父乞伏步颓在陇西反叛前秦,苻坚遣乞伏国仁率军讨伐,但乞伏国仁却与其叔乞伏步颓同谋,欲称霸一方。不久,传来淝水大败的消息,乞伏国仁“招集诸部,有不附者,讨而并之,众至十余万”。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九月,乞伏国仁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兼任秦、河二州牧,建立西秦政权,建年号为建义,任命将领乙旃音埿为左相,屋引出支为右相,独孤匹蹄为左辅,武群勇士为右辅,弟弟乞伏乾归为上将军,其余的人任授官职各有不同。设置武城、武阳、安固、武始、汉阳、天水、略阳、漒川、甘松、匡朋、白马、苑川十二郡,并建筑勇士城(今甘肃榆中夏官营)作为都城。
晋孝武帝太元十三年(西秦建义四年,388年),乞伏国仁死,群臣因乞伏国仁之子乞伏公府年幼,共推乞伏国仁弟乞伏乾归为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河南王,改元太初,“置百官,仿汉制”,逐渐使用陇右一些汉族豪强,并将都城从勇士城迁至金城(今兰州市西北)。
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西秦太初二年,389年),前秦高帝苻登委任乞伏乾归为大将军、大单于、金城王。时有南羌独如率领七千人投降乞伏乾归。但还有休官阿敦、侯年二部各自拥有五千多落,盘据在牵屯山,成为西秦的对手。乞伏乾归讨伐打败了他们,使他们的人全都投降,于是名声大震。吐谷浑大人视连派使者来进贡地方物产。鲜卑豆留、叱豆浑以及南丘鹿结和休官曷呼奴、卢水尉地跋全都率领人马投降乞伏乾归,乞伏乾归给他们暂任官职爵位。“于是秦、凉、鲜卑、羌、胡多附乾归”。时盘踞枹罕的南羌首领彭奚念,也投附乞伏乾归麾下,西秦于是在枹罕设置北河州(因西秦已在榆中县置河州,称南河州),以降羌彭奚念为北河州刺史,这一时期西秦的疆域西至金城、苑川,东暨南安、平襄,北抵牵屯,南达枹罕。
时后凉主吕光在前秦王符坚被后秦俘杀后,控制了河西地区,占据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隔湟水(今甘肃兰州以西黄河支流),与金城王乞伏乾归相对峙,多次想要渡过湟水东进,但受乞伏乾归阻扼,不能得逞。后凉麟嘉四年(西秦太初五年,392年)八月,乞伏乾归派遣北河州刺史彭奚念出兵袭取后凉吕光的湟水北岸战略重镇白土津(今青海省化隆县西南),吕光派遣其南中郎将吕方及弟右将军吕宝、振威将军杨范、强弩将军窦苟等东下攻打金城,遭乞伏乾归反击大败,吕宝及将士万余人丧命,后续诸部见势皆撤兵。继又派其子吕纂率步骑兵五千南下攻北河州刺史彭奚念,双方激战于盘夷(约在今青海乐都以西之安夷城),又大败而归。吕光遂亲率大军进攻彭奚念于枹罕(今甘肃临夏市),屯重兵于左南(今青海西宁东),彭奚念在白土津垒石筑堤,以水自固大营,并遣轻骑万人扼守河津渡口。吕光派将军王宝隐蔽移师上游,乘夜强渡湟水东进,彭奚念闻讯惶惧,军中大乱,吕光乘势攻白土津,捣毁其石堤,并渡过湟水,直取枹罕。彭奚念军全线溃散,彭奚念仅单骑突围逃奔到甘松(今甘肃南部的岷县腊子口)。
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西秦太初七年,394年),苻登派使者暂任乞伏乾归假黄钺、大都督陇右河西诸军事、左丞相、大将军、河南王,兼领秦、梁、益、凉、沙五州牧,加九锡之礼。六月,苻登被后秦姚兴攻逼,派使者来请求救兵,并进封乞伏乾归为梁王,命令他设置百官,娶苻登的妹妹东平长公主为梁王后。乞伏乾归派遣前将军乞伏益州、冠军将军翟瑥率领二万骑兵前去救援符登。七月,适逢苻登被后秦姚兴所杀,便率领军队返回。
枹罕虽为后凉吕光所夺,但西秦在东面的势力却得到了很大发展。同年十月,氐王杨定率领四万步兵、骑兵进犯乞伏乾归。乞伏乾归派遣凉州牧乞伏轲殚、秦州牧乞伏益州、立义将军诘归率三万骑抵抗,在平川把杨定打得大败,并杀了杨定以及部下一万七千人,占据了陇西、巴西的全部地方。
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西秦太初八年,395年)十二月,乞伏乾归改河南王为秦王,中央置尚书省、门下省,进一步汉化。同时,保留大单于号,以便于统治境内众多其它民族,保存大将军号,便于掌握兵权。同年(395年),迁都西城(今甘肃省靖远县)。
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西秦太初九年。396年)六月,吕光即天王位,国号大凉,史称“后凉”,同年,西秦凉州牧乞伏轲弹因与秦州牧乞伏益州不合,投奔后凉吕光。
晋安帝隆安元年(西秦太初十年,397年),后凉吕光下书说:“乾归狼子野心,前后反覆。朕方东清秦、赵,勒铭会稽,岂令竖子鸱峙洮南。且其兄弟内相离间,可乘之机,勿过今也。其敕中外戒严,朕当亲讨。”面对后凉来势汹汹的进犯,乞伏乾归部下都请求往成纪(今甘肃秦安)避之,而乞伏乾归则认为“军之胜败,在于巧拙,不在众寡。光兵虽众而无法,其弟延勇而无谋,不足惮也。且其精兵尽在延所,延败,光自走矣。”吕光率军驻扎长最(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遣其子吕纂率杨轨、窦苟等步骑三万攻金城。乞伏乾归率军二万救之,未至,吕纂等已攻克金城,擒西秦金城太守卫健。吕光派其将王宝、徐炅率军五千向乞伏乾归挑战,以阻滞西秦军行动,同时又派遣其将梁恭、金石生率甲卒万余人出阳武下峡(在今甘肃靖远),与秦州刺史没弈干攻其东,天水公吕延率枹罕之众攻临洮(今甘肃岷县)、武始(今甘肃临洮)、河关(今积石山县大河家),皆克之。乞伏乾归大惊,哭叹道“死中求生,正在现今也”,便派人传播示弱消息说:“乾归众溃,奔成纪。”吕光之弟吕延信以为真,欲率军追击,吕延司马耿稚劝阻说:“乾归雄勇过人,权略难测,破王广,克杨定,皆羸师以诱之,虽蕞尔小国,亦不可轻也。困兽犹斗,况乾归而可望风自散乎!且告者视高而色动,必为奸计。而今宜部阵而前,步骑相接,徐待诸军大集,可一举灭之”。吕延不听劝阻,率轻骑追击。乞伏乾归派其将领彭奚念截断吕宝的归路,自己率军迎击吕宝,吕宝和将士们有一万多人兵败投河而死。司马耿稚与将军姜显收集散兵,驻屯于枹罕,吕光也率军退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
晋安帝隆安二年(西秦太初十一年,398年),南凉武王秃发乌孤派使者来和亲。同年,乞伏乾归派遣乞伏益州攻克了支阳、鹯武、允吾三城,并俘获了万余人而回。又派乞伏益州和武卫慕容允、冠军将军翟瑥率领二万骑兵攻打吐谷浑五世国王视罴,到了度周川,把视罴打得大败。视罴逃跑到白兰山据守,派使者来请罪,并进贡地方物产,把儿子宕岂当作人质。
晋安帝隆安三年(西秦太初十二年,399年)四月,鲜卑叠掘部落的首领河内率领五千户从北魏投降乞伏乾归,乞伏乾归任命其为叠掘都统,并把宗族之女嫁给他为妻。这时,后秦的势力进一步西进,直接威胁着西秦。自太初九年后秦夺去上邽(今甘肃天水),原西秦越质诘归、休官权千成等先后降后秦,后秦姚兴以姚硕德为秦州牧,积极准备西击乞伏乾归。
晋安帝隆安四年(西秦太初十三年,400年)五月,后秦主姚兴与其将硕德率军五万,从南安峡(今甘肃张家川县西)向西进攻西秦,乞伏乾归率诸将拒之于陇西,姚兴则潜军走绝道深入,乞伏乾归令其卫将军慕兀率中军二万屯于柏阳(今甘肃清水县西南),镇军将军罗敦将外军四万迁于侯辰谷(在柏阳附近),自率轻骑数千以候姚兴军至。会大风昏雾,与中军慕兀相失,为姚兴军所逼,走投外军罗敦。第二日晨,乞伏乾归整军与后秦军大战,为姚兴击败,败走苑川,其部众三万六千皆降于后秦。姚兴进军枹罕。时乞伏乾归由苑川弃金城,谓诸将曰:“吾才非命世……叨窃名器,年逾一纪,负乘致寇,倾丧若斯,今人众已散,势不得安,吾欲西保允吾(今青海乐都西南),以避其锋。若方轨西迈,理难俱济,卿等宜安土降秦,保全妻子。”部众不愿,乞伏乾归说:“吾将寄食以终余年,若天未亡我,庶几异日克复旧业,复与卿等相见,今相随而死,无益也。”于是乞伏乾归独引数百骑奔允吾,投降南凉秃发利鹿孤,利鹿孤待以上宾之礼,将其安置于晋兴城。后乞伏乾归与南羌企图叛乱,被秃发利鹿孤所知,乞伏乾归于是送其子乞伏炽磐于西平作为人质,南凉国君秃发利鹿孤将弟弟秃发傉檀的女儿嫁给乞伏炽磐。八月,乞伏乾归南奔枹罕,投降后秦。十一月,乞伏乾归至长安,姚兴署其为“镇远将军、河州刺史、归义侯,复以其部众配之”,这就为以后乞伏乾归父子复国创造了条件。
晋安帝隆安六年(后秦弘始三年,402年),乞伏炽磐从西平投奔后秦,姚兴任命其为振忠将军、兴晋太守。不久,派使者加封乞伏乾归为散骑常侍、左贤王。
晋安帝义熙三年(后秦弘始九年,407年),后秦姚兴担心乞伏乾归终究会成为西州的祸患,趁乞伏乾归来朝见的时候,便留下他为主客尚书,任命其子乞伏炽磐为建武将军、行西夷校尉,监抚他的军队。
晋安帝义熙四年(后秦弘始十年,408年),因后秦国内政局动荡,为了防御后秦姚兴的攻击,乞伏炽磐招集各部共二万七千人,在嵻崀山(今榆中县马衔山,或甘草克涝)筑城占据。晋安帝义熙五年(后秦弘始十一年,409年),乞伏炽磐攻克枹罕,派人告知乞伏乾归,乞伏乾归遂奔回苑川,留下乞伏炽磐镇守枹罕,乞伏乾归招集三万人马,迁到度坚山,旋乘后秦内忧外患,逐渐衰弱之机,重新称秦王复国,改元更始,置百官,公卿以下皆复本职,并大赦境内罪犯。
晋安帝义熙六年(西秦更始二年,410年),乞伏乾归派遣乞伏炽磐讨伐薄地延,军队驻扎在烦于,薄地延带领军队出来投降,被任命为尚书。乞伏乾归把薄地延的部落迁移到苑川。乞伏乾归又派陇西羌昌何攻克后秦金城郡,任命其骁骑将军乞伏务和为东金城太守。乞伏乾归还都苑川,又攻克后秦略阳、南安、陇西各郡,把二万五千户迁移到苑川、枹罕。后秦姚兴没有力量向西讨伐,又担心乞伏乾归成为边境上的祸患,就派使者暂任乞伏乾归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陇西岭北匈奴杂胡诸军事、征西大将军、河州牧、大单于、河南王。此时乞伏乾归正在图谋河西,权且接受了这些封号,就向姚兴称臣。
晋安帝义熙七年(西秦更始三年,411年),乞伏乾归派乞伏炽磐和他的次子中军乞伏审虔率领一万步兵骑兵攻打南凉王秃发傉檀,军队渡过黄河,在岭南打败了秃发傉檀的太子秃发武台,缴获十多万牛马回来。又在伯阳堡攻克后秦姚兴的别将姚龙,在水洛城大败王憬,把四千多户迁徙到苑川,三千多户迁徙到谭郊。
晋安帝义熙八年(西秦更始四年,412年)二月,乞伏乾归迁都谭郊(今甘肃省积石山县刘集乡境内),乞伏乾归率领步兵骑兵三万人在枹罕攻打西羌彭利发,军队驻扎在奴葵谷,彭利发丢弃部众往南逃跑。乞伏乾归派将领乞伏公府在清水追上彭利发并杀死了他。乞伏乾归进入枹罕,收纳了羌人一万三千户。接着率领二万骑兵在赤水讨伐吐谷浑支统阿若干,把他们打得大败并使他们投降。
同年(412年)六月,乞伏国仁之子乞伏公府在北河州发动军事政变,杀死乞伏乾归及其子十余人,逃奔大夏(今甘肃广河县境内),乞伏炽磐派遣其兄弟乞伏智达、木奕干率骑追捕,乞伏公府又奔叠兰城,依附其弟阿柴,阿柴父子等五人旋被乞伏炽磐的追兵所杀,乞伏公府又奔慷琅南山,被乞伏智达擒获,连同他的四个儿子,在谭郊把他们车裂,把乞伏乾归安葬在枹罕,谥号武元王。同年十月,乞伏炽磐即率文武大臣及两万余户迁都枹罕,改元“永康”,自称大将军、河南王。承父遗策,笼络陇右汉、羌等,重用汉族豪门、俊杰之士,巩固了政权。
晋安帝义熙九年(西秦永康二年,413年),乞伏炽磐派龙骧将军乞伏智达、平东将军王松寿在浇河讨伐吐谷浑第八任国王树洛干,大败他们,俘获将领呼那乌提和三千多户回来。又派镇东将军乞伏昙达和王松寿率领一万骑兵向东讨伐,在白石川(今甘肃清水)打败休官权小郎、吕破胡,俘获其男女一万多人,进据白石城,休官有一万多人投降。后来显亲休官权小成、吕奴迦等人反叛,在白坑自守,乞伏昙达对将士们说:“从前伯珪凭险顽抗,最终有灭族之祸;韩约恣行暴虐,终于受到覆族之灾。现在权小成等人在白坑反叛,应该消灭掉。王者之师,有征无战,你们各位,共同努力!”大家都拔出剑来大声呼喊,于是进攻白坑,杀了权小成、吕奴迦以及四千七百人,陇右休官全都投降。乞伏炽磐派安北将军乌地延、冠军将军翟绍在泣勤川(今甘肃临潭新城乡南)讨伐吐谷浑别统句旁,大败句旁,俘获很多人。乞伏炽磐率领各路将领在长柳川(今甘肃卓尼县境)讨伐吐谷浑别统支旁,在渴浑川(今甘肃临潭西南)讨伐掘达,打败了他们,前后俘获男女二万八千人。
晋安帝义熙十年(西秦永康三年,414年),有五色云在南山上升起,乞伏炽磐认为这是自己的吉兆,对大臣们说:“我今年应该能平定天下,大业就要告成了。”于是整修武器,训练兵马,以等待天下大乱。
西秦的第一个都城——夏官营古城
晋安帝义熙十年(南凉嘉平七年,414年),南凉国发生灾荒,南凉王秃发傉檀冒险带兵向西进攻吐谷浑的乙弗部落以补充国力,虽然大破乙弗、夺得牛马羊四十余万头,然而后方却被乞伏炽磐趁虚而入。乞伏炽磐听说秃发傉檀向西征乙弗的消息后,便率领二万精兵袭击南凉都城乐都,秃发傉檀的太子秃发武台率众抵抗,但十天就被攻克,随后把秃发武台和他的文武百官以及一万多户百姓迁徙到枹罕,并派遣平远将军犍虔率领五千骑兵追击秃发傉檀,秃发傉檀走投无路,于是投降,南凉灭亡。秃发傉檀被乞伏炽磐暂任为骠骑大将军、左南公,随从秃发傉檀的文武百官,按照才干选授或提拔官职。乞伏炽磐兼并秃发傉檀以后,兵强地广,设置百官,立妻子秃发氏为王后。十月改称秦王。继又逐北凉沮渠氏势力出湟水流域,并不时向河西进攻,掳掠人口,在南部多次击败吐谷浑树洛干,将势力伸入今四川省西部羌族之地,在东部扩展至上邦一带,所辖面积从甘肃武威到天水、陇南及青海东部,四川北部,共11州、30郡、48县、二护军,使西秦进入极盛时期。
西秦的强盛并未能维持多久,随着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迅速走向衰亡。晋恭帝元熙二年(西秦永康八年,419年),乞伏炽磐立次子乞伏暮末为太子,兼领抚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大赦境内,改年号为建弘,对很多大臣将佐都封授官爵。
宋文帝元嘉三年(西秦建弘七年,426年)西秦国内形势逐渐恶化。同年十月,夏国呼卢古率一支夏军与西秦左丞相昙达大战于苑川以南的嵻昆山,乞伏昙达兵败退走。呼卢古进逼西秦国都枹罕,乞伏炽盘迁往保定连(今临夏东南)避之锋芒,以图再进。呼卢古连下南安、苑川,攻围枹罕郡、湟河郡(治所在今青海化隆县群科镇日兰古城)、西平(今青海西宁市),一路坑杀西秦士卒二千余人,掠民二万余人。
宋文帝元嘉五年(西秦建弘九年,428年),乞伏炽磐死,太子乞伏慕末即位,改元永弘。同月,乞伏暮末葬父乞伏炽磐于武平陵,上庙号为太祖。北凉国主沮渠蒙逊利用乞伏炽磐去世的机会,夺得西秦西平(今西宁市)郡,又占领河南(今青海海南州),进攻西秦所属的乐都。西秦相国乞伏元基率领骑兵三千人救援乐都,沮渠蒙逊的大军攻陷了乐都外城,并切断了乐都城的水源,城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死于饥渴。乞伏元基率领左右亲军奋力抗击,才打退了北凉的军队。乞伏暮末遣使来到沮渠蒙逊的营中,答应归还作为人质的沮渠成都,请求和解。沮渠蒙逊接受了西秦的建议,撤军回国,随即又派遣使臣赴西秦吊丧。乞伏暮末用厚重的礼物,送沮渠成都回国,并派将军王伐护送。沮渠蒙逊对西秦的做法深怀疑虑,派恢武将军沮渠奇珍,在扪天岭设下埋伏,擒获王伐及其三百骑兵回国。不久,又派尚书郎王杼护送王伐返回了西秦,并送给乞伏暮末战马一千匹以及其他锦缎绫罗。同年七月,乞伏暮末派遣记室郎中马艾前往北凉回访。
西秦修建的“天下第一桥”
“天下第一桥”拓片
同年(429年)五月,沮渠蒙逊讨伐西秦,乞伏暮末命相国乞伏元基留守都城枹罕,自己则退保定连城。西秦南安太守翟承伯等人叛变,据守枹罕谷,响应北凉军队的进攻,乞伏暮末大败翟承伯的军队。西安太守莫者幼眷,占据川城,背叛西秦,乞伏暮末发兵讨伐,被莫者幼眷击败,沮渠蒙逊大军包围了西秦的都城枹罕,又派他的世子沮渠兴国进攻定连。六月,乞伏暮末在治城反击沮渠兴国的围攻,生擒沮渠兴国。沮渠蒙逊率军撤退,乞伏暮末追击北凉军,一直追到谭郊。吐谷浑可汗慕容慕派他的弟弟慕容没利延率领骑兵五千人与沮渠蒙逊的大军会师,合兵讨伐西秦。乞伏暮末派遣辅国大将军段晖等拦击敌人,大败北凉军和吐谷浑汗国的骑兵。七月,北凉沮渠蒙逊派遣使臣出使西秦,送谷三十万斛请求赎回世子沮渠兴国,遭到乞伏暮末拒绝。沮渠蒙逊于是立沮渠兴国的胞弟沮渠菩提为世子,乞伏暮末则任命沮渠兴国为散骑常侍,并把自己的妹妹平昌公主嫁给他。
之后乞伏暮末的弟弟乞伏殊罗通奸其父乞伏炽磐的左夫人秃发氏,乞伏暮末知悉后禁止二人往来。乞伏殊罗害怕被害,就与叔父乞伏什夤计划谋杀乞伏暮末,但计划泄露,乞伏暮末逮捕了他们的党羽并将他们全部杀死,将乞伏什夤刳开肚子,把他的尸体抛到黄河中。乞伏什夤的同母弟乞伏白养和乞伏去列为此颇有怨言,乞伏暮末又杀了他们。
晋安帝元熙年间((419年-420年六月),北魏已占据甘肃东部地区,夏主赫连定被迫从平凉一道率部南移,迁徙于今甘肃天水、武都一带,由于其实力较强,原附于西秦的南羌、吐谷浑,纷纷叛西秦而投大夏,西秦国事愈发孤立,不得不另谋同盟。宋文帝元嘉七年(西秦永弘三年,430年)十月,乞伏暮末在北凉和大夏的军事威胁下,派使臣王恺、乌讷阗出使北魏,请求派兵援助。北魏许诺把尚在大夏占据的平凉郡和安定郡封给乞伏暮末。乞伏暮末于是纵火焚烧城邑,捣毁宝物,统率部众一万五千户,向东前往上邽(今甘肃天水)。乞伏暮末的大队人马刚走到高田谷,给事黄门侍郎郭恒等人阴谋劫特沮渠兴国,反叛西秦。但郭恒的密谋泄漏,乞伏暮末杀掉了郭恒。大夏国主赫连定听说乞伏暮末的大军将来进攻,发兵抵抗。乞伏暮末只好就地固守南安(今甘肃陇西至武山之间),西秦的故土全被吐谷浑汗国占领。十一月,南安的各羌族部落一万余人背叛了西秦的统治,共同推举安南将军、督八郡诸军事、广宁太守焦遗为盟主,但被焦遗拒绝。羌族部众于是劫持焦遗的同族侄子、长城护军焦亮为盟主,聚众攻打南安城。乞伏暮末向氐王杨难当请求援兵,杨难当派将军苻献率骑兵三千人,赶赴救援,与乞伏暮末合兵反击各羌族部落军队的进攻。羌军溃败,焦亮逃回广宁,乞伏暮末进攻广宁,亲自下手令命焦遗诛杀焦亮。十二月,焦遗将焦亮斩首,出城投降,乞伏暮末为焦遗加封号称镇国将军。之后西秦略阳太守弘农人杨显献出郡城,投降大夏。
宋文帝元嘉八年(西秦永弘四年,431年)正月,夏主赫连定突袭西秦大将姚献,大败姚献军,随即又派其叔父、北平公赫连韦伐率领一万人攻打乞伏暮末据守的南安城。当时,南安城中正发生饥馑,人与人相食。西秦侍中、征虏将军出连辅政,侍中、右卫将军乞伏延祚,吏部尚书乞伏跋跋等,逃出城去,投降了大夏。乞伏暮末在穷途末路的情况下,用车辆载着空棺材出城投降,西秦灭亡。赫连韦伐把乞伏暮末连同沮渠兴国,一并押送到上邽。同年六月,夏主赫连定斩杀了乞伏暮末,以及西秦皇族五百人,西秦亡国。
二、西秦的历史影响
作为割据一方的西秦政权,虽然统治时间短暂,仅立国四十六年,但其建国及兴盛的历程中,对甘肃和临夏地区的交通、人口、文化的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古代王国的声威。
(一)开拓了陇右地区的交通
西秦初期的活动仅限于苑川、金城、河州一带,东晋义熙五年(西秦更始元年,409年),乞伏乾归复国后,以苑川、河州为中心,伺机向外扩张,用武力开拓疆域,从东晋义熙六年(西秦更始二年、410年)至刘宋元嘉三年(西秦建弘七年,426年),的十余年中,先后从后秦、南羌、吐谷浑、南凉等国夺取了大片地盘,扩大了势力范围,在开拓疆域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军事扩张对军需物资的需要,西秦以河州为中心,对甘肃陇右地区分别通往青海、天水和陇南的不同方向的道路、交通进行了大力开拓,对陇右地区道路交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最著名的是在黄河上修建了“天下第一桥”。
公元411年西秦迁都枹罕后,为了便于对建都青海的南凉政权的进攻和保证对占领地方的物资运输,西秦与公元412年在今积石山县安集乡尕鲁坪的鲁班滩和永靖县炳灵寺姊妹峰之间的黄河上建造了一座飞桥,因两岸高而窄狭,桥似从天而降,故名“飞桥”。据《水经注》记载,“枹罕有河夹岸,岸宽四十丈,义熙中乞佛(乞伏)于此上作‘飞桥’,桥高五十丈,三年乃就”。唐太宗贞观年间,名将李靖出征吐谷浑时来到炳灵寺,看到这里的奇山异水,遂题写了“天下第一奇观”,随同出征的官员同声称赞,便称飞桥为“天下第一桥”。西秦在当时战争频繁,科学技术及其落后的条件下,在波涛汹涌的黄河建成了第一座飞桥,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揭开了黄河桥梁建设的文明史。到了北宋年间,宋夏之战时,这座飞桥被毁,《西夏书事》载:“先断炳灵寺桥,星章峡栈道,四面急攻……”。此后,“天下第一桥”就成了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和文人墨客笔下凭吊的对象了。
(二)促进了陇右的人口发展
西秦连年与后秦、后凉、南凉、北凉、吐谷浑、南羌等进行战争,为了巩固其统治,实行了将征服地的人口强行迁徙到其统治中心或军事要地的措施,先后迁徙人口三十余次,共十四万户,其中掠夺万人以上的就有七次之多,仅《西秦录》中的记载就有十几条之多:“使乞伏益州攻克之阳、鹯武、允吾三城,俘获万余人而还”。“乞伏乾归收众三万,迁于度坚山”。特别是从公元410年到425年间,先后从上邽(今甘肃天水),水洛城(今甘肃庄浪县)、襁川、临松(今张掖境内)等地就掠夺人口十八次,计十二万户,其中迁徙于枹罕的约有九万户。迁徙的民族有吐谷浑、鲜卑、羌、匈奴、氐、汉等族,这些大量迁徙的人口为西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员和劳役,极大地补充了枹罕、苑川等地长期战乱造成的人口锐减,同时也增加了陇右地区的人口数量,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和民族大融合。
(三)推动了陇右地区的文化进程
西秦建立政权后,其统治区域内多为羌族、鲜卑、吐谷浑、匈奴等少数民族,为了维护其统治,开始接受汉文化,延纳汉族士大夫,学习汉人的统治经验,自政治上推行封建政治制度。“置百官,仿汉制”,西秦政府还设置了传授儒家经典的博士,延请名儒“以教生徒”,对鲜卑族贵族子弟进行汉文化教育。据《通鉴》记载,乞伏炽磐以太子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总揽全国军政,以名儒焦遗为太师,与参军国大谋,表明了儒文化已受到鲜卑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同时崇尚佛教,据《榆中县志》载,鲜卑乞伏氏“崇尚佛教,供养玄高、昙弘、玄绍3位高僧为国师,追随弟子300余人。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名僧法显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西行取经,到西秦国都苑川勇士城时,适逢佛教徒坐夏,留住3个多月”。说明西秦已经有很好的佛学和修行氛围。另外在永靖县炳灵寺石窟中已确定的年代最早的169石窟,就是西秦乞伏炽磐建弘元年建成的。这些一系列汉化措施,客观上促进了陇右地区的文化发展。
三、西秦现存的历史遗迹
西秦距现在已有近1600多年的历史了,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天灾人祸的破坏,使得西秦大量的建筑、文化等历史遗存在岁月的流逝中已消失不见,仅为我们留下了一鳞半爪的残存遗迹和墨术题记,成为西秦政权存在的实物见证和研究西秦的重要实物资料。
①残存的都城遗迹。
西秦先后迁都共有八次,修筑都城七处。分别为公元385年,乞伏国仁建立政权时,筑勇士城(今甘肃榆中县夏官营),为西秦第一个都城。公元388年,乞伏乾归继位后,将都城迁到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固城西);公元395年,因金城南景门倒塌,出于忌讳,乞伏乾归又将都城迁回西城(今榆中县苑川西);公元409年七月,西秦复国后又都于度坚山(今甘肃靖远县境);公元410年八月,又复都苑川。公元412年,乞伏乾归迁都谭郊,同年10月乞伏炽磐继位后,又迁都枹罕(今临夏市),直至西秦灭国。在西秦的都城中,枹罕建都时间最长,为十九年,谭郊建都时间最短,从修建到结束只有十一个月,现大多数都城已无迹可寻,仅存榆中县的勇士城和积石山县的谭郊城遗迹。
谭郊城残存城墙
勇士城位于甘肃省榆中县夏官营镇上堡子村西北500米处,又叫夏官营古城,此城为西秦的第一个国都。城址平面呈方形,边长350米,城垣虽然大都倾圮,墙基却基本保持完好,墙垣为夯土版筑,残高4——10米,基宽8——12米,顶宽2——4米,夯层厚0.08——0.16米。南、北、西三面的城门依稀可辨,城东、南、西三面外有壕沟,宽30米,深10米。西、北、南辟门,西门外有瓮城,南北长30米,东西宽20米,南门外瓮城东西长40米,南北宽25米。城内占地一百二十多亩,现已全部辟为农田。地面采集有宋代釉陶片和瓷片。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西秦城建史和榆中地方史有重要价值。
西秦的第六个都城——谭郊古城
谭郊城位于甘肃省积石山县刘集乡崔家村四、五社以北2700多米处的平地中,城址东西长22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44000平方米,城墙系夯土所筑,南城墙城门依稀可辨。据《积石山保安族撒拉族东乡族自治县志》和《陇右名物大观——古今地名》记载,该古城为南北朝时期西秦所筑的都城谭郊城,为西秦政权的七处都城之一,现古城墙仅存南城墙一段,长150米。根据史料记载,谭郊古城修筑历经三个月,参与筑城的人员有徙民和兵士三万多人,但作为都城共使用了八个月,是西秦历史上使用时间最短的都城,关于谭郊城很快便遭到废弃的原因,史料缺乏记载,根据后人的推测,可能有如下原因,一是该地周边群山环绕,交通不便,谭郊城所处地势狭窄,难于满足作为一国都城的必备条件;二是此地离西秦的劲敌南凉政权不远,虽然有黄河作为天险,但缺乏必要的缓冲迂回地带,不利于西秦的安全。不论何种原因,该城墙作为西秦国的都城墙之一,成为西秦政权在甘肃和临夏地区活动的实物见证。
②开凿了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的黄河北岸积石山中,最早叫“唐述窟”、“龙兴寺”、“灵岩寺”之称。明永乐年后,取藏语“十万佛”之译音,取“炳灵寺”之名。石窟分布在大寺沟西北侧的红砂岩壁上,分上寺、洞沟、下寺三处,其中以下寺最为壮观。现保存有西秦、北魏、北周、隋、唐、元、明、清窟龛183个,大小石雕像近800尊,分石雕、石胎泥塑和泥塑三种,壁画约900平方米。其中西秦时期的石窟主要有169、192和195窟,以169窟最为著名,该石窟开凿于一天然石洞中,是炳灵寺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内容最丰富的洞窟。窟内现存佛龛24个,造像68身,壁画约150平方米,其中第6龛内保存的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墨书题记,高0.47米,宽0.87米,500余字,内容为第6龛造像发愿文,末行书写“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二十四日造”。“建弘”为十六国西秦太祖文昭王乞伏炽磐的年号(420-428年)。“玄枵”“是十二星次之一。这些丰富多彩的石窟艺术,是西秦留给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
炳灵寺石窟169窟西秦佛教造像
参考文献:
1.乞伏国仁建都榆中 新华网甘肃频道 2013-09-27
2.宣烈王乞伏国仁 新华网 2013-12-23
3.《晋书·卷一百二十五·载记第二十五》国学网 2013-03-31
4.《魏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国学导航 2013-12-17
5.《十六国春秋别传·卷十四·西秦录》 国学导航 2013-12-17
6.《资治通鉴·卷一百四》 国学导航 2013-12-22
7.武元王乞伏乾归 新华网甘肃频道 2013-09-27
8.《魏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国学导航 2014-04-06
9.《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一》 国学导航 2014-04-06
10.《魏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11.《晋书·卷一百二十九 载记第二十九》
12.《十六国春秋别传·卷九·北凉录》
13.积石山县志编委会《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志》 1998年甘肃文化出版社
14.薛仰敬《陇右名物大观 古今地名篇》2013年 中国文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