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临夏境内古渡口考证
时间:2018-04-02

● 张有财

大河、古道造就了渡口,而渡口又带活了大河和古道,渡口是人们跨越大河的基石,它和古道、大河相互依存。临夏自古以来是丝绸之路南道、唐蕃古道和甘青藏道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境内河流纵横,从东南到西北,依次要经过洮河、大夏河和黄河三条大河,因此,在临夏境内形成了许多大河古渡口。据史料记载,汉代以来临夏境内的洮河古渡口有康家崖渡、唐汪渡等;黄河古渡口有临津渡、凤林渡、安乡渡、莲花渡、左南渡、刘家峡渡等;其中以临津渡和莲花渡最负盛名。

洮河古渡

康家崖渡

    位于今广河县三甲集镇东侧的临园大桥上游100多米处,自古以来是河州沿着东南方向通往省城兰州和中原的交通要津。“明嘉靖元年(1522年),御史刘羽中设置渡船一只,雇佣四名船员,由州衙直接管理过渡事务,次年御史卢尚云在渡口建驿馆一处,供过往商旅食宿。”(吴祯著马志勇校《河州志校刊》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4版)民国时期,渡口由洮河两岸的宁定、临洮两县10庄人管理,置办1艘简易大木船,以钢缆维系,滑轮拖曳摆渡,每庄集资1股,经营1天,轮流换庄,主要摆渡人、畜和大车,冬季河面结冰封冻,行人、车马均在冰面上行走。新中国成立后,宁定县造新船1艘,建临时码头摆渡。1953年3月,省交通厅接管渡口,委托临洮公路段代管,并成立渡口所。1954年6月,渡口新造一只载重8吨的渡船。1955年、1956年曾两次在渡口上架设木桥,均被洪水冲毁。1959年,康家崖渡口修建了木椼桥,从此结束了千百年来木船摆渡的历史。(马学平《临夏门户三甲集》见《广河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版)

    唐汪渡

2.jpg

    唐汪渡位于东乡县唐汪镇照壁山村东300多米处,历史上是连接河州和兰州的洮河重要古渡口之一,“明代万历年间在该渡口上曾建有宏济桥,桥用十二只木船连接而成,长约133米,一般是夏建冬拆,后被洪水冲毁后以木筏通渡,清康熙四十三年知州王全臣与同知郭朝佐捐资修渡船1只,称为官船,水夫4名,摆渡行人,并派兵丁把手。民国年间渡口改为扯船,有木船一只,用铁绳控制,滑轮牵引,靠人力拽送过渡,往返约需1小时,秋季水涨,往往交通中断,民国18年国民军曾建过浮桥。”(东乡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东乡族自治县志》甘肃文化出版社 1996年版)新中国成立后,此渡口上一直设有渡船,直到如今仍发挥着摆渡作用。

    野松达坂渡口

    位于东乡县达坂镇东侧的洮河之上,历史上是连接东乡和临洮两地的重要渡口之一,民国时期曾设渡船一只,仅能载重3吨,因载重量小,凡过渡车辆均需卸货过渡,初期渡口有7名水工,两岸装置木筏,用大石叠压,以粗大麻绳(后改为钢丝绳)系于木桩上,用滑轮牵引渡船过河,后由于汛期洮河水量极大,渡口被冲毁,两岸交通遂阻隔。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对原有渡口进行了整修,对木船进行了改造,载重量增加到8吨,摆渡过往车辆和行人,1978年随着达坂大桥的建成使用,此渡口逐渐废弃。(董克义《临津古渡桥如虹》见《积石山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6年版)

黄河古渡

临津渡

1.jpg

    临津渡位于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北侧,因处于临津城旁边而得名。“临津”一词,最早见于《水经·河水注》记载:“河水又东,临津溪水注之。水自南山,北经临津城西,而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经临津城北,白土城南……城在大河之北。”(郦道元《水经·河水注》)临津渡是丝绸之路上最早、最繁忙的渡口之一,自古以来是从甘肃进入青海、西藏和河西走廊的黄河关津渡口。据考古调查发现,在古渡口两岸的积石山县境内和青海省民和县、乐都县等地,早在五千年前就有马家窑文化的原始先民居住。几千年来,人们为方便生活、生产的需要,就在此处的黄河上开辟了渡口。为保护这一重要渡口,晋永宁中在渡口北岸(今青海民和县)建有白土城,前凉张轨在河南岸置临津县,在渡口旁筑临津城,驻兵把守,临津城呈长方形,长500米,宽400米,墙厚2—2.5米,高6米,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古城南北两面均有城门。隋代因临津地处隋朝与吐谷浑交界的前沿地区,在这里建有临津关,设置了管理出入关津的关官。临津渡的扬名跟隋炀帝的西征有很大关系,史书记载,隋大业五年(609年),炀帝带后妃、侍从,率大军40万经陇西、狄道、河州,从临津渡过黄河到西平(今西宁)御驾亲征吐谷浑,迫使吐谷浑10万余人降隋。之后再越大斗拔谷至张掖,会见了西域各国国王及使臣,后原路返回,又从临津渡过黄河回长安,命刘权率军驻守河源郡积石镇,从此“临津”之名闻名华夏。唐代在渡口附近设积石军,金、元设积石州,均派兵驻守。到了明代,临津渡改名为“黄河上渡”,当时官府设两只官船,20名水手,摆渡行人。清初改为民渡,民国时期除有一只民船摆渡外,还有皮筏过渡。1949年8月28日,王震大军六十二军184师、185师从临津渡口抢渡黄河,挺进青海。临津古渡作为重要渡口,一直延续到现代,1957年,临夏县工交局拨款1.5万元,为临津渡新造一艘木船,以钢缆维系,滑轮拖曳,摆渡行人,渡口派2名渡工,官渡民营,以渡养渡。1965年秋,因渡船腐朽渡口一度停渡,临夏州政府拨款5万元打造渡船、修建渡口码头,1979年省公路局投资5.63万元建造一艘新船,整修码头,1981年码头、渡船由积石山县接管。1979年、1982年,临夏州政府又先后两次拨款,加固码头,修建挡水墙,新建两个支撑墩,维修了渡船等,改善了临津古渡的基础设施,此时临津渡口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至1985年,中央和甘肃省共同投资450万元,在临津古渡口开工建设大河家黄河大桥,桥长161.2米,桥宽9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随着这座现代水泥大桥的通车,这个始于新石器时代,繁荣于隋唐时期,直至改革开放后一直发挥重要作用的临津古渡口,终于完成了它千年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只留下一敦石锁、两条铁索,供后人凭吊。

    凤林渡

    风林渡位于积石山县安集乡三坪村东北寺沟峡内的黄河南岸,与炳灵寺石窟相距不远,该渡口为唐蕃古道的咽喉要津,是唐宋代通往青海、西藏、河西的重要黄河渡口,历史上因凤林县和凤林关而得名。凤林渡很长时间由于其渡口上建有“天下第一桥”而默默无闻,“枹罕有河夹岸,岸广四十丈,义熙中乞伏氏于此河上作飞桥,高五十丈,三年乃就”。(郦道元《水经注》中引《秦州记》)据史料记载,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养女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朝廷派江夏王李道宗护送,从炳灵寺附近的凤林渡“天下第一桥”过黄河,西进逻些(今拉萨),拉开了唐蕃团结友好的序幕,开辟了著名的唐蕃古道。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又和亲吐蕃,亦由这里过黄河西进。文成与金城两公主与吐蕃赞普联姻,唐蕃结成了甥舅关系,昔日的唐蕃古道上出现了信使相望的繁忙景象。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为抵御吐蕃而拆除此桥,渡口以渡船摆渡。唐开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派遣御史大夫、鸿胪卿崔琳率使团过凤林渡报聘吐蕃,曾刻碑铭记于炳灵寺。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唐穆宗命大理卿刘元鼎经凤林渡到拉萨,与第八代吐蕃赞普可黎可足令约盟誓,立《汉藏和盟碑》。唐代释家著作《法苑珠林》记有:“渡凤林津,登长夷岭,南望名积石山,即禹贡导河之极地也”,说明唐代中期到宋初,凤林渡一直是唐蕃古道上的一个重要渡口。宋代为进军青海,在天下第一桥原址又复建了桥梁,但至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凤林渡桥再次被西夏李乾顺所毁。“元符二年,夏永安二年,统军多保忠率兵助西蕃,违湟州不克乾顺使保忠及达摩等三监军兵十万助之,先断炳灵寺桥,星章峡栈道,四面急攻……”(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三十一)凤林渡口上的桥被毁后,此渡口逐渐衰落,被其下游的安乡渡口所取代。

    安乡渡

    安乡渡位于寺沟峡口的黄河南岸,是宋金时期中原通往河西、青海的重要黄河渡口,因唐代在附近设有安乡县,宋代设有安乡关而得名。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河州知州景思立根据军事需要,在渡口架设黄河浮桥,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宋与吐蕃交战,宋将姚兕夜断浮桥,元符二年(1099年),河州防御史姚雄在黄河南岸筑安乡关,又建安乡关浮桥,“夹河立堡,以护浮梁。通湟水漕运,商旅负贩之流者,始络绎于道。”(《宋史·姚雄传》中华书局出版社 2010年版)安乡关浮桥因为战争或洪水原因,屡建屡毁。无桥时期以船筏为渡,因此又被称为安乡渡了。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河州知州刘仲武重修安乡关浮桥,明代以后,随着其下游莲花渡的兴盛,安乡渡逐渐没落,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淹没入刘家峡水库之中。

    莲花渡

    莲花渡位于今临夏县莲花镇北边的黄河南岸,明代称“黄河下渡”,因位于莲花寨旁而得名,“莲花寨为明代设立的后所屯寨之一,位于州北四十里……黄河下渡在喇嘛川莲花寨,通庄浪路,船夫属卫,设千户一员,每年守把,嘉靖辛酉年(1561年)知州刘卓议申院道,动支官银,造船2只,编佥水夫6名,以便往来。”(吴祯 著马志勇 校《河州志校刊》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4版)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河州知州王全臣捐资造一只摆船。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河州知州杨增新创筑莲花堡,并整治莲花渡。由于莲花渡处于重要交通线上的重要位置,且旁边有莲花堡提供护卫和食宿便利,使得莲花渡日渐繁荣,成为明代以来河州通往青海、河西和兰州等地的重要渡口。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刘家峡水电站投入使用,莲花渡旧址与莲花古城一同被刘家峡库水淹没。

    左南渡

    左南渡也是黄河上一个十分古老的渡口,左南渡得名于左南城,历史上是河州通往河西、青海的重要黄河渡口之一。据清末进士邓隆考证,左南城始置于1700年前的晋惠帝永宁年间,那么该渡口也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左南渡的衰落跟莲花渡的兴盛有很大关系,明代以后,随着其上游的莲花渡的逐渐繁华,左南渡日渐式微,最终被刘家峡库水淹没。

    刘家峡渡

    刘家峡渡位于永靖县刘家峡镇罗川村和小川村之间,又叫小川渡,是河州经北路通往兰州的主要黄河渡口,清光绪年间曾架设索链扯船过渡。民国17年(1928年)5月,国民军整修兰临公路时征调大河家、潘家、黑城、盐场、红崖子,他家川、魏家川、大川、黄茨等渡口民船各一只,在刘家峡渡口架设浮桥,两岸置码头和两道钢索,造舟十一为梁,上铺木板,边置横木围栏,既成浮桥,民国19年(1930年)被洪水淹没,此后在雨季以皮筏渡人,春季扯船摆渡,1959年随着其下游不远处“黄河单跨第一桥”的建成使用,刘家峡渡遂遭废弃。

    哈脑古渡

    哈脑渡为清代康熙年间设置的黄河渡口,是河州(临夏)通往兰州、青海北大路的交通要津。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河州知州王全臣于河州北乡黄河两岸设置莲花、哈脑、黑城、潘家等四渡,捐资各设船1只,哈脑渡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渡口。从河州城经哈脑渡过黄河,可分别通往青海和兰州,其路线分别为:一路下白塔寺川,由刘家峡渡再次渡过黄河,经陈井山谷,至西柳沟口,可达省城兰州;另一路向北入王家大山沟,经王台、川城,达青海省民和县马营。清光绪二十一年河州发生战乱,南路驿寄艰难,一度添设驿站于哈脑渡,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河州知州杨增新修筑莲花堡的同时,整治了莲花、哈脑渡口,使其畅通无阻。民国17年(1928年)6月,国民军赵席聘部从兰州进军河州时,将哈脑渡改名为“坚安渡”,在渡口搭建浮桥,当时浮桥:“联缀十二舟,浮于水面,中空水道,架以横梁,上铺平板,交竖栏杆,以卫行者。两岸装置石笼二,以麻绳贯串系于中,宽一丈三尺,长三十六丈。遥瞻之,若长虹;履之,若坦途。”(徐兆藩《续修导河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抄本本文发表于《陇右文博》2015年第2期)民国18年(1929年),永靖设县后,浮桥交县管理,并设立浮桥管理委员会。民国23年(1934年),甘肃省府拨款3000元,修复莲花渡口浮桥及小川渡口渡船,永靖县政府维修了船只,加固了石笼,并用铁索贯船。民国24年(1935年)秋季,洪水冲断浮桥,民国32年(1943年)10月,黄河泛滥,渡口两岸石笼、石堤全部被水冲垮,省建设厅拨款重修。1949年,王震大军一部从此渡口用皮筏渡过黄河,1956年9月,整修临(夏)——刘(家峡)公路永刘段时,重新修建了哈脑渡口码头石笼,新造了渡船。1959年造一艘大渡船,摆渡汽车。1966年5月,公路总段设立莲花渡口所,有9名民工,1967年渡口被刘家峡库水淹没。 

    临夏境内渡口众多,除上面重点介绍的10个渡口外,据《续修导河县志》记载,较重要的洮河古渡还有马巷口渡,黄河古渡有小茨渡、潘家渡、盐场渡、黑城渡、红崖渡、他家渡、罗家浪渡、魏家川渡、大川渡、大石头渡、黄河滩渡等。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随着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水库的建成蓄水,临夏境内的大多数黄河渡口被水库淹没,剩下的几个古渡也由于桥梁的建成通车,自然而废,部分古渡直到今天,仍保留着其摆渡的作用。

编辑:临夏新闻网 责编:孔令定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