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90岁高龄的临夏州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马今明,在上世纪50年代曾先后任宣传部干事、团结报(现民族日报)总编、宣传部长等职,80年代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一位离休老干部。其夫人马琼华与马青年系远房亲戚。2012年12月的一天,笔者采访了马今明夫妇,他俩用所见所闻回忆了马青年在临夏担任地委书记兼专员时的点点滴滴。
对各民族都平等对待,一碗水端平
1951年,时任临夏地委书记杨和亭准备离开临夏,他向组织推荐了红军中曾担任回民师长的马青年,马青年当时职务为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上世纪50年代,全国解放初期,在多民族聚居杂居的临夏地区,历史形成和遗留的民族隔阂、民族冲突、民族矛盾异常严重,为此,民族团结成为临夏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
1952年至1956年,马青年同志先后担任中共临夏地委(后改为州委)书记兼专员,在任4年的时间里,他始终如一、不折不扣、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团结政策,收到了预期的成效。他为临夏各民族的和睦相处、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离开临夏后,先后任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西北局统战部副部长。1980年,他出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他是一位优秀的民族领导干部,他的大半生奋战在民族统战工作战线上,不愧为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的典范。
马青年刚到临夏时只有35岁。一方面他是回族干部,又来自部队,很有军人作风,非常干练,深知回族群众的心理状态,也深受汉族干部和群众的尊重;另一方面他心胸坦荡、豪爽大度、为人诚实,说到做到,脚踏实地。
1952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周年纪念日上,他在中共临夏州委机关报《团结报》发表了题为《巩固民族团结 迎接经济发展》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标志中国历史上民族压迫的时代已宣告结束。民族压迫所赖以存在的旧的社会制度被摧毁了,民族间歧视、隔阂的祸根子——国民党反动政权被推翻了,封建的土地剥削制度被铲除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乃是确定在民族平等、团结、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中,保证各兄弟民族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的最基本条件,共同纲领民族政策的规定,就是在法律上给以具体的保障。”
“经验证明:必须根据民族聚居地区的社会方针和适宜于当地情况的工作方法在民族地区工作,工作的效果是为了巩固民族团结,在团结的基础上再求进步,以争取群众的长远利益。就是说:必须在一系列工作中,坚决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尊重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巩固和扩大民族民主统一战线,依照各族人民群众及与群众有联系的领袖人物的志愿去进行工作;逐步提高群众政治觉悟和组织力量,消除民族间的成见和隔阂,以实现和巩固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三年来的事实说明了各民族间的团结,是群众觉悟的具体表现。只有不断地提高群众觉悟,加强民族团结,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胜利完成;也只有在各种工作胜利前进的情况下,才能更进一步地提高群众觉悟和巩固民族团结。我们的任何工作,都不能离开民族团结,二者互相影响,互相推进,而以民族团结为基本条件,胜利完成各种有利于兄弟民族人民大众的工作,就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
马今明回忆道,马青年说过临夏过去出现的民族不团结甚至流血事件,都是由反动统治阶级造成的,我们只要正视困难、直面矛盾,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就会使各民族团结一心。
严格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各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特有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你尊重他,他就尊重你,这是获得少数民族信任的首要环节。马青年在大会小会上都说,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应受到尊重。在干部群众中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思想教育,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
尊重并启用民族宗教上层人士
在民族地区,民族统战工作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马青年不怕说闲话,勇于放胆使用。据马今明回忆,上层人士马绍文、临夏县回族上层人士马彦良最早分别担任了东乡县和临夏县县长,专署(后为自治州政府)由回族上层人士张乐山任副专员,专署文教、工商科的正职由回族上层人士马岐山、拜景星担任,他们在自治州成立后还出任副州长。早前的地区农会和政协都有民族宗教上层人士任主席和副主席。其他各县也都由民族宗教上层人士担任副县长和政府各科室的负责人。这些民族宗教上层人士都有职有权。马青年在有关会上一再强调要充分发挥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决不可把他们当作“花瓶”摆着。他们在安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文化建设和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做出了应有贡献。
提拔重用民族干部
马青年军人出身,干工作雷厉风行,他把提拔重用民族干部作为做好民族工作、搞好民族团结的头等大事来抓。他亲自在土改、剿匪和平时工作中,认真选拔,尤其看重年轻干部。经他之手,许多少数民族年轻干部被吸收入团入党,并逐步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委以重任。回族年轻干部年得祥、马文清以及马玉海等,先后任县委书记、副书记、专署计委主任等。后来,年得祥、马玉海还分别担任甘肃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并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自治州和各县党政领导,都有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处长、副书记、副县长。马青年重视选拔重用民族干部,为以后临夏地区放手使用民族干部打下了基础。这是马青年在临夏工作中不可磨灭的一大贡献。
据1952年10月1日出版的《团结报》介绍:“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在民族聚居地区普遍推行区域自治,把政权交给各族人民自己去管理。已成立相当于县一级的东乡自治区和临夏县的保安自治乡以及其他区、乡自治政权,现正筹备成立宁定回民自治区。自治区的东乡族干部90%以上。在民族聚居区,普遍实行专区、县、区、乡、各级民族民主联合政府,按各族人口比例选举委员,配备干部。由于切实地保障了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权利,使各族人民亲密地团结在伟大祖国的大家庭中,积极地、热情地为完成各项工作贡献出巨大的力量。”
“由于党和人民的重视,培养提拔了民族干部1107人(回族762人、东乡族308人、保安族17人、撒拉族3人、藏族17人),其中回族专员1人,县长级干部15人(回族11人、东乡族4人),县科长及区长级干部88人(回族67人、东乡族19人、保安族1人、藏族1人)。这些由群众中来并和群众有联系的民族干部,已成为我们执行民族政策、推行各项工作的新生的重要的力量。”
临夏市有一项建设,虽不算宏伟,但得到回汉和其他各民族的真诚拥护,象征着民族团结更趋完善和升华,这就是修建沟通城区和郊区回汉住地的一条水渠。过去,汉族聚居的临夏城内,饮用水主要靠井水。大夏河虽在城外流过,但要取用河水,得绕行近5公里。马青年同志说,我们有这么丰富的水资源,为什么不能引河水进城?也花不了多少钱,出多大力。
早前也有人想过,提到过这事,但要经过回民住地,占用部分土地,在民族存在隔阂的情况下,只能望河兴叹,难以办成。现在有条件了,该办一件利国利民的实事。据当时参与此项工作的州人大退休干部杨生元回忆:经过马青年宣传动员,由临夏大拱北当家人杨世润(当时兼任西川回族自治区委员)领导信教群众,从现在临夏红园附近砍伐原拱北树木后,在洪水河中架起两个三脚架,支起木制渡槽引水到西门,河水沿着西门城墙流进了城北、城西,用于浇花灌地。城里的汉族同胞非常感动,修渠期间主动从城外买上锅馈进行慰问。现在看来这一工程微不足道,但在当时民族关系较为紧张的情况下,难能可贵。马青年同志给它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团结渠”,它象征着民族团结之花结出了丰硕成果。
马青年同志给人的印象是认真严肃,直率豪爽,豁达大度,诚实坦荡,不计较,不拘泥于小事。
他的严肃坦诚、直率豪爽,同他具有少数民族性格和来自部队的战斗作风大有关联,但这种严肃直率有时给人以凶动、厉害的感觉。他对看不惯的事毫不留情地给予批评斥责。马今明曾听说马青年刚刚到临夏,看见一名干部犯了错误,就说“我是临夏的马青年,地委书记兼专员,我要撤你的职、罢你的官”,吓得这位同志不敢说话。还有一次,马今明当时在地委宣传部工作,穿了一身毛吡叽的衣服,他看见后就说,“你一个年轻干部穿这样的料子是不对的”,马今明就将这件衣服脱下后再没穿过。有一次在地委会上,有一位同志长期不刮脸、不洗头,他严厉地说:“把你脸上的草锄一锄不行吗?”还有一位干部在棉大衣上装了个狐皮领子;一名干部没赶上领棉衣,别人帮助缝制了一套海蓝棉装;还有一位患风湿病的老同志,买了一瓶虎骨酒饮用。这些装饰和用品同当时干部的简朴作风格格不入,他在有关会上不止一次点名批评,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狐皮领子”“骚情蓝”“虎骨酒”三大事件。因此,有的同志有些怕他,对他敬而远之,见了他甚至躲着走。他的批评貌似严厉,实则善意,是出于关爱,表现了他的坦诚。他的豁达大度、胸怀坦荡,还表现在对别人的一些闲话、非议从不计较、不理睬。
马青年离开临夏到兰州后担任甘肃省常务副省长、甘肃省人大党组书记等职务。据马今明先生夫人马琼华回忆,一次他们到兰州时,马青年的夫人马岚亲自到住处看望,并接他们两人和马青年一起看了话剧《上海屋檐下》。“文革”中,马青年被拉到临夏等地批斗,但他并未失去革命信心。
(马廉朴)
(载于2013年4月1日《民族日报·晚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