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河州饮茶习俗
★史有勇
最近,有幸观看了临夏“河州金海阁”藏一组北宋河州墓穴砖雕,这组北宋砖雕共8块,即仕女持壶、仕女执镜、仕女端盒、仕女奉巾、仕女抱物、仕女捧茶、童子唤入、男仆启门、男仆侍供。砖的尺寸高约30厘米左右,宽31厘米,厚4.7厘米。砖雕图案主要反映的是墓主人生前社会生活场景。从其持壶、捧茶、端盒等图案说明,这一组图画反映的是宋代风行河州的茶事:家里来了一二好友或三四亲朋,主人盛情款待,吩咐下人茶、点伺候。仆人、仕女忙碌起来。我们虽看不到屋里主客品茶、赏茶、谈论茶道的一幕幕画面,但从仕女送手巾、奉铜镜;仕女端盒、捧茶;男仆启门、侍供;仕女抱物、童子抱琴等一系列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宾洗梳、食用点心、饮茶听琴的共乐心情。宋代河州处吐蕃古道咽喉地带,虽不出茶,以茶易马,茶叶汇集,民间尙茶事已久矣。五代人毛文锡著《茶谱》载有一种茶,名叫“火番饼,每饼重四十两,入西番、党项,重之。”那时,也许河州人喜用此茶,用碾碾碎,煮活水注而饮之。砖雕图案仕女捧的茶盏、执壶,正是宋人使用的高档茶具。它撩动我的心,使我有一次翻阅《河州志》,捧读有关茶事的书籍,联系当今的河州饮茶习俗,搜肠刮肚了一番。
据载,古代的烹茶法:唐为煎茶法,宋为点茶法,明清为泡茶法。唐代的煎茶法、明清的泡茶法我们在此暂且不论,单说宋代的点茶法。宋人“点茶”,分五个步骤:曰“灸茶”、曰“碾茶”、曰“罗茶”、曰“候汤”、曰“燲盏”。其中“候汤”大概同唐人的“三沸水”差不离;“燲盏”就是用滚烫的开水冲盏“令热,热则茶不浮也”。
俗话讲:“好茶、好水,好茶具。”无论近人、古人,品茶是要上等的好茶。我国地域辽阔,茶品繁多。 如品分凉热,绿茶红茶;依萎凋与否分类,绿茶,红茶、黄茶、黑茶、青茶、乌龙茶、包种茶、白茶;依形状分类,有散茶、副茶、砖茶、束茶;按季节讲有夏茶、秋茶、冬茶。东南西北中,气候温差比较大。南方天气热,其人喜饮绿茶、花茶;北方气候凉,其人喜饮红茶、青茶。临夏州地处中国之中,临夏人好饮云南春尖茶。春尖茶也分三六等。上等的春尖茶,一斤也要几百元。
水,是茶的载体。择水讲水质:清、活、轻;水味求甘冽。古人论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又列天下泉水为等:天下第一,北京玉泉山玉泉;天下第二,无锡惠山寺泉;天下第三,苏州虎丘寺石泉,又杭州虎跑泉;天下第四,宜昌蛤蟆泉;天下第五,扬州大明寺泉等等。有了好水,还要注意炭、柴的好坏和把捏水的煮沸。宋代的茶叶是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前先要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入茶碗内,沏以开水。水要讲“三沸水”:一曰,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二曰,沸如涌泉连珠为二沸;三曰,沸如鼓浪水沫翻腾。点茶二三沸之间为宜,水快开时望而把捏,过之则老。
好的名瓷茶具。常言说得好“好马配好鞍”,茶、水具备,盛茶的碗自然也要相当讲究,才能以目观色,以色辩色,鉴出高下,区分等级。唐代的越窑、邢窑等著名窑址都出产茶碗,卢羽评价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岳州次,寿州、共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岳瓷类玉,邢不如岳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单,越瓷青而茶色绿,邢瓷不如越三也。”卢羽认为青瓷更适宜做茶具,他列了唐代六处青瓷的产地,而以越瓷为首:“越州窑、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点”的成功的汤茶有两个基本标准:一是茶汤“面色鲜白”;二是乳花“著盏无水痕”。宋代的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陶瓷工艺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更是盛名远扬。宋徽宗在《大观茶论》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并以最多的字数七论点茶,可谓极矣:“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浸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晈月,粲然而生,则茶面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止,茶面不动,击拂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周环旋复,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尙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真精华彩,既已涣然,轻云渐生。五汤乃可稍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然,则以筅着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均其轻清浮合者饮之。”
我国饮茶的历史至迟可以追溯到西汉。饮茶至唐代已形成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小,普遍饮用的习尚。入宋以后更盛行“斗茶”。宋代的茶叶是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前先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在茶碗内,再沏以初沸的开水,水面沸起一层白色的沫。在白、黑、酱、青、青白等五种釉色茶盏中,以黑釉茶盏便于衬托白色茶沫观察茶色而受到斗茶者的爱重。蔡襄著《茶录》说到建安斗茶,他说斗茶先斗色。建安人对当地所产的一种半发酵的白茶评价很高。因茶色贵白,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详明,故建安人斗茶以青白胜黄白。其次为茶汤,以茶汤先在茶盏周围沾染水痕的为负,这种白茶因含有黄色染精和胶质,时间久了茶汤便会在盏内染成一圈水痕。宋代茶色是白的,当然以黑盏观色为佳.以悦心情,达到好的心境。
河州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古代西部的“旱码头”。河州地区虽不产茶,但茶叶汇集以易马匹。唐、宋 在此以茶易马延续至明清。据嘉靖本《河州志·官政志》说:“茶马司在州南四百步,洪武七年建。大使副使二员,收放茶斤,招易番马,以给边操。太学士丘浚撰《大学衍义补》载:‘唐德宗真元九年,従张滂请初税茶。宋太祖乾德五年始禁私卖。神宗煕宁七年,李祀入蜀经画买茶于秦凤煕河等处博马。’王绍又言:‘西人所嗜惟茶,甞以马至边,贸易茶斤。自煕丰以来,皆以 茶给番,至乾道末始以细茶遗之。成都利州路十二州产茶二千一百二万斤,茶马司所收大较若此。’丘浚曰:‘臣按后世以茶易马,始见于此。盖唐自回纥入贡,已以马易茶。则西北之人,嗜茶有自来矣。盖北人多嗜乳酪滞膈,而茶性通利,能涤荡油腻故也。是则茶之为物虽不用于三代,而用于唐。然非独中国用之,而外夷亦莫不用焉。’宋人始置茶马司。国朝捐茶利于民,而不利于其入。凡前代所谓榷务、贴射、交引茶由诸种名色,今皆无之。唯四川置茶马司一,陕西置茶马司三,又于关津要害处,置批验茶引数所而已。每年遣行人齎榜于行茶地方张挂,卑民知禁。又于西番入贡,为之禁限,许其每人顺带有定数。所以然者,非为私奉,盖欲资外国之马,为边境之备焉耳。其视前代夺民生日用之资,以为国家经费之用天渊矣。圣世仁民之泽大矣哉。生斯世,为斯民者,乌可不知所自耶。又曰:‘臣按产茶之地,江南最多,今日皆无榷法。独于川陕禁法颇严,盖为市马故也。夫以中国无用之茶,而易虏人有用之马,虽曰取茶于民,然因是可以得马以为民卫。其视山东、河南养马之役,固已轻矣。然恩泽既厚,怨讟易生,天下皆无,而己独有,民愚不能及矣。况其地素贫而易变,伏惟当时司国计者,宜有以调停而优待之,使两得其便,一方之人不胜幸甚。’洪武五年,设立茶马司,抽分商茶,比对金牌易马。至成化四年,添设钦差巡按陕西监察御史,巡茶、招商、给引货茶。每路照引盘诘,到司委官验分。在官者,招番易马数毕,仍许商人开茶,每年如是。弘治癸亥,钦差督史杨一清督理茶法马政,今巡茶御史专焉。正德甲戌,御史李润更修厅库,撰立碑记。故事茶入司者,以东库易马,西库给商,而商弊滋多。自嘉靖巳酉御史刘仑,令临期呈请,不得预定。由是奸无所售,诸番得上茶,无不踊跃。”又《重修河州茶马司记》载:“夫茶马司之来尙矣。自唐世已立互市,至煕宁间,以茶博马,有提举茶场之设。”至明代“茶之储库,每岁出入盈缩不下数十万。”
同一墓的还有一座灰塔。灰塔分上下两部分,上为盖罐,下为塔基。值得注意的是,上部盖罐腹部用猩红绘着二枝大写意牡丹。绘者随意为之,古朴自然,天趣自成。宋罐上绘牡丹,这还是第一次见到。写意牡丹作为花卉亦可进入河州绘画资料,以供后人应用。
(原载于2009年4月27日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