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9日
积石山县静安堡与黄河文化
时间:2018-11-12

积石山县静安堡与黄河文化

马廉朴

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墩村现有一处清咸丰11年(1861年)所修的城堡,名曰“静安堡”。城堡分内外两城,呈回字型。现城墙整体部分尚存三分之一,是今临夏古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如何结合保安族稀少民族的风情对静安堡进行保护性修缮,迫在眉睫。

据有关资料载:西汉以来,在积石山县境内先后修筑的有名气的小城堡有大墩“静安堡”等。“静安堡”在大河家镇大墩村,明代为积石关的烽火台。清咸丰十一年,河州知州赵桂芬驻防积石关时所筑,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城高6米,厚2.5米。据《中国保安族第一村》记载:现存有遗址(北以一社马克文家后大门北墙为界,西与马克文家西城角至二社一四么家西墙为界,东以一社冶水祥家东墙至二社沙巴阿爷家的东墙为界,南以沙巴阿爷家南墙至一四么家南墙为界)。堡中再置一堡,为守关军官驻所。“堡中之堡”用黑土筑成,也叫“黑堡子”,为后勤堡。现存有遗址(东以大墩清真寺东面石台阶至四社尕主么老家东墙为界,南以尕主么老家南墙至四社河滩崖坎边为界,西以四社面的沿河滩崖坎边至清真寺西墙河滩崖坎边为界,北以现在的清真寺北墙为界)。

记者看到,内外城堡呈回字型,外城与内城约有40米的距离。外城东北角的城垛,东西长约4米,南北宽约6米,用于防范外敌入侵,站在上面,黄河美景尽收眼底。该城堡充分利用地形、地势而建,上下土层明显不同,可看出筑于不同年代。该城堡隔黄河与循化相望。据村子老人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时,该城堡门上有“积石锁钥”四个大字。

风化严重的城墙.jpg

风化严重的城墙

其实,静安堡是积石山县辖区内黄河景观文化和民族风情中的一粒遗珠。它处于中国稀少民族保安族的聚居地保安三庄之一的大墩;更有《史记·夏本纪》记载的“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大禹始于此完成了惊天动地的治水事业,从此,积石山也名扬天下。向下还有著名的“河州二十四关”的第一关——积石关。自古以来是中原王朝与羌、鲜卑、吐谷浑、吐蕃、西夏等部族争夺的军事要地。也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由于积石关所处的险要地理位置,从古迄今,更是各民族荟萃之所。汉唐以来,是西羌、西秦(鲜卑人)、吐谷浑、吐蕃的属地。宋至五代,为西夏、辽金所据。南宋为蒙古军主要据点。明代以后,这里变成了内地和西域的贸易据点。据《循化志》载:“明初于州(指河州)置茶马司,此(指积石关)为市易之处,有官军戍守”。

上城垛的台阶.jpg

上城垛的台阶

目前,临津古渡扯船遗址尚存。而位于古代关口的大河家,还是保安族、撒拉族、回族和藏族等民族共同繁衍发展、相互认同和相互促进的象征。当代著名作家张承志的作品《大河家》节选与2010年成为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文章中这样写道: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间,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教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胜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当然,任何一处黄河渡口都使人激动。而大河家渡,不仅有风景的壮阔悲凉夺人心魂,而且有一般平和与自然,使人可以获得宁静。”

“几条土巷,攒尖般汇在一起,造成了集。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这种诗化的语言无疑为积石山县做了一个大大的免费宣传。

以城墙为邻的建筑.jpg

以城墙为邻的建筑

 站在城垛远眺城墙.jpg

 站在城垛远眺城墙

积石山境内黄河风光既有“黄河涌雪排空来”的壮丽之美,还有“潮平两岸阔”秀丽之美。城墙作为古代重要的军事设施,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在城市文明的记忆链条里,古城墙作为重要一环,是有形的历史遗存。积石山县若将这段古城墙修复与发展民族风情和黄河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联手永靖县,分别突出黄河三峡的风光游和文化民族游,并充分放大古城墙试点修复效应,其厚重的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必定会大大提升黄河三峡旅游的品质。(原载于2013年1月17日《民族日报晚刊》四版)

编辑:临夏新闻网 责编:孔令定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