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青海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变成助推精准脱贫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青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上不能忽视的问题。近日,记者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自2018年11月29日挂牌成立以来,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行业优势和扶志扶智功能,文化旅游精准扶贫取得较好成效。
两辆旅游中巴驶入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拦隆口镇卡阳村。(2018年8月9日摄)新华网发 (郭勇良摄)
大美青海,各地有着独特的山水自然风光,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历史特色,这些资源禀赋让五湖四海的游客来到美丽的青海,也让青海当地百姓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进入四月,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的大地沐浴着暖暖的春光,一株株杏花含苞待放,2019年化隆县第五届杏花旅游节、第二届拉面文化节即将于4月3日开幕。记者从化隆县委宣传部了解到,旅游文化产业和拉面经济的带动已经成为推动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2018年,化隆县拉面纯收入超过100亿元以上,占全县农民纯收入的54%,累计带动脱贫人口达9万人,“拉面扶贫”使贫困群众实现了劳动创业、脱贫致富。
黄南州同仁县隆务老街一角。(2019年3月26日摄)新华网 潘彬彬 摄
据了解,为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从全省各州市实际需要出发,分门别类地协助各市州做好顶层规划,目前已与海东市、黄南藏族自治州签订《合作共建省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确保文化旅游扶贫统筹施策、分类施策、分步施策、精准施策。同时,借力对口援青平台,为青海省各州市引进项目、搭建平台,策划并成功举办“大美青海感恩江浙沪”旅游推介周、果洛“格萨尔”走进上海大世界、“春雨工程”天津市文化志愿者青海行、“十万山东人游海北”和北京市支持玉树藏族自治州举办的西部地区特色旅游发展与扶贫协作国际论坛等活动,援受双方合作领域的深度、广度不断拓展。
不仅要培养产业,更要培养人才。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根据不同实际需求,近三年来投入“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培训资金6609万元,举办培训班330期,培训县乡文化旅游专业技术人员、农牧民文化技能技艺人才等27475人(次),实现全省各县、乡文化人才培训全覆盖。同时,组织草根艺人、无业或无技术人员参加省市培训,聘请专家授课,教授唐卡、刺绣、藏毯等非遗传统制作技巧,举办唐卡、银铜器制作、和日石刻、泥塑、土族盘绣、湟中堆绣、贵南藏绣、果洛及玉树传统手工艺等项目培训31期,让贫困群众掌握脱贫技能,直接受益人群达12000人(次)。
游客们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藏绣展馆内欣赏藏绣。(2018年6月23日摄)新华网发 (贾海元摄)
目前,青海省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10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0个,全省各州均建成了以唐卡、泥塑、藏绣、堆绣、刺绣、藏毯、玉雕、石雕、手工艺品制作等为主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在产品研发、生产推广、经营销售等链条,大量吸纳当地和周边群众就业,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据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统计数据,2018年,青海省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实现稳步增长,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4204.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66.3亿元,同比增长20.7%和22.2%。目前,青海省直接或间接从事文化旅游产业的人员超过106万人,全省243个旅游扶贫村中的131个村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脱贫摘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已成为青海省产业扶贫的新支撑,成为青海省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