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一个少数民族村寨的振兴探索
时间:2018-12-26

初冬时节,走进位于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下的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梵净山村寨沙侗寨,宛如进入古朴雅致的江南小镇:青石板曲径通幽,溪水潺潺,掩映在茂林修竹中的楠木苍劲挺拔。全村76座侗家吊脚楼各具风情,却又自成一体。

  村民杨元菊和丈夫正在自家的农家乐里准备食材,这个名为“侗家驿栈”的农家乐,去年为他们一家带来了20余万元的收入,这个数字是6年前全家收入的100倍。靠得好生态,吃上旅游饭,这是寨沙侗寨村民最深的感受。

  太平镇镇长贾小华记得,几年前,寨沙侗寨是另一番景象。这个森林覆盖率达85.7%的村寨,远看青山绿水,近看牛粪成堆。贾小华说,当时的村寨脏乱差,尽管位于梵净山脚下,游客却不愿意来这里,导致村民分享不到梵净山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村里的姑娘们都争相嫁出去,小伙子或者去外地打工,或者到梵净山去抬滑杆卖苦力,人均年收入1000多元。

  怎么办,怎么干?正当干部和乡亲们为寻找出路苦苦发愁的时候,一个决定村庄命运的转机悄然出现:2009年,国家民委、财政部联合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自然环境好、民族特色浓郁的寨沙侗寨,成为了试点建设的幸运者。

  从2010年起,寨沙侗寨的蜕变开始了。在同济大学专业团队的规划下,当地整合各类资金上千万元,对原先零乱分散的76户侗家民居进行重建改造,建成了寨门、吊桥、大型文化广场、民族风情表演场、钟鼓楼、博物馆、食坊等基础设施和风格统一的侗家木楼。当地自然风貌和侗族原生态文化被完好地保留下来,村民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寨沙侗寨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2014年,寨沙侗寨被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游客来了,可总是拍完照就离开,乡亲们仍然挣不到钱。怎么办?当地政府发现,游客从梵净山下来得吃饭,开农家乐是个好方法。于是,县里动员乡亲们开办农家乐。开店的本钱,由政府提供贴息贷款。

  有村民算了一下,开一家店至少需要10万元。相对于当时的年收入,这可是天文数字。村民们不敢贷款。

  “为了让乡亲们看到希望,村集体开办了一个农家乐。”梵净山村委会主任杨雪蓉说,农家乐开办起来后,生意特别红火,不久便有乡亲愿意尝试了。

  杨元菊是村里第一批开办农家乐的人之一。2012年,通过政府扶贫贷款15万元,杨元菊和丈夫把家里的老房子改成农家乐。小楼古色古香,共有5个标间、两个单间,房内配有电视、空调等。让杨元菊高兴的是,农家乐不仅一年就还清了贷款,而且每年的收入都在不断增长,今年收入预计突破30万元。她用闲置的资金在客车公司做了投资,去年还走出大山到国外旅游。

  在寨沙侗寨,像杨元菊家这样摘掉贫困帽走上致富路的家庭还有很多。双层吊脚楼既是民居又是宾馆;屋后种植的蔬菜既是村民的日常饮食也是游客餐桌上的绿色食品;忙时做服务员,闲时是演员,美妙的侗族歌舞随时都能上演……曾经囿于山脚的“穷山鸡”变成今日傲立山巅的“金凤凰”。

  经过几年的发展,寨沙侗寨人均年收入已达4万元以上,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和服务的有70户260人,占全寨总人口的八成以上。去年,全寨旅游综合经济收入达1.8亿元,提前实现了小康梦。

  在寨沙侗寨的示范带动下,铜仁市乡村旅游扶贫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走上小康路。仅在梵净山下,就涌现出了云舍、鱼良溪、桃花源、芙蓉坝、团龙等一批乡村旅游集群。2014年,全市有74个村寨被纳入国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

  寨沙侗寨的蜕变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央财政共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2亿元,专项用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同时吸引、整合、带动了其他部门及社会多方面资金,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局面。目前,全国共实施特色村寨建设项目2000多个,国家民委命名挂牌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057个,直接受益人口近百万人,覆盖了大多数民族地区。

  通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助推精准脱贫,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经济全面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群众收入水平逐年提高,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编辑:临夏新闻网 责编:孔令定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