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青海、甘肃、宁夏的广大地区以及新疆的个别地区,流传着一种婉转动听的民歌“花儿”。前段时间在网上流行的临夏花儿《面匠哥》,也让全国人民对花儿有了重新的认识。
“花儿”又被人们称为“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则被称为“花儿”。青海是“河湟花儿”的发祥地之一,海东市则享有“花儿之都”的美誉。 “花儿”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历史悠久,曲令众多,歌手辈出。
几百年来,聚居在青海东部地区的汉、回、撒拉、土等民族,各自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花儿”歌曲。花儿是青海人生活的调味品,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者路途赶车,只要有要有闲暇时间,青海人都要唱上几句悠扬的“花儿”。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少年”的金嗓子。花儿对青海人来说像每天吃饭一样普通。
花儿发源于临夏,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加上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北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花儿的流派主要有六盘山花儿、河州花儿、山花儿。花儿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花儿主要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爱情、劳动和时政等内容。通常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即兴演出。虽然大部分花儿的内容与爱情有关,但在歌颂纯真的爱、控诉封建礼教以及社会丑恶现象给恋人造成生死苦难的同时,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花儿”不仅是娱乐方式,更是各民族文化的记忆。所以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青海花儿有159种曲调,其中最常见的有河州令、阿姐令、撒拉直令、尕马令、水红花令等。
其中,最出名的花儿歌手要数马俊和索南孙斌了。马俊从小唱着花儿长大,上学读书时常参加文艺演出。马俊演唱的《河州三令》、《撒拉令》、《花儿尕连手令》等,最为人们所称道,被人们称为“花儿王子”。现在是国家二级演员。索南孙斌小时候在山里放牛时,听到老人们漫花儿,觉着好听,就悄悄得跟着学。他爱听花儿,特别爱听花儿王子马俊唱的花儿。为了拜马俊为师,他到西宁饭馆打工,打听马俊在哪儿。找到马俊后,他唱了一首白牡丹令:白牡丹白(者)耀人哩,红牡丹红(者)破哩;尕妹的身旁有人哩,没人时陪你(者)坐哩。马俊说他嗓子很好。他就又在马俊的饭馆里干了半年多,一面拉面,一面学唱。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是他的追求。后来,他又报上青海文化艺术学校成人中专,在丹措老师门下学习发声方法、真假声结合。毕业后,曾被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聘为演员。有“乡土歌王”的美称。就在前两天,青海出版首部有声民俗读物《唱着花儿浪青海》出版。花儿以新的形式,向大众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