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水 磨
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都要劈柴、扫房、榨油、磨面。80年代以前在西北各地通用着老水磨,在古河州大夏河两岸就有36盘各式老水磨,人们常用人背、担挑、驴驮、人力车拉等方式把粮食运到磨坊,按先来后到次序依次等候磨面。磨主负责验收你磨物的干湿和干净标准,磨客(2~3人)负责打磨物、扫面、箩面、装面等环节,纯手工原生态的磨面可分为头掺、二掺、三掺面,净面、杂面、和田面,最后剩下的麸子(糠)可以抵磨主劳资。
时过境迁,随着一体化电磨的使用,渐行渐远的老水磨,在特定的时空中成为代表人类自然和人文态势下的永久性历史档案,成为人生驿站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临夏泥塑大师常天平老师用泥塑艺术还原老水磨的印记与记忆,激起对逝去岁月的怀念!
水磨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水磨磨坊又称:水磨房,由引水道、水轮、磨盘和磨轴等部分组成,它日夜旋转,磨面千斤,不但节约能源,而且是无污染的环保磨面工具。

在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沿河上游沿岸的每个村庄里,都有一渠清水沿田埂、绕村舍款款奔来。 临近水磨坊处水流加急,靠渠水冲力为动力,带动木轮引擎石磨昼夜不停运转。很早以前修都江堰的李冰,发明了水轮机后,就有了水磨,人们不再用石臼和旱磨(牛拉或人力推动的一种石磨)。水磨磨面时, 排在最前面的人家总会出一个人力帮助正在磨面的这户人家,这条不成文的民俗想来十分有爱。 一户人家的口碑好坏也会从水磨房里传出,这里也成为乡邻们最能沟通感情的地方。

(配图均为常天平泥塑新作品《老水磨》)
你的记忆中还有哪些古老的劳动工具?
内容来源:临夏市文旅之声
图片:常天平 文字:马海燕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字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