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市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州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距省会兰州117公里,属兰州一小时经济圈范畴。市域东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接壤,南西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毗邻,四面环山,平均海拔1917米,区域面积88.6平方公里,全市辖4镇6街道。 临夏市2013年常住人口27.91万人,国内生产总值443209万元元。 临夏市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南道重镇,曾称为枹罕、河州,素有“茶马互市”、西部“旱码头”和“河湟雄镇”之称,有“花儿之乡”、“彩陶之乡”和“牡丹之乡”之称。
地理环境/临夏市
位置境域
临夏市位于甘肃省西南部,距省会兰州117公里,属兰州一小时经济圈范畴。市域东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接壤,南西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毗邻,地理坐标地处北纬35°31'至35°39',东经103°0'至103°16'。区域面积88.6平方公里。
地形
临夏市四面环山,平均海拔1917米,地势自西向东倾斜,相对高度差398.3米。
气候
临夏市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1摄氏度,年日照时数2520小时,全年无霜期163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484毫米,蒸发量1343毫米。
水文
黄河的一级支流大夏河穿临夏市城区而过,大夏河一级支流牛津河、红水河在境内汇入大夏河。
土壤
临夏市土壤以垆土、红土为主。
自然资源/临夏市
土地
临夏市土地总面积为88.546平方公里,折合132819标准亩,其中市区用地面积6.439平方公里,折合9658标准亩。农村用地123161标准亩。总面积中耕地83368.3标准亩,农村人均耕地1.08亩,0.69自然亩;牧坡3692.8标准亩,林地3352.7标准亩,道路337937标准亩,村庄12642.8标准亩,河流渠道8932.9标准亩,滩利用地7113.3标准亩,其他10336.8标准亩。
水能
临夏市地处大夏河下游,河床纵坡径流量均大,落差显著,从临夏州西川电站滚坎至木湖峡长23公里的河段,落差达165米。电力蕴藏量比较丰富。总蕴藏量为43820千瓦,可开发利用的发电量为19980千瓦,至2013年已开发利用的发电量为2468千瓦。实际开发分别占可开发量和蕴藏量的八分之一和十分之一。
水能资源的应用临夏始于明清时期,以水磨为代表的水力资源利用极为普遍。明嘉靖乙卯年(1555年),河州有水磨“共一千八百有奇”,经清代、民国均以水磨加工面粉居全省之冠,解放后逐渐以电磨代替。
矿产
临夏市迄今尚未发现有可供开采的金属矿。非金属矿主要有石灰石和红粘土。
石灰石分布在牛津河宽100米,长2万米,深7米的1400完立方米的主流河床上,市境内可开采面宽70米、长3000米、深1.5米约31.5万立方米,含氧化钙(CaO)54.38%。
红粘土含二氧化硅(SIO2)52.86%,塑性指数大于13,粘土中碎石、砾石、钙质结粒总和小于3%,基本符合质量要求。
大量河沙及河卵石,分布于大夏河大桥上下游河床中,来源主要为上游岩石风化物经流水冲刷逐年沉积与下游河床的沉积岩石粒。
旅游/临夏市
临夏市居住着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18个民族,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一半以上,是国内回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具有回族风情和风俗文化,有八坊民俗文化住宅区和清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独具一格,有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和葫芦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紫斑牡丹“花儿”艺术自成一脉。临夏市是回藏风情旅游线上的旅游目的地和中转站,市内有民族风情浓郁和地方特色突出的人文景观与历史遗迹,地处城市中心的人民红园集江南园林建筑与临夏古典建筑于一体。东西南北辐射的东郊公园、南龙山森林公园、万寿山公园、枹罕山庄等旅游景点,东公馆、蝴蝶楼、南关清真大寺、大拱北、万寿观等名胜古迹及其砖雕、木雕艺术。周边有炳灵寺、刘家峡水库、松鸣岩、拉卜楞寺、桑科草原、九寨沟等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