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粒沙可以凝聚成塔底的基石,同样一个人可以改变一个贫穷乡村的落后局面。金川集团公司驻积石山县扶贫干部李平,6年来扎根全省深度贫困村,舍小家顾大家,在精准扶贫道路上创出了一条特别之路,带领广大村民逐步过上了好日子。现在只要提起李平,当地老百姓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了不起”。李平敢于担当、无私奉献、苦干巧干、不甘落后,靠自己敏捷的思维和勤劳的双手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投石问路 融入群众
2013年,因工作需要,曾在企业干出了一番名堂、当选为金川公司劳模的李平来到积石山县刘集乡肖家村,开始了他人生路上的第三段经历——扶贫。这位曾经当过兵、下过井的硬汉子,自踏进肖家村的第一步,就被这里的贫困状态所震惊:饮水不便、道路泥泞、房屋破旧……更可怕的是老百姓文化层次普遍很低,年纪大的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上;孩子们思想闭塞,辍学现象时有发生,见着陌生人普遍恐惧和躲闪。所有这些犹如一把利剑深深扎在李平的心头。感慨之余,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带着组织的信任,带着金川公司赋予的责任,带着广大干部职工的嘱托,尽自己最大能力,帮助这个贫困村走出困境。
要想扶贫必须要先从解决困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事开始,让大家看到曙光,才能让群众认可,营造出一个真扶贫的工作环境。
针对饮水难的问题,李平带领村干部到山顶寻找水源,结合地势地貌特点制订引水方案;针对交通不便的问题,他亲自丈量距离,计算所需材料。论证成熟了,他给公司打报告,详细说明实情。在公司的大力扶持下,一条集中聚水、分流入户的饮水工程建成了,老百姓不用出门就吃上了干净的水;一条宽4米、长2公里的水泥马路开通了,在方便村民出行的同时,也架起了贫困山村与外界联系的桥梁。群众纷纷议论:金川公司的这些人是真心帮咱们脱贫的。
每逢刮风下雨,李平总会想到那些贫困户家的房屋是否漏雨,院墙是否牢靠。一天大雨过后,村民樊六成家的厨房倒塌了,这位70多岁的老人因无力修缮而干着急。李平得知情况后,经多方协调,才搭了修建村委会和文化广场的便车,通过先建后补的方式修建了5间砖瓦房,老两口紧紧握着李平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眼睛里满含感激的泪水。
每逢婚丧嫁娶,李平都要到当事人家串串门,与村民唠唠家常,随上自己的一份心意。像这样的事做了多少件,村民们说不清,李平自己也说不清,唯一能说清的就是老百姓对他的赞扬,这也为李平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扶志扶智 激发动力
李平曾说起,当他第一眼看到樊六成唯一的孙子呆滞的目光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方面是家庭因素造成的,孩子在两岁时,父母相继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信,是樊六成老两口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兴趣严重闭塞,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贫困地区落后的思想观念所造成。长期以来,没钱读书或读书无用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家长的脑海中,使得他们天生缺乏脱贫致富的思想和办法,要想扶贫必须先要扶志扶智,从思想观念深处打通村民的“任督二脉”。
对于有在读学生的家庭,李平挨家挨户上门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给家长们宣讲读书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做好供读的思想工作。看到李平这样苦口婆心,又看到他为村上带来的变化,大家都十分信任他,愿意让孩子回到学校。为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经多方协调,争取到45万元,修建了一所容纳100名孩子的幼儿园,让农村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争取到300万元,在全县率先实行了远程教育,足不出户即可与全国大城市的孩子们一样享受教学资源,使那些曾经辍学的孩子又捡起了书本。
经李平多方协调,公司的一位处级干部每月定期资助200元,使樊六成孙子顺利完成了初中学业,现被推荐到金川公司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化验与分析专业,期满后有机会在公司就业。两年时间内,李平推荐了14名初中毕业生和30名无任何技能的贫困家庭孩子到金川公司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在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同时,也为这些家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发挥辐射效应,通过少数人成功带动大部分村民走出去,依靠技术立身、依靠勤劳致富,拓宽创业、就业渠道是李平考虑已久的一个脱贫主攻方向。在他的建议下,公司抽调了数控、电焊、汽修、挖掘机、装载机等多个工种的优秀技师前来积石山县办班授课,将技能传授给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通过3期强化培训,共有256人拿到了技能鉴定证书,而这些年轻人在外出打工就业时都比较顺利,一些技术过硬的受到了多家用人单位的青睐。其中45人经李平联系,到西藏拉萨选择就业,月工资都在5500元以上。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些闯出名堂的贫困家庭的年轻人,也不忘时常给李平打个电话,感谢他为他们带来的出路,为家庭带来的变化。
产业培育 滚动发展
积石山县属于高寒阴湿山区,虽然村民人均土地不少,但靠天吃饭的山区,农作物收成普遍不好,小麦、玉米、油菜等普通农作物每年亩产仅500斤左右,守着这一亩三分地的村民们尽管年复一年辛勤劳作,但看不到脱贫致富的希望。李平在仔细研究当地的地域和气候特点后,结合小时候在农村成长的经历,他到定西周边调研中草药种植,并通过咨询省内中药材专家,决定种植中药材。为谨慎起见,他和村干部商量后试种了1亩地的冬花,经过他的精心培育,收获的季节终于来到。当他和4名村民带着亲手种植的果实来到陇西首阳镇时,他们的心情是忐忑的,可等到出售后怀揣8000元时,一切担心都显得多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初尝丰收喜悦的村民们沸腾了,第二年,村里流转了100亩土地种植中药材,现在已经扩大到了300多亩。
绝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在详细了解当地文化的基础上,李平做出培育另一项产业——养殖业的决定。在公司的大力扶持下,他先发动25户贫困户进行分户养羊。当年正赶上羊价向好,这些贫困户也赚了个钵满盆满。第二年他协调县上发动全村303户贫困户都养羊,谁知人算不如天算,此年的羊价波动较大,离村民的期望值差距较大,于是部分村民怨声载道,作为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的李平承受的压力骤然而升。“虽然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但在贫困村出现这样的现象,说明我们的帮扶计划还有漏洞,我们必须要弥补,这怨不得老百姓。”李平总结道。
冷静之后,他想到了牛产业,虽然投入很大,但这十几年来市场价格一直都很稳定。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在大家为筹牛款发愁时,积石山县通过以奖代补模式发展养殖业,彻底打消了大家的顾虑,也让每个贫困户顺利分到了一头基础母牛。与此同时,李平还召集12个社长种植了畜草、小黑麦等,帮助他们走上了一条循环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
在成功带领肖家村实现整村脱贫后,李平还意犹未尽、心有不甘,他觉着还有一些心愿未了,于是,他决定来到同样是深度贫困村的寨子沟乡麻沟村。有了肖家村帮扶的经验,这使得李平工作起来更加游刃有余。在他的带领下,今年麻沟村成立了“富民产业种养专业合作社”,与陇西县天士力中天药业公司签订购销合同,探索出了“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合作社已种植黄芪、冬花等中药材125亩,流转土地60亩,动员36户贫困户分户种植65亩,雇佣贫困户定期锄草、养护,通过打工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在养殖方面,动员52户贫困户筹资36万元,引进52头基础母牛进行分户养殖,发展壮大了牛产业规模。
6年来,李平亲自参与、亲眼目睹了这些深度贫困村在脱贫的道路上从起步、到发展再到壮大的历程。
6年来,李平已习惯奔波在田间地头,没有丝毫怠慢心态,本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默默耕耘着、奉献着,他那张晒得黝黑的脸颊愈发显得坚定有力。
6年来,李平就像一条吐丝的春蚕,默默无闻地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这片土地,所有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去体会。
辛勤的耕耘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2017年,他荣获全省扶贫工作先进个人、积石山县扶贫工作先进个人;2018年,荣获临夏州扶贫新星先进个人,并推荐为全省扶贫工作第一书记优秀个人。中组部、国家工商联、国家扶贫办、省委省政府领导在视察调研精准扶贫工作时,都给予李平很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