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1日
新发村在巨变
时间:2018-06-25

1529892112195488.jpg

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记者来到了曾经被称为“景色天下奇,贫困数第一”的临夏县尹集镇新发村。 

    如今的新发村里,蓝天、白云、雪峰,似乎触手可及;山坡上、田野里、小河旁,松树杨树、梨树杏树、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竞相生长;一座座新建的家园、一条条硬化的巷道,掩映在古梨树、古杨树下;新建的槐树关文化广场上,村民们休闲娱乐…… 

    如今,新发村如花儿一样美丽。

DJI_0146.JPG

新发村全貌  记者 梁永吉 摄 

    谁也不会想到,三年前,该村的贫困面高达60%以上,是一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正是因为贫困,引起了省州县领导的高度重视。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后,州委书记杨元忠来到这里检查调研指导工作时指出,务必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新发村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以此带动发展特色种植、畜牧养殖、中药材种植、劳务输转等富民产业,努力形成大扶贫格局。 

    “我们反复学习了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不仅明确了脱贫攻坚的方向和目标,也坚定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我们按照州县领导的具体要求,扶贫措施更加精准,扶贫效果更加明显。”采访中,镇党委书记韩杰和说。记者看到,新发村在脱贫攻坚中,采取了一系列好方法,广大建档立卡户呈现出崭新的精神面貌,富民产业迅速培育壮大。 

    扶贫扶志 小康路上信心足 

    “马瘦不吃草,人穷不起早。”以前,村里人用这样的谚语形容郝宝玉的懒惰;如今却说“穷人想要富,神仙挡不住。”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郝宝玉变了。 

    2017年10月,记者在新发村灌坡山下的蒿草丛中,看见二社村民郝宝玉已经割了一大堆蒿草,却仍在继续。当记者走近时,他停下手中的活告诉记者:“我和老母亲一起生活,总想着母亲已经老了,自己也快50岁了,现在是低保户,等母亲过世了,当一个五保户,明天的日子怎么过从来没去想。”

    据新发村支部书记石天学介绍,在新发村360多户1600多人口的村子里,就有10多名像郝宝玉一样的人,想着“靠低保推日子,靠五保过日子,得过且过。”对于这种情况,镇党委政府采取了“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德”的精准扶贫举措。 

    对郝宝玉,镇村干部表扬他是一个孝敬母亲的大孝子,是一个好村民,应该受到大家的尊重。接着,借助危房改造项目,给他修建了新房。针对他会养牛、爱养牛的特点,在原有1头牛的基础上,支持他买了1头母牛。 

    如今,他的母亲因年事过高过世了,但他没有提出要当五保户的要求。他辛勤饲养母牛,最近母牛产了一头小牛犊。郝宝玉告诉记者:“房子已经修好了,把三头牛喂好,再添一头小牛,我也能成为富人,还想办一件大事……”他不好说出口,其实他心里也想有个媳妇,成个家。 

    像郝宝玉一样,十一社的孟根才,有精湛的木璇技艺;二社的李尕年,有一手竹编柳编技艺。多少年来,由于居住偏僻,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真是“艺不养家”,他们两家的生活都很困难,对明天也没有什么打算,过一天算一天。 

    对此,镇村干部帮助他们重操旧业,依托刚刚起步的旅游产业,让他们的手工产品变成工艺品,作为吃饭的本钱。 

    记者来到孟根才、李尕年家中,他们俩信心满满。孟根才加工木璇产品,有木碗、木勺、笔盒等20多个品种、上百件产品;李尕年用竹和柳编制的大大小小的篮子、簸箕、背篼等,也有十多样品种。 

    贫困的家庭各有各的原因,尹集镇党委政府针对每个贫困家庭找出了具体的原因,一一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既给予了信心,又提供了方法。

    雷雨过后的蓝蓝天,

    七色的彩虹(们)好看;

    扶贫扶到心头上,

    致富的精神(们)干散……

    群众用花儿赞颂扶贫。

    产业培育 群众致富有门路

    新发村的支柱产业和许多山区农村一样,依旧是种植、养殖、劳务“老三篇”。一年多的时间,新发村让“老三篇”焕发出新活力。

    新发村栽植啤特果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历史悠久。2018年,镇上争取资金近100万元,发展啤特果产业。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在新建成的为民服务中心周围的田野里,新栽植的啤特果树,一排排、一行行整齐划一。新发村包村领导徐志坚说:“这次,我们在集中连片栽植300多亩1.5万株的基础上,动员群众在房前屋后也进行了栽植,这些树明年就能开花,部分能够挂果。这一举措,既是我们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也为下一步农村三变改革打下了基础。”

    同时,村上还调整种植结构,种植当归、油菜等经济作物近千亩,增加种植业收入。

    新发村地处水草丰茂的大山脚下,群众自古就有养殖的习惯,养殖业是富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记者看到这个村家家户户都养殖牛羊,在与村民交谈中了解到,他们社里的十多个年轻人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开饭馆、做生意,妇女和老人们在家里养牛养羊。村民高学先告诉记者:“这两年由于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牛羊出售很方便,妇女老人在家养牛养羊信心足,活也轻。”

    在总结本村经验的基础上,镇上组织村社干部和部分村民到广河县、积石山县学习。参照兄弟县发展养殖业的模式,引导群众扩大养殖规模。一年多时间,投资130多万元,对继续扩大养殖规模的农户进行奖补,用于修建圈舍和购买牛羊。

    “家家户户自繁自育,实现了养殖产业利益最大化,这一举措得到村民的普遍欢迎,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镇上负责人这样说。

    借助优势 发展旅游谋跨越

    有绿水青山,有蔚为壮观的槐树雄关,有正在实施的临夏旅游扶贫大通道……新发村正在借助先天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村一年四季风景如画,这里的春天、夏天、秋天虽然来得迟一些,但格外美丽,从春到秋,大地披着嫩绿、深绿和金色的盛装,有许多杏子树、梨树;山里有山鸡、野鹿、獐子等自由欢奔;一年四季槐树关、麻桑、甲滩三条河水和上百条山泉溪流,哗哗地从村旁流过。

    新发村按照“天然的氧吧、没有围栏的大景区、旅游扶贫大通道的最美节点”的思路,修建“槐树古关”地标门、“槐树古里”特色牌坊门、“同心奋进亭”等旅游设施。

    借助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已建成风格别具的村民文化广场,成为游客休息和欣赏大自然风景的一个景点;全村道路已基本实现了硬化、亮化,实现全域旅游无垃圾,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保障。

    记者在新发村二社看到,经过改造的村落、农家院、道路、亭子与古树、小河、花木协调搭配,彰显新农村迷人的魅力。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新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预计年内实现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贫困面下降到10%以内。如今,新发村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一个深度贫困村,正在同步推进脱贫致富和小康建设中悄然发生着巨变。

编辑:临夏新闻网 责编:孔令定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