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透视“2018河州牡丹文化月”实现综合收入10.35亿元的背后
时间:2018-05-31

    一朵花 一座城 一片情
——透视“2018河州牡丹文化月”实现综合收入10.35亿元的背后

临夏,一块被黄河水滋润的深情土地,不仅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著称于世,更以她浓郁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享誉陇原大地。这里自古就流传着“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的诗句,尤以紫斑牡丹誉满西北,被称为“牡丹之乡”。每年五月牡丹花开,花香醉人,诚邀国内外游客旅游观光。 

    花开花落三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5月28日,为期一个月的2018河州牡丹文化月落幕,人们为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的牡丹赞叹时,更为这座城市的魅力风采鼓掌喝彩。 

    一朵花开百花香。在牡丹文化月的引领下,绽放的不仅仅是绚丽的花海,还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记者从临夏市河州牡丹文化月组委会获悉,牡丹文化月期间,临夏市共接待游客234.1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35亿元,且从4月初迎来旅游热潮后,出现了多个旅游接待高峰。

1527730529205474.jpg

牡丹长廊车水马龙

    牡丹文化月期间,赏花游、文化游、生态游外,推出的涵盖文化娱乐、体育竞技、特色美食等各领域的活动也精彩纷呈,不仅活跃了临夏市的旅游市场,旅游带动作用也更加显著,住宿、餐饮、交通等消费需求旺盛。

      牡丹满城香 文化旅游热

    牡丹文化月期间,历史人文游、生态度假游热度不减,保持了较好的旅游接待势头。在观赏牡丹的同时,八坊十三巷、马家窑文化彩陶馆、胡廷珍烈士纪念馆等历史人文景点同样深受游客青睐。尤其是“修旧如旧”的八坊十三巷,以古色古香的典雅民居、栩栩如生的精美砖雕、色香味俱全的特色美食,以及贴心的服务、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赢得了游客好评。期间,来八坊十三巷的游客达到46.9万多人次。 

    八坊十三巷是临夏市倾力打造的旅游标杆。巧借民居民宅原有建筑格局,通过“复古复原”“修旧如旧”的方式,采用民俗馆、博物馆、文化街巷等体验式文化旅游,打造集古街民居观光、文化博览、临夏美食体验、院落休闲、文化创意等多功能于一身的文化休闲娱乐与文化旅游街巷。 

    近日,记者跟随游客来到八坊十三巷时看到,穿梭在这条古街巷的游客络绎不绝。特别是在双休日旅游高峰期,为了避免拥挤,旅行社带来的旅游团都按序排队参观。众多游人纷纷拿着相机拍照,跟随讲解员参观游览仔细听讲解。还有很多游客不是第一次来这里游玩,他们趁着赏牡丹的时机,纷纷呼朋唤友来到这里,再次感受八坊十三巷的古街神韵。“我觉得这里改造得很漂亮,这是我第二次来了,我去过全国很多地方,第一次来这里时就让我眼前一亮。”兰州游客董海明说道,“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独特的民俗文化,还能感受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韵,真是不虚此行。” 

    青砖灰瓦的街道,古色古香的门廊院落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砖雕、铜雕、蛋雕……这一切,深深吸引着游客。 

    随着临夏市旅游的宣传推介,特别是成功举办了牡丹文化月等大型节会和明星演唱会,有效提升了临夏市的知名度。八坊十三巷作为甘肃人眼中的新地标,旅游品牌越来越得到全国各地游客的认可。

      游客进来了 农家乐“火”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参加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既要鼓励发展乡村农家乐,也要对乡村旅游作分析和预测,提前制定措施,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现如今,乡村旅游作为临夏市折桥镇脱贫攻坚的亮点产业,整合了农村一、二、三产业,激活了劳动、产业、资本、土地等要素,成为全域旅游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旅游业态的创新来源。 

    走进折桥镇的农家乐,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风格独具的临夏砖雕装饰;墙上挂着本店招牌的菜品,房间里整齐地摆放着餐桌坐椅……随着河州牡丹文化月的举办,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来临夏观光旅游,折桥湾农家乐“火”起来了。 

    “你们几位?来来来,里面坐下,临夏特色美食应有尽有!”“哎呦,不好意思,今天我们的桌子满了,要不等一会吧?”“这是正宗的家养土鸡,你们可以尝尝,味道绝对和大餐厅的不一样。”折桥村村民马中平边忙着招呼顾客边告诉记者,“以前出去打工挣钱少,离家也远。如今在家门口开了农家乐,一年能赚10多万元,尤其是‘五一’假期,3天就能挣5000多元。” 

    爆炒草鸡、东乡土豆片、发子面肠、河州包子、酿皮子、甜醅子……一道道精美的农家菜,一杯杯特色的盖碗茶,让外地游客尝到临夏美食,品出临夏味道。尤其牡丹文化月期间,记者在折桥镇部分农家乐看到,来自周边城市和本地的群众络绎不绝,坐在鲜花盛开的院子里品着三炮台盖碗茶,享受着和煦的日光,一边品尝着临夏的美食,一边谈笑风生。“周末,我就带家里人过来转转,刚去滨河路看了牡丹,现在来到农家乐歇歇脚吃个饭。”来自兰州的周红说道,临夏的美食真是没得说,尤其是这个爆炒草鸡非常好吃。 

    目前,折桥镇共有农家乐180余家,年营业额达3000多万元,年均纯收入900多万元,新增就业500多人。凭借良好的口碑,折桥湾农家乐已成为该市独具特色的一张旅游文化“名片”,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产业基础,成为增加群众收入、提升就业质量的新途径。

    住  过夜游多了 宾馆客满了

    著名音乐家刘诗昆专场公益音乐会、中央和省上知名艺术家和朗诵表演家参与的音乐诗会、张杰和凤凰传奇领衔2018明星演唱会、上海大学生文化志愿者文化交流巡演、俄罗斯大马戏表演、八坊十三巷民俗体验游、“体彩杯”甘肃省围棋公开赛、牛文化体验游、文艺采风创作展演、牡丹系列商品展、旅游推介会……牡丹文化月期间,临夏市开展了涵盖文化、体育、竞技等各领域的46项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四海宾朋奉献了一场场精心筹备的高水准、高规格文化艺术盛宴。 

    文化、经贸、演艺、体育活动轮番登场,同时,临夏市开辟推出了3条河州风情游精品线路:一是临夏市内牡丹观光一日游,二是临夏市牡丹观光、民俗体验二日游,三是州内精品景点二日游,这些精品线路备受州内外旅行社和游客看好,产生了强烈的聚客效应,不但满足了游客需求,而且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增加了过夜游客,拉动了旅游综合消费。从牡丹文化月开幕至今,临夏市出租车生意火爆,各酒店宾馆服务业更是成为最大赢家。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临夏市各大酒店宾馆搭上牡丹文化月的“顺风车”,多数宾馆,酒店客房入住率攀升,有的已被预定一空。除了大中型酒店,宾馆外,数量众多的普通旅馆也分得了“一杯羹”。 

    记者刚到万隆大酒店的时候,最先看到的是忙碌的前台和打扫卫生的客房服务生。酒店负责人告诉记者:“为迎接此次牡丹文化月活动,酒店提前一个月做了充分的准备和精心的策划,在服务上加大力度,强化培训,注重细节,酒店全面推广普通话,举办了普通话演讲比赛,全面提高酒店全体员工的普通话水平和服务意识。“五一”期间,我们的客房入住率达到百分之百,重点接待的是旅行社团队和自驾游散客,客宾对临夏的旅游景点和特色美食饶有兴趣,酒店特意在大厅制作展架加以宣传,前台的服务人员耐心的给宾客介绍当地的特色美食。” 

    牡丹文化月期间,无论是清晨、中午还是傍晚,临夏市南滨河牡丹长廊边停满了一眼望不到头的车辆,东郊公园、红园内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牡丹文化月持续的高潮使临夏市不断迎来庞大的外来客流。这些客流因牡丹而来,因临夏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气息而来,这是新发展理念在临夏市开出的美丽花朵,是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巨大红利。据了解,在河州牡丹文化月开幕前期,临夏市100多家大中型酒店,宾馆近1000多间客房、1万多张床位基本处于客满状态。

      牡丹花开了 贫困户乐了

    一朵牡丹花,引来天下客。牡丹文化月期间,牡丹长廊周围,安排了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上百个小摊点,这些小摊点是市政府专门为建档立卡户设置的经商摊位,为游客提供服务。“听说在这次牡丹文化月上,政府给我们贫困户划分免费摊位,我们老两口也申请了一个。特别感谢政府给我们这次机会,今年浪来的人多,生意好得很!”家住南龙镇杨家村的精准扶贫户马舍一卜老两口今年70多岁了,在牡丹文化月期间,他们在南滨河路州医院、滨河景苑沿线政府统一提供的摊位上做起了小生意。 

    与马舍一卜老两口同样高兴的还有杨家村精准扶贫户马俊芳。“我卖的是酿皮子、馓子等临夏的特色食品,自己支了几张桌子、椅子。游客看牡丹乏了,就到这儿吃个饭休息一下,生意很好。”马俊芳说,“特别感谢政府给了我一个免费摊位,给我创造了挣钱的机会,我一定会好好干。” 

    政府为贫困户提供的生意摊位靠近游客集中赏花的地带,临夏市对这一地带进行统一划分和管理,免费提供给困难群众。有的群众凭借一手好厨艺推销临夏特色美食,有的群众卖点儿瓜子零食、饮料……一个个摊位不仅给困难群众提供了增收的机会,而且方便了前来游玩的各地游客,惠民性和便民性相得益彰。“因为我们杨家村离牡丹长廊和会展中心比较近,所以我们借助牡丹文化月的契机,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拓展扶贫攻坚新方法、新手段的要求,专门设置位置较好、人流量较多的精准扶贫免费摊位,让更多的贫困户从中受益,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杨家村村委会主任杨风孝说道。 

    据了解,在牡丹观光带共设置了摊位149个。摊点入市,不仅让流动摊位管理规范有序,改善了市容市貌,而且还为增加群众收入、助力脱贫攻坚开辟了新的途径。 

    枹罕镇王坪村是临夏市唯一的山区贫困村,这里日照充足,土地肥沃,几乎每家院子里都种植牡丹。由于与临夏市区稍有温差,花期略晚几天,正好满足游客错时观赏牡丹的需求。走进五月的王坪村,清风拂过,牡丹花随风摇曳,蜜蜂在花丛间来往穿梭,在牡丹丛中忙碌的农户们,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王坪村积极争取政策项目支持,通过整合土地、人力、技术资源,成立了油用紫斑牡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手把手培训、全过程参与,通过订单式种植、科学化运营管理,最大限度降低经营风险,实现群众稳定增收,使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从而带动群众增收,特别是精准扶贫户增收致富。精准扶贫户张玉芬告诉记者,自从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她们家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土坯房盖成了砖瓦房,土地流转出去后,孩子们都出去打工了,家庭收入连年增长。“家里人喜欢牡丹,院子里就种了很多牡丹,我打算听从驻村工作队的建议,在家里开个农家院。” 

    牡丹产业的发展也为越来越多的农民提供了就地就业的机会。2014年,王坪村油用紫斑牡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流转了41户群众的170多亩土地,大面积种植油用牡丹,合作社每年都会把土地租金和村民的务工费及时放到村民手中,这让不少人尝到了甜头。“以前种牡丹,赏牡丹,还从来没想过靠牡丹赚钱。”王坪村精准扶贫户张居儿和记者的交谈中,吐露出一个普通农民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他笑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先种一亩地,除去肥料、薄膜等材料,一年下来,也就没什么收入,人工还是白搭的。现在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除了一亩地800元的年租金,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每天能挣60元。” 

    像张居儿一样以土地流转方式入股合作的精准扶贫户有22户,占入股总数的一半以上;有50多人在合作社从事牡丹的种植、修剪、嫁接、除草等日常养护工作。不少村民通过合作社的示范带动,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实现“家务”“劳务”两不误。 

    牡丹种植不仅是富民工程,更是一项生态工程。临夏市王坪村油用紫斑牡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培育牡丹苗木的同时,瞄准附加值、科技含量高的衍生品,研制了牡丹油、牡丹花蕊茶等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今年年初,该村与厦门市思明区签订东西合作帮扶协议,按照入股分红的模式,对村内农机合作社和油用紫斑牡丹种植合作社分别注资17万元,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资金投入的问题。目前,陆续有张掖、临夏等地的客商慕名前往王坪村实地考察、洽谈,牡丹产业加快了王坪村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也让老百姓对生活前景充满了信心。 

    以上这些,只是一朵花与一座城故事的缩影,这朵花在带给临夏群众获得感的同时,更带来了自豪感、幸福感。凡是来过临夏、赏过牡丹、品过美食的游客定会留下难忘的牡丹情结。近年来,临夏市以花为媒,举办盛会,不仅使“河州牡丹”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得到很大提升,而且极大地拉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紫斑牡丹与文化、旅游、美食、商贸、体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也日益提升。 

    如今,牡丹文化月已经过去,但花与城的故事,仍在临夏市打造文化旅游名城的路上继续上演!

编辑:临夏新闻网 责编:孔令定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2025 www.chinalxnet.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临夏州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团结路25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30079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