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 临夏文艺

临夏文苑·特辑(2022.11.25)

2022-11-25 来源:民族日报·中国临夏网  记者:  浏览量:7632

2 临夏文苑.jpg

妈妈的热炕头

◇ 徐晓政

深秋的北方,寒意料峭。

一个周末,我带着儿子回到娘家。到了傍晚时分,整个村子笼罩在蔼蔼的暮色中,偶尔一两声狗吠,伴着树枝上麻雀的啁啾,打破了村子的恬静与闲适。母亲屋里屋外地开始忙碌,她知道我爱睡土炕,就先去灶间烧火做饭,把火用碎草煨一会儿,然后用铁锹盛上,放在炕洞里。火星在母亲的手里跳跃着,像个顽皮的孩子。

土炕很厚实,热起来比较慢,不知不觉夜渐渐深了,土炕才有了点微微的温热。半夜里,怕我俩受凉,母亲又起来去填燃料,那轻微的脚步声伴着压抑的咳嗽声、填炕时敲击土炕的咕咚声一起传进我的鼓膜。经妈妈侍弄的土炕,既柔软又暖和。屋里的空气中弥漫着草的焦糊味和泥土的气息,我深情地闻着这种城市里所没有的味道,伸展着四肢,浑身放松,通体舒坦。睡在自家的热炕上,让我思绪万千,那种久违的熟悉的声音又在耳畔响起。

在农村,过冬主要靠土炕取暖。每天清晨和傍晚,妈妈往炕洞里填牛粪和碎草之类的燃料,敲得炕“咚咚”直响,倒冒出来的烟熏得妈妈两眼发涩淌泪,鼓捣扬起的灰尘钻进鼻孔里,呛得她直咳嗽,头发衣服上也落了一层碎草渣和尘灰,弄得妈妈灰头土脸的,可从没听见她有一句埋怨的话。小时候,家里买不起煤,妈妈就在山坡上扫树叶、铲枯草,和着牛粪填炕。冬天的夜晚,在昏暗的灯光下,我边做作业,边听大人们天南海北的闲谝。一家人围坐在热炕上,叙旧话新,其乐融融。火炉上茶壶里冒出的热气在屋里氤氲开来,连空气也是甜丝丝的,家里充满了温馨和祥和的气氛。土炕是一座永不枯竭的爱心源泉,妈妈不仅用勤劳的双手温暖着这个家,还温暖着我的世界。

村子里,和我同龄的许多女孩,有的已辍学学理发,有的在家织地毯,她们闲赋时的自由对我有一种莫名的诱惑力。而在寒冷的冬天,我骑着自行车到离家20里外的学校去读书,中午只能就着带去的干馒头和白开水凑合,我对她们羡慕不已,曾经想辍学,去学一门技艺。可我不敢在妈妈面前提,妈妈的一言一行对我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母亲曾经是一位爱学习的学生。在六十年代末期,母亲没有条件继续读书,在大舅的撺掇下草草结了婚,结婚对一个女人而言意味着什么。母亲常常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流露出的是对学校生活的依恋和对学习的渴望。初三毕业考中专,我以三分之差落榜,心情沮丧到了冰点,是妈妈鼓励我读高中。毋庸讳言,妈妈是想让她的大学梦在我身上延续,辍学的欲望在我心中渐渐熄灭。深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含义。而热烘烘的炕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我贪婪地享受着温暖,懒得不想早起。每当此时,妈妈填炕时鼓捣的咚咚声敲击着我的心房,心灵受到无声的震撼和激荡,她起早摸黑的身影,在我脑海里交替出现。迫使我不由自主地从暖融融的被窝里爬出来,趁妈妈给我做早点的时候,先在家里读一阵英语。妈妈虽不懂英语,但听我叽里咕噜说个不停,她那布满灰尘的脸上漾起欢欣而又满足的微笑。那笑容至今仍清晰地定格在我记忆的底片上,鼓励我考上了大学。土炕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在母亲的潜移默化下,我学会怎么去面对生活的艰辛,也让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尘灰淹没了母亲的青春,却铺就了我们通向幸福的路。

土炕热了起来,睡意渐浓。那种惬意和舒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沉在梦乡中的我睡到早上十点钟,居然没有听见妈妈填炕时的叮咚声。一问,才知妈妈为了让我和儿子多睡一会,小心翼翼地没有弄出声响。我听后,无语凝噎,尽量克制着发潮的眼睛,嗓子里有东西在堵着,一阵感动充盈着胸腔,自己已经是母亲了,幸运的是还在妈妈的体贴之下。儿女们长大飞出鸟巢,妈妈却独自咀嚼着相同的日子,岁岁年年,年年岁岁。当年年轻俊俏的媳妇,被无情的岁月雕刻成体态龙钟的老妪。

如今,每天穿行在车流如织的城市中,生活的足迹早已打上了城市的烙印。土炕离我越来越远,而土炕的气息始终萦绕在心头,成了挥之不去的记忆。虽然尽管夜夜栖身于舒适温软的席梦丝床,但是特别想念妈妈那温暖的土炕。

在我的眼里,土炕就是家,土炕就是幸福。

无论我走到哪里,始终留恋那充满温馨和暖意的土炕。而土炕也用慈爱的双目注视着我,翘首游子回乡的路。


水中精灵

8b0c2713-e15c-49af-adcb-9725bbdaf612.jpg.jpg

马玉林


我的保安山庄

◇ 马学武

梦里梦外

我的脚步,始终不停地行走在保安山庄

那一条被岁月擦亮了的田间小路

我的保安山庄

不是世外桃源

胜似世外桃源

我记住了每一朵野花的

脸庞

我嗅遍了每一棵野草的

体味


突然,迎面走来一只蚂蚁

我忙不迭地让路

我也不想去打扰一群

正在觅食的麻雀


雪归

◇ 冯尚玉

走了一圈

你又回到了这里

一场雪,如期而至

那个圈圆满完美


总是那么不曾疲倦地走着

把那前行的路也深刻地记着

就在这不经意间

归落人间


归来了,不曾迟疑的雪

冬的消息

已经通透

遍野的山啊

素裹银装,煞是好看


也许是一种宿命

归来的雪

就在心田扎根


听,风在道别

(外一首)

◇ 雪 歌

最后的那团篝火

开始在寒秋的旷野上奔跑

让我越发清楚地看见

无数的枯草和落叶

还有那些来不及躲闪的烟尘

在地平线那边悄然老去

碧空透彻,偶尔滑过几只

远走他乡的鸟影


此刻,我相信

你深情的道别胜似千言万语


远离


面对这适合酿造的季节

蓦然回首,风吹过

身后的脚窝正在被岁月填平


有人喜欢,迎着晚霜吟诵

或远眺那座沉默的雪山

难道青铜里泛起的悠悠歌声

只唱给缤纷的落叶

还是在呼唤古老的黎明

谁又能说得清


马蹄下的辽阔与苍茫

类似某种记忆

孤帆穿过紫气弥漫的红尘

请珍重,尽管远离无法救赎

沿途的风景将为你送行


积石赞歌

◇羊卑河

(一)

高原山城吹麻滩,

亿万年前大冰川。

曾是湿地出蟒滩,

元军驻地牧马川。


(二)

而今县域积石山,

白云飘飘天湛蓝。

高楼大厦出云端,

朝气蓬勃奔向前。


(三)

太子山高绕西缘,

俊美积石花灿烂。

吊水峡里挂云帆,

石海草深巨石滩。


(四)

站高看远山连山,

满眼青山苍翠间。

积石西边云龙翻,

俯首渴饮黄河岸。


(五)

山前白云舞翩阡,

蓝天苍鹰多盘桓。

远闻河水尽撒欢,

大峡深幽鸟声颤。


(六)

环顾群山心自宽,

金露梅花多娇艳。

秋风送爽感微寒,

观光台前忆少年。


(七)

曾经积石峚人繁,

驻足山前制陶罐。

仰观积石羌氐园,

辗转西北建政权。


(八)

日月轮回八一年,

创建民族自治县。

高歌猛进四十年,

跨越向前展新颜。


(九)

积石山高似接天,

一轮皎月挂窗前。

月近中秋分外圆,

万家灯火夜阑珊。


米面窝窝:守望一段乡愁

◇徐光文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说到底一个“吃”字渗透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成为了一种文化。

漫步在临夏青砖灰瓦的街头,感受“陇上八州”之首的富庶,做客农家小院,品尝享誉西北的美食,体味厚重的饮食文化,无疑是一种享受。

说起临夏,话有万语。首说烙印在记忆深处的米面窝窝,那刻骨铭心的香气,时时刻刻让我回顾那炊烟袅袅的故乡。

米面窝窝,俗称“尕米面窝窝”。临夏民间曾有一则谜语。谜面是这样的:“黑如泥,甜如蜜,高里三寸,底下一个窟窿”——打一食物。谜底就是“米面窝窝”。无须多说这则谜语就形象具体地道出了米面窝窝的形状和特征。

米面窝窝的制作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先用开水把小米面调匀拌好,在案板上用劲揉光,再用手捏成窝窝头状后,用指头把底部做成空心的,然后再放到蒸笼上,搭在锅上,不时地在灶门中填火,但火不宜太大,只要保证锅中的水有蒸汽就行。这在临夏称“馏”。经过这样一夜,第二天再用正常的火把笼中的窝窝蒸熟就算大功告成了。

米面窝窝的制作源于何时,已无法确切考证。相传在很久以前,一位皇上走到临夏境内,由于一路劳累,再加上好几天吃不上饭,人困马乏。正在这时恰好遇上一农家,就急忙上前讨饭,农家主人当时就是用米面窝窝招待了这位真龙天子。后来皇上回宫,对米面窝窝念念不忘,可就是说不上名字,只记得黑如泥,甜如蜜,高里三寸,底下一个窟窿,便让皇宫的御厨去做,虽然厨子换了一批又一批,可就是做不出来当年的米面窝窝的味道。

传说归传说,传说不是历史,但具有历史性,传说不是真实,但具有真实性。口耳相传,经过岁月淘洗,就似乎成了一种乡土精魂,街头巷尾以最原始的方式,诠释最真的艺术永恒。

米面窝窝是一段美好的记忆。饮食文化是人们生活情感和愿望的共同表达,米面窝窝这种饮食文化已中断了,我们的年轻人对此很陌生,甚至没有了记忆。这些饮食文化与大自然的气候、节律以及农耕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剧,人们与农耕生活逐渐脱节,很多饮食记忆在年轻一代那里慢慢失落了,只是成为勾起那代人对故乡的眷恋的因子。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创造了丰富的饮食文化,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表现。对于像米面窝窝这样濒临消失的饮食文化的传承,我们要有情怀。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一种饮食,一段乡愁,一段记忆,她植根于我们的内心,是我们的情感归属,是故土情结,是文脉绵亘。


读《一个人的朝圣》

◇ 骆驼草

这是一本需要慢慢读、细细品的书,这是一本能够拨动心弦、引发共鸣的书,也是我听了一半转而细读的书。它就是英国女作家蕾秋·乔伊斯所著的《一个人的朝圣》。它没有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的情节,没有众多爱恨情仇、纵横交错的人设,有的就是一个人87天627英里徒步旅行中的所见所遇、所忆所思。见的是从南到北贯穿英国的自然风物,遇的是加油站女孩、客店旅人、酒保与客人,还有好心的医生和烦人的追随者,忆的是妻与子、父与母,还有引发此次旅程的朋友,思的是自己这一生的爱与悔。

那是一封二十年前工厂女同事写来的告别信。二十年前她主动承担了书中主人公的错误而被老板解雇,从此再未与书中主人公见面。二十年了,书中主人公一直背负着自责,因为他认为至少欠她一声感谢。面对现在身患癌症,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的女同事,主人公无论如何都感到无法下笔写下回信。写什么呢?写“祝早日康复”?根本不可能;写“很抱歉,请接受我迟到的谢意”?太轻太轻。“一封信太不够了,一定还要再做点什么。”想着自己以往错过的人和事,想着自己过去的遗憾与悔恨,他拿起了电话,告诉她他将走过去看她,请她一定好好活着,等着他。就这样,书中主人公立刻开启了一个人的感恩之旅。

太不理智了,一点准备都没有,说好到街边邮筒将信寄出就回家的,但直接上路了,给妻子都没说一声。没有旅行鞋,没有手机,没有地图,有的只是信念、承诺,而且必须立即付诸实施,生怕一点干扰而又使之付诸东流。以往这样的遗憾太多了,不能再给自己留下新的遗憾。“道路、农田、森林、河流、旷野、荒原、高峰、深谷,还有数不清的人。他要去认识它们,穿过它们。——没有深思熟虑,也无须理智思考,这个念头一出现,他就决定了。”

信念?这是主人公从加油站小姑娘嘴里听到的。当小姑娘听了书中主人公的旅程计划后,轻轻地告诉主人公“你一定要有信念。如果有了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也许这就是一句普通的安慰话,但立刻给主人公充满了力量,小姑娘在主人公眼里一下子高大神圣起来。妻子的不解、路人的嘲讽、风餐露宿、病痛折磨也曾动摇过这个信念。但妻子的渐渐理解,女同事奇迹般的等待,更多路人的好心与鼓励,一次又一次地坚定了这个信念。二十年压抑积蓄的力量似乎就要在此时释放,二十年的遗憾悔恨似乎就要在此刻补偿。既然已经上了路,就一定要到达目的地。也许,信念与执念并无区别。“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能弄懂这趟旅程的本质。”

就这样,我们的主人公人走在路上,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心扉。他认识了以前很多不认识的植物,欣赏了以前开车经过却毫无感觉的山丘与小溪。为了节省开支,放弃了最便宜的旅店,在路旁废弃的车库里,在乡村牲畜的草料房里,在捡来的破睡袋里安然入眠。二十年了,似乎从没有睡得如此踏实舒适。吃过小旅店的简餐,吃过农舍好心人准备的晚餐,也吃过路边采来的野蘑菇,甚至还吃过别人遗弃的面包、热狗。渐渐地,他出名了,身边有了追随者,随他一同徒步,媒体为他开辟了专栏,每天跟踪报道他们的行程,他成了“英雄”“现代朝圣者”,还有公司为他们送来了赞助。哦,不,这不是我们主人公所想要的啊,他就想徒步去看有可能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的同事,就这么简单。最终,他的那些追随者离开了他,就像路上遇到的那只小狗一样,他又获得了解放,获得了自由。

走路是简单的,就是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但有时鞋里也会钻进沙粒,还会被路上的沟沟坎坎绊得跌跌撞撞,甚至头破血流。远足也是无聊孤寂的,思绪更易脱离身体飞得无边无际。在主人公还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因父亲酗酒而离家出走,而父亲则就更加放荡不羁,主人公在十六岁生日那天被赶出了家门,最终父亲六十岁不到就老年痴呆死在养老院。主人公就是这样在无爱与渴望爱的状态下遇见了自己现在的妻子。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日子啊。但这样美好的日子在二十年前戛然而止,自己与妻子心爱的儿子大学毕业因找不到工作酗酒抑郁而自杀身亡。呃,从此,主人公就深深地跌入了自责与被责的深渊,“我为什么没有与儿子及时谈一谈?”“就是怪你,你什么都做不好”,那是妻子的声音。主人公与妻子成了一个屋檐下的陌路,直到这封信的到来。

实际上,主人公在路上,妻子在家也相当于上了路。他们几乎每天通着电话,说着几个不说也知道的字词;在儿子的房间,就像以往一样,喃喃地向儿子控诉着爸爸的一切不是;还去了医院替丈夫问医生,丈夫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或是精神方面出了毛病;在邻居的帮助下,也曾开车追上了丈夫,试图将他带回家。后来,妻子也在努力地回想着“是什么导致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她把她的床铺又重新搬回了与丈夫在一起时的大床上;邻居也送来了一幅巨大的全英地图,每天用毛线标出丈夫走过的足迹,在终点还插上了一面手工制作的小旗。但是,就在主人公即将到达终点的时候,他崩溃了,在电话里向妻子哭诉“我想回家。”就在这个时刻,妻子坚定地支持了丈夫。最终,女同事等到了主人公的送别,妻子陪同丈夫向她作了最后的告别。养老院的修女说“这是个奇迹,她走得很平和”,虽然她已经说不出话很长时间了。

主人公与妻子手牵着手在海滩上缓缓地走着。海浪一浪接一浪地扑向海岸,最终成为沙滩上的一团团泡沫。俩人共同想起了他们的第一次相见,笑了。“重新养育一些东西的感觉,真好。”这是全书的最后一句。

重新养育什么?是感恩、信念、承诺、包容、放下……,是对自然、动物、名誉、疾病、衰老、死亡的再认识,是对父母、爱人、子女、他人爱的回归。《一个人的朝圣》,朝圣的是什么?朝圣的是自己,救赎的是灵魂。


久违的时光

◇ 林进喜

春天的花朵

翠芽新绿

开放又凋零

夏天的夕阳

薄雾轻绕

偶与晚霞游戏

秋天的景色

萤光微烁

一半平分给生活

一半平分给远方


站在山坡

炊烟袅袅时

母亲的呼唤

深远而悠长

路灯闪亮时

父亲的叮咛

仍响在耳边

小城的眼球

喧闹的街市

被另一种颜色占据

回家的路啊

近在眼前

却很遥远


一首诗的节奏

酝酿了好久

还是无法押韵

现实的平仄

反反复复的喜讯

呼啸而来

又呼啸而去

秋风斩断了情丝

像极了诗的分行

久违的时光里

找不到心爱的姑娘

编辑:马少华 责任编辑:山桦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