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花儿 > 花儿研究

河州“花儿”传唱艺术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2022-09-30 来源:民族日报·中国临夏网  记者:作者 潘尚光  浏览量:15516

河州花儿专栏栏目图.jpg

潘尚光

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笔者与几位“花儿”学者和爱好者,先后到松鸣岩、莲花山、炳灵寺、太子山、七里寺等“花儿”会场实地考察,与会场上的歌手对唱、座谈、交流,多次请教王沛和董克义两位“花儿”专家,撰写了本文,分析河州“花儿”传唱艺术的现状,提出“河州花儿”艺术传承发展对策和意见。

  现 状  

一、“花儿”会是“花儿”自然传承的主要场所。

每年农历三月至七月,甘肃、青海省各地别开生面的“花儿”演唱会相继拉开序幕。“花儿”会包括两种不同的活动方式,一种是民间自发地一年一度定时定点举行的传统“花儿”会。另一种是政府部门组织的“花儿”演唱会(主要是“花儿”大奖赛、邀请赛等)。分布在甘肃、青海两省的传统“花儿”会约有一百多处,一个“花儿”会上参加的人数少则几千人,多则几十万人。一年里,大大小小的传统“花儿”会一个接一个,“花儿”会为“花儿”歌者搭建了一个天然舞台,营造了开放和谐的文化空间;“花儿”会成为“花儿”歌手展露歌喉,显现才思的盛大集会;“花儿”会是人们聆听“花儿”、品味“花儿”的最好场所;“花儿”会是“花儿”的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最方便、最直接的交流盛会,便于演唱表情动作的传授和接受,“花儿”会也是众多“花儿”歌手聚集一起对唱互动,是传播“花儿”的天然乐园,即使是在信息传递技术飞速发展、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各种“花儿”会仍是“花儿”群众性演唱普及与提高的重要途径。

二、校园“花儿”是培养“花儿”后继有人的重要渠道。

为了传承民族文化,临夏地区的许多中小学在校本教材中把“花儿”编入音乐课堂。部分中小学把河州中学音乐教师安玉梅编辑的《花儿逢春》当作校本教材运用。安玉梅是临夏地区最早大胆尝试“花儿”进校园、“花儿”进课堂的老师。1994年,安玉梅和赵景全两位音乐老师在临夏师范的大小活动中演唱“花儿”,其学生也有唱“花儿”的,那时“花儿”已经进入校园。要想让校园成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场所,让学生从小喜爱家乡的民族艺术,拓宽音乐文化视野,提高音乐文化艺术水平,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就要把原生态“花儿”经过重新填词或改编,形成内容健康、曲调优美、适合中小学生及大学生演唱、舞蹈的校园“花儿”。

1664501862366486.jpg

马莲绳拦路对“花儿”

校园“花儿”教材方面,早在1990年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编写,宁夏人民出版社发行两套共6本音乐乡土教材,在全自治区境内使用。在北方民族大学的武宇林教授的倡导下成立“宁夏教育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校园‘花儿’歌手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武宇林教授主编的《宁夏校园花儿教程》……这一系列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提倡。

“花儿”不仅要进入中小学,高校更适合“花儿”进课堂。大学生知识积累深厚,悟性好,有不少人通过学习后还容易出成果。在音乐学院开设“花儿”课,邀请教授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师向音乐院系的学生讲授“花儿”,每年能培养和储备一大批“花儿”爱好者、研究者和演唱者,最终一定会改变“花儿”研究和“花儿”演唱后继乏人的现状。

三、都市“花儿”是“花儿”生存、创新的新天地。

“花儿”是产自农村山乡的民间艺术奇葩。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使“花儿”的载体——农民,随着打工、做生意、办工厂等一系列活动,从四面八方涌进城市。“花儿”随着这一群体的迁徙,自然而然进入城市寻找自己生存、发展的新天地。以刘家峡太极广场来说,冬天的中午,夏天的傍晚,每天参加“花儿”演唱的约有上百人。参与者中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以中老年人居多。演唱形式主要是男女对唱,也有乐器伴奏唱。那些歌唱幸福生活,表达纯真爱情的“花儿”,犹如一段天籁之音,征服了城里人。“花儿”的迷人魅力不仅在于一二百个“花儿”曲令,还在于它的唱词,“花儿”歌手进行再创作,新编歌词不断被搬上舞台,以迎合城市的欣赏品味,在保留原生态的同时,创作出新的适应城市、适应时代发展的“花儿”。

随着人们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城镇星罗棋布的“花儿”茶园、“花儿”艺术团也散发出现代气息。如位于刘家峡川南郊区的“红丰花儿茶园”,“花儿”爱好者来到茶园,会唱的台上唱几首,不会唱的一边欣赏“花儿”,一边打牌聊天,尽情享受人间乐趣。永靖县“黄河三峡艺术团”自从有了“花儿”歌手以后,邀请该团参加各种活动的单位更多。这些新的“花儿”场所,通过有关部门的重视、引导、支持,成为民族文化抢救、创新路上新的载体。

9df715c8-f6ce-4cbe-8a72-d87fcbfd547b.jpg.jpg

“花儿”对唱

四、“花儿”歌手是“花儿”传承与发展的载体。

“花儿”从其形成、发展到传承大都以口传方式延续。“花儿”口传的主体是“花儿”歌手,他们是“花儿”的创造者、演唱者、传播者,“花儿”歌手对“花儿”的热爱和自觉传承,才让“花儿”绵延数百年而传承至今。歌手是“花儿”的核心,是“花儿”会的主体,一个地方“花儿”的兴盛程度与该地歌手的数量息息相关。歌手成长不仅要受乡土文化的影响,自身还要具有天赋条件:一副天生的好噪音,随机应变的创作编词能力,熟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会唱众多的“花儿”曲令,牢记许多著名的“花儿”唱词,潇洒自如的演唱风姿等。

“花儿”由于音乐性强,现已进入国内外艺术表演领域,产生了一些专业的“花儿”歌唱家。这些专业“花儿”歌唱家从民间歌手发展而来,他们熟悉民间的多种曲令和唱法,同时又受过音乐正规训练,因而,能对传统“花儿”进行加工、提炼、提高、美化,是促进“花儿”进一步创新发展的一支可贵力量。“花儿”学者王沛说:“中国‘花儿’传承的过程中,各民族歌手是重要载体,是‘花儿’生生不息的灵魂,歌手使‘花儿’插上翅膀飞向远方,‘花儿’也使歌手披红挂彩、声名远扬,千百年‘花儿’的传承史,其实是各民族歌手的歌唱史。”

  对策和意见  

一、保护和营造“花儿”流行地的生态环境,办好传统“花儿”会,并进行鼓励、引导和支持。目前,生态旅游、民俗游、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广受欢迎,河州“花儿”是临夏地区旅游发展的文化资源之一。坚持非遗文化丰富旅游的内涵,“花儿”会与民俗游、乡村旅游相结合,举办让游客可以参与体验的节目晚会,“花儿”小剧场等,让游客真正感受临夏地区的民族风情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州“花儿”的魅力。

支持发展文化产业园、“花儿”演艺团体,政府部门在资金、设备和场所上给予一定扶持。由政府牵头定期举办“丝路花儿艺术节”“全州民俗文化艺术节”“西北五省花儿歌手邀请赛”等,突出旅游文化品位,充分利用炳灵寺、莲花山、松鸣岩、黄河三峡等著名旅游景点,建立固定的“花儿”舞台,倾力打造山水实景的“花儿”晚会,组织“花儿”歌舞演出。真正做到“花儿”搭台,经济唱戏,让传统文化活动与旅游深度融合,共同促进,相得益彰。

二、大力发展“花儿”进校园,把“花儿”纳入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体系,保护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甘肃省对“花儿”非物质文化纳入义务教育之中,临夏地区素有“花儿之乡”的美誉,由政府牵头,教育部门制定规划,让“花儿”进入小学、中学和大学,从娃娃抓起,体验、学习、传承、发扬“花儿”文化,培养和储备人才,“花儿”传承人数量质量都会有大的提升。

三、保护“花儿”歌手和传承人。开展普查,收集整理“花儿”歌手资料,建立完整的数据库。组织专家认定杰出的“花儿”传承人和优秀歌手,将优秀的“花儿”传承人纳入“人类活珍宝”的保护范围。由各级文化馆开设“花儿”培训班,邀请“花儿”专家和“花儿”老师在演唱技巧和歌词创作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花儿”传承人的专业知识素养。支持优秀歌手和传承人开办个人工作室、“花儿”传习所、“花儿”培训班等,在资金、场所、音响设备上给予支持,以便他们更好地培训新人,传承“花儿”。

da0c6794-2cf3-471b-93e6-9f6ff3df8f7f.jpg.jpg

松鸣岩“花儿”会

创立“花儿”专项资助基金。支持出版本土学者“花儿”专著、“花儿”歌手音响作品。全州七县一市成立“花儿”协会,建立“花儿”人才库,使歌手、编词者、“花儿”文学和音乐方面的专家、学者都能得到有效保护。鼓励本土学者积极挖掘、抢救、整理濒于消失的“花儿”歌词、曲令等。

四、汇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花儿”专家、学者之力,全方位研究“花儿”,拓宽“花儿”的研究领域,每年策划组织一次国家级“花儿”学术研讨会,出版研讨会论文集,研究解决当下“花儿”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省内外一些“花儿”研究学者已经做了大量挖掘、整理工作,为其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五、充分利用“中国·临夏—河州花儿”网,进行广泛宣传。临夏电视台继续举办“花儿大舞台·每周一歌”并定期播出,各县市选送节目,为“花儿”歌手提供良好的机会和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六、以各级文化馆、文化站为依托,建立自上而下的“花儿”分级保护组织工作机构,各乡镇、各社区成立“花儿”传习所,使“花儿”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文化部门日常工作。以科学的态度、行之有效的保护手段和措施,使“花儿”得到保护和传承。

七、借鉴东西部协作先进经验、发达地区领先模式,创作一批顺应时代潮流,在全国叫得响的“花儿”剧,进行巡回演出。“花儿”剧的发展要发挥长效性的时代影响力,在艺术创作方面要合理地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对于反映当下生活的故事内容、人物形象进行创新,通过“花儿”剧艺术和多种宣传渠道的结合,形成以歌剧会为载体,普及“花儿”演唱艺术,营造保护“花儿”的社会氛围。以新的内容、新的传播形式吸引大众关注点,让河州“花儿”艺术在全国形成文化品牌。

八、河州“花儿”在演唱方面主要有“原生态唱法”和创新的所谓“洋花儿”。一是“原汁原味”,二是开发利用。在传统“花儿”会、本地民俗演唱会用当地方言演唱,有利于保护原生态唱法;在对外宣传或大型艺术节上用普通话演唱,让“花儿”更有生命力。走“花儿”普通话道路,是传承“花儿”、发展“花儿”的一个重要途径。(完)

编辑:马少华 责任编辑:山桦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