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结构调整看临夏

“临薯18号”诞生记

2022-05-23 来源:民族日报·中国临夏网  记者: 尹始学 赵怀斌  浏览量:778

2843f551-04d8-455e-909a-342566edaa9d.jpg.jpg

1653268983157283.jpg

记者 尹始学 赵怀斌

初夏时节,州农科院上下沉浸在无限的喜悦之中,一条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从各方传来——

5月10日,州农科院选育的马铃薯新品种“临薯18号”获得农业农村部种子登记证书;

“临薯18号”连续两年在甘肃省马铃薯品种多点试验,产量位居全省第一,在全省推广种植;

“临薯18号”具有产量高、商品性好、抗病性强(高抗晚疫病)的优点,适宜干旱半干旱山区、川塬灌区种植,适应性非常广泛,在兰州、定西、天水、平凉、陇南和临夏市引进种植,获得成功;

c81d2fb0-67ba-47ff-a9eb-8827a7e5062f.jpg.jpg

年初,“临薯18号”被黑龙江、云南、陕西、宁夏、内蒙等省区农业部门引进试种。

州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任佐录,研究员赵小云,马铃薯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刘小琅作为选育“临薯18号”科研团队的队员,听到这些消息,自然欣喜不已。任佐录、赵小云两人即将退休,但作为科技工作者,一生中能培育出这么一个好品种,他们内心有说不出的喜悦。

事情还要从几年前说起。2012年,州农科院加强了马铃薯育种团队,要求培育出适合临夏等高海拔、干旱环境种植的新品种。由于马铃薯育种底子薄、原材料少,培育新品种难度大,单位便抽调富有工作经验的任佐录、赵小云与年轻的刘小琅等人组成马铃薯育种团队。时年,任佐录、赵小云已年近50岁,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上世纪60年代初,任佐录出生在和政县偏僻的农村,由于农作物产量低,农民缺吃少穿的艰苦生活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让农民吃饱饭、吃好饭便成了他最强烈的愿望。毕业后分配到州农科院工作,使他离梦想更近了。

任佐录一到州农科院就如饥似渴地钻研小麦、马铃薯、玉米和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开展示范推广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短短几年时间收获颇丰。

他主持完成的“中草药引种及标准化生产技术试验示范”“高产田栽培模式筛选及试验示范”等项目分获全州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参加完成的“玉米新品种金凯5号种子生产及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省内主产区共示范推广金凯5号610.1万亩,创造经济效益4.07亿元。

赵小云的父亲赵尔廷是州农科院老一辈农业技术专家,上小学、中学时她常常跟着父亲到田间地头,看父亲指导农民种粮、种菜,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从此爱上了农业科技,立志做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

1986年,赵小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州农科院,从事蚕豆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上世纪90年代,州农科院是全省搞蚕豆育种的独家单位,当时她参加选育出的临蚕2号、3号、4号等品种粒大、饱满、色白、质优、抗病性强,是我州的“拳头”产品,在全省大面积推广种植,同时与国际蚕豆研究中心合作,将其推向了世界。她主持完成的“优质蚕豆模式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临夏州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蚕豆新品种——临蚕2号示范推广”项目获甘肃省星火三等奖、临夏州科技进步一等奖。

后来,由于工作需要,赵小云又从事蔬菜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有6项科研成果获省州科技进步奖。其中由其主持完成的“优质安全芽菜开发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达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1980年出生在甘肃庆阳的刘小琅是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他清晰记得小时候家里的马铃薯亩产最高为1500斤,还经常遭受病虫害,品质时好时坏。

1996年夏天,他被录取到甘肃农业大学脱毒马铃薯育种专业,这是学校新开设的专业,他们是第一期,只有一个班。当时这个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教材不完善、试验设备不配套……学生们惊呼“上当受骗”,千方百计转专业。而刘小琅安心学习,慢慢转变了对马铃薯育种专业的认识,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大学毕业后,同班的45名同学中只有他一人从事马铃薯育种研究,不少同学劝他“干种子研究一辈子也搞不出什么结果,趁早改行算了……”但他始终没有动摇。

苦心人,天不负。2013年春天,任佐录、赵小云、刘小琅等人为了“临薯18号”凝聚在一起,开始了科研之路。整整8年时间,在最寒冷的三九天,他们一头扎进试验室,从早到晚观察、试验;在最热的三伏天,太阳一出他们就带着干粮到田间,一干就是一整天。

辛勤的智慧和汗水,终于换来了丰硕成果。2020年,新品种“临薯18号”终于诞生了,在2019—2020年甘肃省马铃薯新品种多点试验连续两年12点次中平均亩产2938.2公斤,较陇薯6号增产58%,产量总评居第一位,最高亩产4990.76公斤(定西试验点);2022年,入选农业农村部登记名录;同年,我州示范、繁育“临薯18号”1500亩,为下一步的推广和大面积种植奠定了基础。

编辑:马宇 责任编辑:山桦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