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 临夏文艺

临夏文苑·特辑(2022.2.28)

2022-02-28 来源:民族日报·中国临夏网  记者:  浏览量:24230

1646013628848561.jpg

蒸“”包  扎火把  跳火堆

◇李萍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临夏的大街小巷分外热闹,不管乡村还是城市,早上蒸“鼠”包子,下午扎火把,晚上跳火堆,元宵节的这些仪式,在传统人家一样都不能少。


蒸“鼠”包


正月十五大清早,临夏庄户人家的主妇们通常都会早起,在灶房蒸“鼠”包子。“鼠”包子是把馍渣与葱末、油,拌上精盐、花椒粉为馅做成的油包子。蒸之前在捏好的包子一端两侧剪出两只耳朵,一端剪出一条短尾,而后在剪好的耳朵下方适中位置按上两粒花椒籽,一个活灵活现的“鼠”包就在掌心了。

蒸熟的“鼠”包子要一对一对,放在指定的地方。灶头上的一般由主妇自己摆放,其他的则交给大人或者孩子,一个碟子一对,堂屋八仙桌上一对,两个板柜上各一对,院中花园正对堂屋的墙头放一对,而后是东西厢房的板柜上也放,最后则是大门外。

只要是有板柜的房子里,正月十五摆放“鼠”包似乎是临夏农人雷打不动的惯例,小辈也如法炮制,一点也不偷懒。放置时,一定要把“鼠”包子的头朝外,绝对不能放反,说是放老鼠去拉仓。约莫十分钟后,又要必须把每一碟包子转方向, “鼠”包头朝里尾巴向外。

老人们说,老鼠拉仓,一年满仓,正月十五的“老鼠”要拉仓,可不能漏下一对。更重要的是要看好,“鼠”包子绝对不能被偷了,要一个不少地收到灶房的案板上,但幽默的农人,会在路过熟人家时顺走一对,而谨慎人家的“鼠”包子,因为被看得牢,就很少能被顺走了。


扎火把


乡下,主妇们做“鼠”包子,男人们也没闲着,都忙着扎火把。

乡下的火把一般都是在细一点近四米的树干上用麦草扎成的,平年十二个月便是十二节,闰年则是十三节。

城里的火把则简单一点,在一根玉米秆上扎,一般送下楼放入火堆烧掉即可。

积石山县居集镇田家村人送火把有点不一样,会把年三十贴在门楣上的钱麻撕了一并扎进火把,还会扎上三炷香。傍晚时,把火把扛到某一特定的地方后点着,然后把火把依靠在一边,抓土朝西北方向扔三次,意为庄稼躲避冰雹和暴雨的袭击,乞求风调雨顺。而后举着甩着扛着火把又到一特定处,抽掉火把杆子,把麦草或包谷秆撕扯扔到一起成火堆,继续围着火堆跳来跳去,等火堆熄灭了,又朝西北方向乞求许愿后,才回家。

送火把的风俗各地都有不同,有些地方一个村子与另外村子会避免同时点火把跳火堆,有的在先有的在后,有的则等左右邻村送完了,差不多要睡了才开始送火把跳火堆,忌讳较多,会注意相互躲避,很多年了一直延续到今日不曾改变过。

火把在持火把人手中像一条火龙,甩来甩去或是挥舞,或扛在肩上,一条条逶迤在山路上,双龙戏珠或丹龙起舞,在夜色中明亮又醒目,潜隐的希望与美好祝愿都是那般惹人眼目。


跳火堆


临夏人所言的跳火堆,就是在十五这天傍晚,饭后把家拾掇干净后,按照习俗在自家门前每几步堆放草堆,等火把点着了点火堆,男女老少从几乎连串燃烧的火堆上跳来跳去,一路走一路跳,为了消灾免祸、趋吉避凶及祝愿新一年里红红火火等。

麦草堆刚点着时,烟比较大,自然呛人,抹眼泪或咳嗽都很正常。性急之人不顾烟熏火燎,急急忙忙去跳,跳过来跳过去要跳三次,怕烟之人则等火堆烧得正旺之时才跳。

大人抱着孩子跳,年轻人扶着老人跳,还有被爸爸提着跳的孩子,也有慢腾腾一步跨过或只是跷一下腿的人,他们的跳只是意思意思。

一般情况下,跳火堆还是有点技巧的,要从顺风的一头开始边跑边跳,跳三次,也有跳回后再跳的,也有跳过去折返从起点重新开始跳,男男女女,跳来跳去,像一只只袋鼠,上蹿下跳,笑着喊着嬉笑怒骂着,很是热闹。

夜幕下,燃烧的火堆也像是一条条大小不一样的火龙,蜿蜒在村。乡下以自己的方式过十五,大概就是他们独有的乐趣,也是农家主妇们对田野持有的希望,对颗粒归仓最真实最真切的祝福。








秧歌

(组诗)
焦玉洁

财宝神

鸡掸犹作汉节扶,羝裘反着半若胡。

祝词赞尽丰乐寿,乡音古调歌于途。


太傅

长柄灯旋射明光,战袍令旗遥相望。

三军阵前高蹈过,一似征讨战四方。


打鼓

金鼓声烈河山惊,龙虎步高丘壑平。


风霜雨雪千里路,扬跨马任我行。


蜡花

鬓低垂刀削肩,莲步轻摇春花妍。

玉手团扇半遮脸,笑倚檀郎赴喜筵。


船姑娘

江湖浪恶冽风狂,一叶扁舟正远航。

好凭船姑齐举棹,莲歌何嫌水路长。


舞龙狮

长龙宛转上戏天,雄狮腾踏扑地旋。

舞蹈皆作降祥步,齐颂福乐又一年。


庄稼人

三亩山田对柴门,春种秋收祈天恩。

扬鞭叱牛耕南岭,炊烟远在三家村。


图片

齐家文化

(组诗)

◇古建红

瓦罐

遥想母亲当年

捏碎梦想

做成精美的泥罐

小心翼翼 放入燃烧的大火

泥罐在火中

坚硬成母亲的信念

母亲用你

盛水 盛饭

浇灌茁壮的儿女

沧海桑田的变幻里

你 起起落落

走进大地深处

而今 众人的惊叹里

平静 端庄的你

讲述传说


陶罐

大大小小

形态各异的你们

被时光掩埋了几千年

暗无天日的漫长日子里

历经了怎样的黑暗与孤寂

岁月之河静静地流淌


千寻万找

千呼万唤

你们终于走出幽深的地层

阳光下幸福地微笑

历史沉淀的光芒

照亮整个世界

精彩了每一双欣喜的眼睛


第一铜镜

你单薄的身影

跨越了四千多年

走进人们惊异的眼珠

你曾为怎样的容颜

梳妆打扮

是否映照过新娘羞答答的倩影

又被谁捧在掌心里

而今

万众瞩目的你

平静地

观望春天


大禹王

传说中

你沿河走来

一路 怎一个辛苦了得

三过家门不入

咆哮的河水终于低下了高昂的头

心甘情愿

滋润这多灾多难的土地

接过舜的玉杖

你把夏王朝镶嵌在

古中国文明史上

呵 大禹王四千多年后

站在大夏古城遗址上

阵阵北风吹过

我却说不出

是怎样的惊讶



春雪带大春天

驮 夫

春雪把红灯笼

洗得更显耀

梅花的香韵

在雪里飘远

从河岸望去

鸟儿驮着春信

飞向灌木丛深处

落在河里的雪

没有了踪影


高楼端坐

老屋在雪花里飘

燕子折叠了

南方的积蓄

与春花一起飞来

大地的深处生机盎然

一呼一吸间

带着草木的馨香

带大春天的模样


图片

沁园春·河州雪

汪应博


河州沃野,千里粉妆,万里玉砌。看夏水一色,涛声劲扣,飞浪逐空。望洮水上下,流珠竞波,翔鱼浅底。染河州万卷长轴。

秋风劲吹寒骨,飞雪漫舞云天外。赏河州大地,陇原繁盛,炎黄风华,盖世无双。百尺竿头,勤劳人儿。看红日,遥思晴空妖娆,河州更强。

图片

冰清玉洁大墩峡

马祖伟

冰雪飞瀑

大墩峡赋予了我们

浪漫的情怀

银色世界

萧瑟寒风

寄予了我们

美好未来


凝望冰瀑

我们惊叹于大自然的

巧夺天工

仰望冰瀑

我们畅游在

童话般的

迷人世界


大墩峡的冬天

是我向往的一种

精神境界

大墩峡的冰雪

是我难忘的

一缕浓浓乡愁


美轮美幻的

视觉盛宴

使我忘记了

冬日的严寒

我留恋在

冰雪的时空里

醉心于你的

冰清玉洁

我畅游在

你的山水间

倾心于你的

琼枝玉叶


让我们在这

冰天雪地里

尽情享受

旅游的快乐

让我们在

挑战严寒中

尽情展现

刚毅的性格


歌声在

冬日的激情中

飞扬

思绪在

冬日的严寒中

丰满

五彩缤纷的

迷人画卷

使我置身于

天外的宫殿



听 说

祁国钰

听说,你走了

在光阴的荒漠中

走的好远


黄河的水,冲去

岁月的沧桑

功勋定格在一线

永久


那次,夕阳下

匆匆那声再见

在此刻

似泰山般沉重

心被压的生疼

黄昏,孤寂的云朵下

警笛和我在呜咽

太阳,偷偷拭去眼泪

不小心落在地上的

是生的希望


听说

警营里的花开了

你回来看吗?


慈母手中线

艾 米

母亲心灵手巧,针线活极好,缝制出来的鞋子和衣服既合身又漂亮,我们几个孩子个个穿得整齐干净,一村的人们都赞不绝口。

她白天去参加生产队的农活,夜里缝补孩子们的衣服和鞋。冬天做棉衣棉裤棉鞋,夏天做单衣单裤单鞋。做鞋工序多,要打袼褙子、纳鞋底、粘鞋面、绱鞋帮、打楦头、缝扣子,也最费工夫。用旧被单床单打袼褙子,用一把铝勺在麦草火上打浆糊,均匀刷一层浆糊,粘贴一层布料,再刷一层,再粘贴,然后拿到太阳下晒干,平整的袼褙子才能保证鞋子的精美。

母亲总是在煤油灯下干活到半夜,没躺下就得起身。但她用三天时间就能让我们穿上一双新鞋,出门的时候看见母亲在包鞋面,等我们回来,已经在绱鞋底。下午新鞋就做出来了,我穿上新鞋从村头跑一圈才回家。

母亲做鞋,对布鞋尺寸大小把持是很严谨的。我说新鞋小,脚套不进去,母亲让我穿着鞋不停往土墙上踢。我说做大一点不好吗,母亲说不行:“小孩鞋子大了脚就大。”有一次母亲做了一双棉鞋,鞋口缝着毛边,十分漂亮,就是穿不进去,于是我又往土墙上踢了半天。我说还是小,母亲说你去踢毽子。踢了一会儿毽子,脚趾疼痛,走路一颠一瘸的。我不想穿,母亲说,穿两天就开了。我说稍微大一点就好了,她说这样刚好,布鞋要穿小的,太大了一走路鞋子就脱脚。母亲自己有一把竹尺,裁剪衣服就用那把尺子,这把尺子上标注着一些特殊的符号,只有她自己看得懂。母亲的衣服很合身,别人都拿着布料请母亲裁剪。

后来家里买了一台缝纫机,是父亲从县城背回来的。母亲一会儿功夫就给我缝制了一件衬衫。菜绿的粘胶面料,圆领压着细碎的白色花边,我也是头一回看见那么漂亮的衣服。一次又给我缝制一件半截袖衬衫,白色料子上印着豆子大小的红色蓝色斑点,同龄的女孩嫉妒不已。一个同伴讥讽:“衣服当然漂亮,可是胳臂变成了黑炭。”母亲心疼我,又给我做了一对护袖,那个同伴看见后气得不跟我玩了。自从有了缝纫机,母亲做针线活再也不用整夜整夜地加班。

村子里通了电,我们装上了白炽灯,灯泡挂在房梁下方。吃过晚饭,母亲低低地放下灯线,我们知道晚上母亲又要干活了。一个晚上,母亲缝成了我和姐姐的棉裤。早晨醒来,新做的棉裤焐在被子里,热乎乎的,姐姐穿上去上学。记得没有棉裤前,姐姐每每出门都嘟哝:“妹妹不用起早,我却要早早地受冻。”有了新的棉裤,姐姐也不怕冬天上学了。母亲给我做了一双红色条绒布鞋,鞋口包着黑色的丝绒边,大口子,千层鞋底。我穿着跑出去,刚出家门,碰见我婶子。婶子一看我的新鞋,喜欢得不得了,要我脱下来详细看看,并到我家问母亲借鞋样。

针线活忙不过来,也需要互相帮衬。一次一位老奶奶因为姑娘出嫁,找到母亲,说:“你给我缝制两件丝绸棉衣,我给你纳两双鞋底。”缝制棉衣是技术活,纳鞋底是气力活,恰逢大姐出嫁,母亲也要赶制嫁衣,便爽快地答应下来。母亲白天晚上赶着时间完成棉衣时,老奶奶拿回来的两双鞋底被糟蹋得又脏又黑,完全拿不出手。看着这样的鞋底,母亲骂也不是,哭也不是。这两双鞋本来是要做嫁妆的,只剩下两天时间就是宴席了,没办法,母亲又打袼褙,又是纳鞋底,从头重来,用一天一夜赶制出了两双鞋。那次给大姐的嫁妆,母亲一个人先先后后缝制了 30 双布鞋,10 双刺绣棉袜,一副绣花圆柱状高枕。

我们小孩缝制衣服或者鞋子,都是用大人旧衣服改做。大姐出嫁了,那些旧衣服是不能带到婆家的。母亲用大姐在家里穿过的旧衣服给我们做衣服和鞋,我和二姐穿了好长一段时间。一次用大姐一条黑色纤维裤子,给我改缝了裤子,裤子两边夹着漂亮的白色压条,款式就像现在的老板裤,腰身宽大,裤脚收窄,我觉得穿着更加舒服,当时在院子里又跑又跳,放声欢呼。

我有了小孩,母亲又给新生的小孙女带来了一双丝绒千层底布鞋,小小的红色鞋子,鞋口有松紧,有细细的鞋带,鞋面上缝着一只绿色的蝴蝶,蝴蝶栩栩如生,好像要扇动翅膀起飞了,看着简直是一件艺术品。我公公和他的朋友看见了小鞋,摆放到炕桌上,欣赏了好一阵子,夸赞不已:“这鞋子应该摆在家里。”我舍不得给孩子穿,母亲说:“赶紧给孩子穿上,孩子长得快,要不穿不上了,你喜欢我再做。”母亲亲自穿到孩子小脚丫上,左看右看,笑得合不拢嘴。

孩子长到两岁多,母亲又给孩子做了一顶虎头帽。红色的绸布上绣着牡丹花。一双小耳朵边上夹着绒毛,顶上绑着一个铜铃铛。孩子戴在头上,一下子威风起来,随着孩子跑起来,清脆的铃声传遍整个院子。

针线活是细活,需要耐心和定力,母亲在繁忙的劳动之余,投入了大把的精力和汗水,用勤快的双手把我们的生活绘制成了一幅幅美好动人的画卷。

编辑:马少华 责任编辑:山桦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