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 河州史话

【人文临夏】唃厮啰政权与临夏(二)

2021-11-24 来源:民族日报·中国临夏网  记者:张有财  浏览量:8099

1596950300456562.png

1637719322121470.jpg

定羌城全景

(三)元符河湟之役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唃厮啰政权赞普董毡派遣大将青宜结鬼章与冷鸡朴大举侵扰北宋边境,宋神宗派遣内侍省押班李宪负责抵御。熙宁十年(1077年),鬼章驱诱吐蕃兵围攻岷州城寨,占据铁城(今甘肃省岷县维新乡元山村),李宪命部将种谔出兵二千,夜里渡过洮河水,直抵铁城,鬼章率领的吐蕃兵溃散,北宋军斩杀了冷鸡朴,于是董毡畏惧,派遣首领入北宋王朝谢罪。宋神宗下诏以董毡为都首领,封鬼章为廓州刺史。宋元丰六年(1083年)十月,唃厮啰政权第二任赞普董毡去世,其养子阿里骨继位,由于阿里骨不具有唃厮啰家族血统,所以遭到唃厮啰族人的竭力反对,随后唃厮啰正统血脉后裔与阿里骨系统间,爆发了激烈的摩擦和冲突。唃厮啰后裔溪巴温、温溪心、木征等势力,纷纷倒戈投附北宋。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执政后的阿里骨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改唃厮啰政权长期坚持的联北宋抗西夏政策,与西夏相约以熙、河、洮、岷四州归吐蕃,以兰州定西归西夏为条件,共同进犯北宋。四月,阿里骨令大将鬼章率部袭击洮州,以吐蕃步骑兵七万围攻河州南川寨达八日之久,同时阿里骨派人到熙、河、秦、渭等州,以卖马为名,策动当地“熟户”叛乱反对北宋。西夏也积极配合阿里骨的军事行动,出动数万军队进攻兰州、定西城。不久,阿里骨又与西夏约定,由西夏屯军于会川(今甘肃省靖远县)与天都山西南一带,而阿里骨发兵十万,渡过黄河围攻河州,另发廓州兵五万,与西夏军会师熙州城东的王家坪。北宋王朝命令奉议郎游师雄前往防御,游师雄到熙河后,与知州刘舜卿等商定,乘吐蕃军尚未集结之时快速反击,令将领姚兕带领熙州兵及河州蕃兵直捣讲朱城(在今甘肃省和政县新营镇河沿村),并派兵由捷径焚烧了黄河飞桥,断绝了鬼章的后援;命将领种谊督率蕃官包顺等汉蕃官兵直趋洮州,擒获了唃厮啰政权大将鬼章及其大头领九人。两路北宋军都大获全胜,西夏兵听到吐蕃军失利的消息后全面退兵,阿里骨策划的这次反对北宋的军事行动遂告失败。此后,阿里骨于元祐三年(1088年)正月二十四日派人携带厚礼到北宋王朝上表谢罪,并要求释放鬼章,双方边界息兵。北宋王朝同意了阿里骨的请求,自此,阿里骨与北宋王朝的关系重归于好。宋绍圣三年(1096年)九月,阿里骨病故,其子瞎征继承唃厮啰赞普之位。

瞎征上台后,对不服从其统治的吐蕃部族以血洗方式进行强硬弹压,导致势力强大的唃厮啰家族溪巴温及其后人、各地的部落首领纷纷据地而治,自立为王,整个唃厮啰政权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宋史·吐蕃传》记载:“(瞎征)性嗜杀,部曲睽贰”“青唐人半有叛害瞎征之意,及邈川、南山下首领皆言欲附汉而西攻瞎征”,唃厮啰政权的内乱,给了北宋王朝一个收复河湟地区的良机。

宋哲宗亲政后,扭转了司马光、文彦博等人倡导的“斥地与敌”“退避忍让”的绥靖政策,再度开启了出师河湟的战略行动。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河州守将王赡与王厚一起上书北宋朝廷请求出兵收复河湟失地,哲宗命令由熙河兰岷路经略使孙路等筹划西进河湟事宜。孙路任命王赡统河州官兵为先锋,以王愍统岷州及熙州军马为策应,率军自河州出发,西进湟水流域,北宋军进展十分顺利,七月初,王赡率军渡黄河攻占陇朱黑城(今青海省乐都区东南四十五里)、丹巴等城。二十五日,北宋军已开到邈川城(今青海省乐都区境内)下,防守邈川城的吐蕃军本来就对瞎征的做法不满,见北宋军兵临城下,就开城门投降了。北宋军占据邈川后,距唃厮啰政权的首府青唐城只有百里之遥。八月五日,总噶尔部落首领舍钦脚献宗哥城(今青海省平安县)内附,失去了邈川和宗哥二城,青唐的唃厮啰政权再也无力组织反抗,吐蕃大首领心牟钦毡等人逼迫瞎征出走,瞎征被迫“移居青唐新城,与妻子削发,入城西佛舍披袈裟为僧尼,以避兵祸”。“董毡妻契丹公主,阿里骨妻西夏国公主、回鹘公主等,遣酋长李阿温旺以下六人至总噶尔城通款。”随后瞎征又从佛寺中被找了出来,“挚其子及亲信数十人趋总噶尔,王憨出城受其降。”此后瞎征被北宋军带去邈川。

瞎征随北宋军到达邈川,唃厮啰政权赞普之位出现空缺,元符二年(1099年)八月二十七日,吐蕃首领篯罗结、心牟钦毡等与契丹、西夏国公主以骑兵二百,迎立木征之子陇拶为唃厮啰政权新任赞普,但实际权力却控制在权臣心牟钦毡手中,这时唃厮啰政权能够控制的区域,仅剩河湟西部一隅,北宋军在东、南、北三个方向,对青唐城形成了包围之势,面对三面受敌的严峻局面,掌握实权的心牟钦毡不但不联合剩余的吐蕃部落对外,而是依旧恃强凌弱,欺压周边吐蕃部族,导致周边吐蕃部落纷纷来到北宋军营帐前请求投附。北宋将领孙路曾报“已有大小首领和僧人三千多人归宋”。《长编》记载:“心牟钦毡自陇拶入青唐后,与其族党挟势恃强攻夺,余部上下厌苦,尽情离贰”。

元符二年(1099)九月,北宋将领王赡率大军攻取安儿城(今青海省互助县东南部),九月二十日,王赡领北宋军万人开赴到青唐城下,陇拶与吐蕃诸首领及契丹、西夏、回鹘公主出城投降,后入北宋京城朝觐,被北宋王朝授为河西军节度使、知鄯州军州事、充蕃部都护、封武威郡公,次年被赐名为赵怀德。

北宋军占领青唐地区后,但其占领并不巩固,随后青唐城和邈川等地都连续爆发了吐蕃军围城的叛乱。王赡面对吐蕃诸部的反叛,采取了血腥镇压的政策,“先戮大首领结斡磋、心牟钦毡、凌卜齐、巴金摩、森摩凌琢德巴本巴、沁布鲁克、斯多、达马罗等九人,悉捕城中诸羌斩之,积级如山”。经过这场残酷的屠杀之后,北宋军才勉强守住了青唐城。

几乎就在青唐城被围的同时,北宋将领王憨据守的邈川城,也陷入了吐蕃和西夏联军的重重围攻之中。“夏国遣星多贝中、达克摩等三监军率众助之,合十余万人,先断炳灵寺桥,烧星章峡栈道,四面急攻”。而此时北宋的“城中兵才二千四百余人,器械百无一二,总管王憨令军士撤户门负之为盾,刻木墨之为戈,籍城中女子百余人衣男子服以充军,童儿数十人以瓦炒黍供饷,募敢死士三百人冒以黄布巾。(王)憨亲披甲,率死士出战,枭首百余级,羌乃环射城中,城中之矢如蝗,士多死伤”。青唐城和邈川城在被围的半月期间,青唐地区与北宋王朝的消息完全断绝。面对河湟危机,宋元符三年(1100年)十月二十八日,朝廷命令熙河兰会路兵马都监兼知河州姚雄统领大军救援青唐地区,姚雄率军在邈川外围连克膘歌堡(今甘肃省永靖县王台镇宋家城)、墨城等堡寨。围攻邈川城的吐蕃和西夏联军以为北宋大军到了,于是撤除了对邈川城的围攻。同年,姚雄在黄河南岸筑安乡关,又建安乡关浮桥,“夹河立堡,以护浮梁。通湟水漕运,商旅负贩之流者,始络绎于道”。《宋史·姚雄传》中,这年冬天,姚雄上奏朝廷弹劾了王赡的贪功生事,说他收复青唐穷远之地,费财劳师,几乎陷落两路兵马,劳烦朝廷遣兵救应。朝中也有许多大臣弹劾王赡、王厚在占领青唐地区的过程中侵盗珍宝财物。正是在姚雄和诸多大臣的弹劾下,朝廷下诏贬王赡为房州安置,王厚添差监随州酒税,以雷秀为湟州知州。此时,守卫湟州的北宋军粮草短缺,人马多被饿死,朝臣都认为朝廷在青唐地区所费财力数量很多,不可计量,难以经久,建议放弃湟州。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二月,朝廷委任熙州知州姚雄对弃守青唐地区的利害得失关系进行全面评估,姚雄经过评估后认为可以放弃这一地区,而且十分必要。最终,北宋王朝决定暂时撤出河湟地区。三月十六日,朝廷下诏以河西节度使赵怀德(陇拶)为湟州知州,并向其全部赠送了北宋军在此地的所有粮草,委任其招降纳叛,允许以吐蕃法律管理部众,北宋在湟州安置的守臣及官吏兵将全部撤回。除保留了湟州城外、从河州到青唐城的沿路原吐蕃所筑的大小堡寨外,一并下令毁坏。北宋王朝仍然任命姚雄为熙州知州,委托其全权处置。姚雄以雷秀为东路统制,将湟州的北宋兵马由京玉关撤归;以吐蕃兵总领齐玠为西路统制,将兵护送湟州居民、商旅从安乡关以归。最后一批北宋军撤出青唐城之后,吐蕃大首领篯罗结与嘉勒摩巴桑济等,又共立溪巴温第三子溪赊罗撒为唃厮啰政权新赞普,族人又称“小陇拶”,以和其兄区别。“诸羌复奉小陇拶入居之”。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十一月,北宋王朝正式承认溪赊罗撒(小陇拶)的统治地位,并授予其西平军节度使、邈川首领的职位。

(四)崇宁河湟之役

崇宁元年(1102年),宋徽宗以蔡京为右相,蔡京上台后,极力倡议北宋再次攻取河湟开边拓地。崇宁二年(1103年),宋徽宗任命王韶之子王厚为河州知府兼洮西安抚使,主持收复鄯、湟诸州。同年六月,宋徽宗派王厚为主帅,童贯为监军,负责收复河湟四州。六月,北宋军分两路西进,一路以主帅王厚和监军童贯为统领,由河州安乡关渡过黄河;另一路以岷州边将高永年为统帅,率领兰州、岷州所属兵马两万余人,自京玉关出发,赶往湟州。面对北宋军的西进,河湟地区的吐蕃军依托有利地形进行了顽强抵抗,吐蕃首领之一多罗巴和三个儿子阿令结、厮铎麻令、阿蒙,率众据守巴金岭的膘歌堡(今甘肃省永靖县王台镇宋家城),阻击北宋军西进,童贯率领北宋军仰攻膘歌城,但由于膘歌城地处山岭之上,居高临下,四面皆为山沟天堑,易守难攻,加之周边地形狭窄,不利于大军展开攻击。攻守双方在这里进行了殊死搏杀,北宋军伤亡惨重,“宋军偏将安永国堕堑而亡,叔詹等驰还,几为所败”。王厚得知进攻膘歌堡失利,便领兵前来支援,亲自以强弩射中多罗巴第三子阿蒙的眼睛,使其“流矢中目贯脑”而逃走,十八日中午,北宋军最终夺取膘歌堡,斩杀了多罗巴长子阿令结、次子厮铎麻令二人,招降吐蕃五百余户。紧接着,北宋军向湟州(邈川)发起总攻,吐蕃守军与北宋军激战三日,终因寡不敌众弃城而逃。崇宁三年(1104年)四月,王厚率领大军进驻湟州,王厚占据湟州城后,吸取了王赡冒进青唐的教训,认为据守青唐城的唃厮啰政权还有与北宋军抗衡的实力,“如果贪利深入,后患必生”,于是上书朝廷要求暂缓进军,在湟州周边开展招降工作。之后王厚便发兵省章峡之西,“得地曰洒金平,建五百步城一座”,后来赐名“绥远关”(今青海省乐都区西二十里大峡附近)。同时,王厚还派将官沈言把守京玉关(今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刘成、陈迪守安乡关(甘肃省临夏县莲花镇西南),控制了这两处黄河渡口,保证北宋军进退的道路畅通。正巧此时,唃厮啰政权赞普小陇拶送来书函,要求“保渴驴岭以西而和”,王厚同意了青唐唃厮啰政权提出的议和要求,但同时,他还要求赵怀德帮助招抚吐蕃部落。在王厚进剿、招降的两手策略下,吐蕃周边部落逐渐松动,此后湟州周边的当标城(今青海省循化县东南)、一公城(甘肃省夏河县境内)、南宗城都随着吐蕃军的献城投降,先后落入北宋军手中。崇宁三年(1104年)四月七日,王厚、童贯,命令高永年带领左军沿宗水北上,别将张诫带右军出宗谷往南,他自己则带中军前往绥远,分兵三路向青唐城进发,计划在宗哥川会合。宗哥川是青唐的门户,小陇拶急忙率军驰援,在宗哥城东二十里处凭险布阵,“(王)厚等论以朝廷恩信,招诱之,不从”,在这种形势下,两军在宗哥城东展开混战。小陇拶以精兵数十骑作为卫护,站在高坡上“张黄屋,列大斾”指挥,王厚“遣游骑千余潜攻其背,贼觉而遁,游骑追击之,短兵接,绞杀甚烈”。两军正在厮杀之时,遭降大风暴雨,吐蕃军阵脚大乱,争相逃散,“(北宋军)追北三十余里,斩首四千三百一十六人,降俘三千余人”。仅小陇拶单骑逃奔宗哥城,“宗哥闭门不纳,遂奔青唐”。宗哥城公主前安化郡夫人瞎叱牟蔺毡,打开城门迎接北宋军入城。

宗哥一战后,小陇拶再也无力抵抗北宋军的进攻。四月十一日,王厚、童贯率领北宋军占领青唐城北的安儿城。十二日,北宋军兵临青唐城下,小陇拶逃入青唐城后,还曾企图召集部落固守青唐城,但“谋为守计,部族莫肯从之者”,次日,带着其大妻子逃溪兰宗山中以避战祸。四月十六日,王厚亲率大军,取道保敦谷杀奔廓州(今青海省化隆县),当地吐蕃大酋长洛施军令结被迫投降,至此河湟之地全部归北宋。同年五月十二日,北宋王朝改鄯州为“西宁州”,是今青海省西宁市名字之始。

北宋在崇宁年间发动的河湟之役,从根本上终结了唃厮啰政权在青海地区的统治。“开拓疆境幅员三千里,其四至:正北及东南至夏国界,西过青海(湖)至龟兹国界,西至卢甘国界,东南至熙、河、兰、岷州,连接阶、成州”,几乎将今整个青海地区纳入北宋王朝疆域之内。北宋王朝在濒临崩溃前夕两度占领河湟地区,但其在河湟地区的统治仅仅维持了20年。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大举南下,北宋王朝自顾不暇,无力西顾,于是由北宋陕西经制使钱盖寻找到唃厮啰的后裔,任命其为措置湟鄯事,赐名赵怀恩,这是北宋王朝在河湟地区任命的最后一名官员。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金兵占领河湟地区,宋绍兴四年(1134年),赵怀恩率众来到阆州(今四川阆中)投附南宋,唃厮啰政权及其后人在河湟地区百余年的统治从此结束。

临夏境内与唃厮啰政权

有关的古遗址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强盛的吐蕃王朝利用唐军东下中原平定安史之乱、河陇地区防务空虚的有利时机,乘机攻占河州,此后一直到北宋熙宁年间的三百多年里,这里一直是吐蕃的重要军事据点,为了保护这一地区,吐蕃王朝和后来建立的唃厮啰政权在这里修筑了数量众多的城堡,并依托这些城堡与北宋军进行了多次惨烈的战役,这些在临夏地区遗留下来的古城堡主要有定羌城遗址、香子城遗址、踏白城遗址、中咀岭城遗址和宋家城遗址,为研究这一段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现分述如下:

(一)定羌城遗址

定羌城遗址位于今甘肃省广河县城南侧,古城修筑于广通河、漳河交汇处的半山半川之间,其中古城西南部分修筑于堡子山上,南城墙、西城墙依山势逶迤而下,与平川中的东、北城墙共同组成一个整体。据明嘉靖本《河州志·古迹》记载:“定羌城,州南百里,本诃诺城,王韶克河州,破诃诺木藏城,改名定羌。”定羌城最初是由唐末时期的吐蕃王朝所筑,其原名为诃诺木藏城,又叫诃诺城,藏语为“栲栳的意思”。北宋熙宁年间,王韶率领的北宋军在进军河州的过程中,与唃厮啰长孙木征多次在这里发生激战,王韶收复该城后,被宋神宗改名为定羌城,为“平定羌族”之意,定羌城先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和民国多个时期,由于屡次受战争破坏和军事防御的要求,历经了多次被扩建和增补,民国六年(1917年)定羌城又成为新成立的宁定县县城。定羌城南、东、西三面均有城门,建国初,定羌城尚基本完整,后因广河县城建设和群众取土等原因,处于平川中的城墙遭到完全毁坏,现已荡然无存,只剩下堡子山上的南城角和山坡上的南、西城墙各一段,其中西城墙残长约100多米,南城墙残长60多米,从残存城墙来看,整个城墙高10米、顶宽4米、基宽6米,其中西城墙和南城墙靠坡沿处各筑有一个顶宽4米、基宽6米的方形马面,东西两城墙相交处筑有一个与马面等高宽的方形角墩,整个城墙为夯土版筑,夯土层厚15-20厘米不等。

(二)香子城遗址

香子城遗址位于今甘肃省和政县城北侧的山顶平地上,南侧与明代修筑的宁河城相重合。据史料考证,香子城修建于唐代咸通四年(863年),因此地多香獐子而得名,是吐蕃王朝在河州境内修筑的重要城堡之一。香子城城址呈长舌状,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140-200多米,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城墙基宽4-6米、顶宽4米,外墙高6-7米,内墙高4-5米,城墙为夯土版筑而成,夯土层厚12-16厘米不等。在城墙西北、东南两角处筑有向外突出的圆形角墩,西城墙外开挖有宽约6米、深3米左右的一条护城壕沟。城门设于西城墙正中处,为加强防护能力,在城门内还筑有一座方形瓮城,城门外曾建有设习弓射之教场,故有今日教场之谓。雄踞于山顶之上,所处地势极其险要,东、南、北三面均临陡崖峭壁,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北宋将领王韶率军先后攻破香子城后,将其作为后方补给基地,将大量粮食辎重囤积城内。后遭到木征吐蕃军队的夜袭,缴获了大量北宋军的粮草辎重,后来王韶派兵夺取后改名为宁河寨。

(三)踏白城遗址

踏白城遗址位于今甘肃省积石山县癿藏镇旧城街道东侧的平川地里,东西长270米、南北宽约150米,占地面积4.05万平方米。城墙高12米,用夯土版筑而成。墙基厚约2.5—3米,东、南、北城墙各有一个城门,据《积石山县县志》,这座古城为宋代吐蕃首领唃厮啰之孙木征所筑,史书上称之为“踏白城”。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吐蕃首领木征从青唐董毡处搬来青宜结鬼章率领的吐蕃军,将景思立率领的宋军8000多人诱至踏白城决战,宋军大败,将领景思立阵亡,史称“踏白城之战”,该战对北宋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现该古城原南城墙和西城墙在癿藏街道建设中被毁,现仅存东城墙一部分、北城墙大部。

(四)中咀岭城遗址

中咀岭城遗址位于今甘肃省积石山县中咀岭乡中咀岭村二社,古城修筑于两条深沟所夹的山坡上,长约250米,宽约20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整个城依地势而建,西南高东北低,呈不规则四边形。据有关史料记载,该古城为唃厮啰政权所筑,现该古城残存西城墙三段和东北角城墙一段。西城墙残存一段为南端城墙,长37米,高约14米,南端最厚处达12米。沿城址西侧向北前行数十步,还有宽2.5米、残高4米的城址一处,由于农民取土、风化等影响,毁坏严重。在西墙北端也有一段高2.2米、长20米、厚2.7米的城墙一段。东北角还有一段高7米、长约115米的城墙,据当地群众介绍,原来古城里还有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出土了许多石柱础和一件铜金刚杵。现该古城周边居住有23户村民,其中许多人依古城墙建房,有的以古城墙为院墙。

(五)宋家城遗址

宋家城遗址位于今甘肃省永靖县王台镇永乐村宋家城社东侧的一个山梁上,古城大体呈椭圆形,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110米,占地面积6.05万平方米。古城依山势而建,其东、北、南三面临深沟,只有西面一侧临山。城内地势呈中间高、周边低的三级阶地,四面城墙沿山坡陡崖边缘修筑而成。从残存古城墙分析,古城西面曾修筑有半月形的瓮城,城门位于北侧。城墙为夯土版筑而成,夯土层厚约0.12-0.15米,城内出土有柱础石、铁杵、铁刀等。据史料记载,该古城修筑于战火纷飞的北宋初期,为占据河湟地区的唃厮啰政权防御和控制从河州通往西宁的交通要道上所筑的军事要塞,因修筑于巴金岭,最初被称作巴金城,又称膘歌堡,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北宋军占领该堡后,第二年将其改名为安川堡。《宋史·地理志》载:“安川堡,故膘歌堡,在巴金岭上,元符二年收复,三年赐名,西至来宾城界四十里,南至安乡关三十里”。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六月,吐蕃首领多罗巴和三个儿子阿令结、厮铎麻令、阿蒙率领的吐蕃军据守此城,阻击童贯率领的北宋大军西进青唐,攻守双方在这里进行了殊死搏杀,北宋军伤亡惨重。因北宋军曾经在该城驻扎过,后来被当地百姓称之为宋家城,该城是宋与唃厮啰政权关系的重要实物证据。今有刘(家峡)-新(寺)公路从古城北侧通过。

(六)缐家堡子遗址

缐家堡子遗址位于今甘肃省积石山县银川乡水陈村缐家一社以西2000米处,地处黄河南岸的唵歌嘴头上,堡子南北长80米,东西宽40米,面积约320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依山而设,居高临下,地势十分险要。堡墙用夯土版筑而成,地基宽约0.9-1.1米,墙残高2.5-3米。堡子内曾出土石器、素陶片、砖、瓦等。据文献记载,此堡子修筑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是护卫安乡关浮桥的南岸城堡。据《宋史·姚雄传》载:“夹河立堡,以护浮桥。通湟水漕运,商旅负贩入湟者,始络绎于道”。

(七)安乡关遗址

安乡关遗址位于今甘肃省积石山县银川乡境内的黄河南岸,大致在今银川河汇入黄河处,历史上称“唵歌集”,安乡关址建立于唐代凤林关的基础上,因宋代在此处设立了安乡县而得名。元符二年(1099年),西夏李乾顺与唃厮啰政权联合进兵河湟,毁去黄河浮桥,第二年即元符三年(1100年),宋王朝设置安乡关,作为扼守湟、鄯二州,防御唃厮啰政权和西夏进犯的关隘之一。《宋史·地理卷》载:“安乡关,旧城桥关,元符三年(1100年)赐名,东至京玉关界40里,西至临滩堡40里,南至河州界35里,北至安川堡15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宋置安乡关”。安乡关“夹河立堡,以护浮桥。通湟水漕运,商旅负贩入湟者,始络绎于道”(《宋史·姚雄传》)。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北宋王朝派王韶之子王厚再次征讨青唐的唃厮啰政权。童贯、王厚率领北宋军从熙州(今甘肃省临洮县)出发,分兵二路,一路由王厚和童贯率领,出安乡关,经巴金岭攻取吐蕃多罗巴部于巴金城(今甘肃省永靖县西),杀死多罗巴二子,童贯、王厚率军进至湟州城下。

(八)京玉关遗址

京玉关遗址,原名“把拶桥”,位于今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镇小茨沟村东约1000米处的黄河东岸边。这里自古以来为通往河西、青海之要津,它南边的小茨沟,背山面河,古称小寺沟,在汉代即设有渡口,是内地通往青海的重要渡口之一。旧县志称:“由小路赴西宁、碾伯(即今青海省乐都区),小寺沟渡最为捷径”,近处石崖曾刻有“京玉关”三个大字,清张国常《重修皋兰县志》载:“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六月,岷州将高永年为统判官,全知兰州……率兰岷通远军汉蕃兵马出京玉关,收复通川堡”,明代在这里修筑有边墙。

(完)

  参考文献:

[1]秦永章、邓文科:《唃厮啰及其族属考述》,《西藏研究》,1992(1).33-39。

[2]齐德舜:《唃厮啰家族世系史》,民族出版社,2011年09月。

[3]陈庆英、白丽娜:《论唃厮啰政权的兴起》,《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2期。

[4]顾吉辰:《宋与唃厮啰政权交往考述》,《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0(1).73-80。

[5]汤开建:《关于唃厮啰统治时期青唐吐蕃政权的历史考察》,《中国藏学》,1992年第03期。

■ 相关阅读

▶【人文临夏】唃厮啰政权与临夏(一)

编辑:马少华 责任编辑:山桦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