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结构调整看临夏

节水“节”出黄金田

2020-12-19 来源:民族日报·中国临夏网  记者:赵怀斌 梁永吉  浏览量:735

1608515086490144.png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临夏县多方统筹整合资金,实施了高效节水工程,“节”出了高标准、高产值的黄金田,打造出了全省乃至西北重要的蔬菜生产供应基地。

该县首先在尹集镇新寨、大滩涧两个村流转土地建立种植基地,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日前,记者来到基地采访,尹集镇负责人说:“这两年我们不断扩大土地流转,实施高效节水土地规模达3229亩,种植高原夏菜,发展势头良好。”

“我家流转的5亩多土地保底分红了2500元,现在我在基地务工,每月收入3500元。”贫困户胡增玉说,他又入了1万元的资金股,年底保底分红1000元,土地和资金二次分红1500元,家庭年收入总计2.4万多元,一家4口人均收入达6000元以上。像胡增玉一样,这两个村的220多户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参与务工,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aa6e4816-e202-4c79-86bb-5bc5776c1fe4.jpg.jpg

临夏县百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草莓种植基地。

新集镇苗家村素有种植大葱、大蒜的传统。经测定,这里的土质非常适合红根葱生长,2019年县上在苗家村新建高效节水农田750亩,全部种植红根葱,由合作社、企业和农户共同经营,每亩土地经济效益达1万多元。

像苗家村一样,县上通过采取“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基地+农户”的模式,将建成的高效节水农田承包给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集中经营,优先吸纳流转土地的农户务工,带动了4600多户群众务工增收,户均收入超过2万元,实现了企业和农户的双赢。

“这里的高原蔬菜产量高、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深受东南沿海城市的欢迎和青睐。”长期从事高原夏菜种植销售的甘肃海特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宏忠说,正是临夏县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高效节水项目的实施配套,引来了广东海特、榆中远达、厦门绿百合等12家蔬菜生产经销重点企业,建成种植基地28个,集中连片种植高原夏菜3万亩,带动全县种植规模达到6万多亩,极大促进了高原夏菜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在万顷塬上,地平整、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一片片高标准农田成了靓丽的风景,托起了乡村振兴的梦想。厦门绿百合公司注册成立的甘肃成伯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300多万元,在先锋、桥寺、安家坡乡建成高原夏菜种植基地3835亩,建成高原夏菜育苗基地、高原夏菜及秋菜种植基地、蔬菜收储冷库、净菜加工车间,全产业链发展蔬菜产业,常年吸纳400多名周边群众在基地务工增收。同时,积极引导合作社、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定向农业,辐射1300多户6500多名群众发展高原夏菜种植。

厦门绿百合公司充分发挥广阔的市场资源和成熟的冷链物流体系作用,把临夏县的农特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厦门、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为全县发展现代农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我家4口人,只有两亩耕地,儿子先天残疾,孙子在临夏市一家餐厅打工,收入有限,日子过得紧张。公司领导知道我家的情况后,让我到基地务工,现在每月能挣2400元,还有免费的午餐和晚餐。”常年在成伯公司务工的先锋乡徐马村贫困户潘占梅感激地说。

建设高效节水农田,发展高原夏菜的成功模式,吸引和激发了企业投资发展的积极性。百益集团看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潜力,与云南爱必达公司、荷兰BOM公司合作,建设总投资13.7亿元的临夏(中荷)国际鲜花港项目,该项目负责人说:“未来三年,项目整体建设规模将达到全国第一,生产技术将达到全球一流,掌握着花卉市场话语权……”

实施高效节水项目,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现代农业,让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全县累计流转土地15万亩,把一大批过去靠“一亩三分地”过活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发展灵活多样、更高收益的产业,实现了多渠道就业增收。现在,不少群众到全国各地开牛肉拉面馆,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有的群众通过劳务培训输转到省内外企业务工,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

据统计,该县今年实施高效节水项目6.6万亩,带动蔬菜种植规模达10万多亩,促进了农业产业的提升转型,实现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了乡村振兴。

编辑: 责任编辑:王芳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