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 > 理财参考

“金钥匙”打开致富门

2019-07-05 来源:中国临夏网-民族日报  记者:刘刚林 李斌  浏览量:23698

“2017年,儿子儿媳去厦门打工,现在工资加补助,两人一月能挣1万多元。他们省吃俭用经常给家里寄钱,让我们老两口吃好穿好。”近日,闵国录又收到远在厦门打工的儿子闵有成寄来的钱,他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满意。 

    闵有成是和政县三十里铺镇祁家沟村村民,全家11口人,上有70岁的父母,下有正在上学的孩子,因弟弟夫妻俩有残疾,所以,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闵有成的肩上。这样的情形,村干部和帮扶工作队队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走进他们家,共商“营生”之道,坚定了闵有成外出打工的决心,也改变了整个家庭的贫困现状。 

    “劳务输出一人,脱贫致富一家”。近年来,祁家沟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坚持把劳务输出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积极响应州县东西协作精神,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有效引导劳动力稳定就业增收。“现在,村里差不多每家都有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外出打工的有500多人,年轻人基本都走出去了。去年,全村劳务收入达18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马成说,从目前来看,劳务是最直接、见效最快的脱贫方式,是贫困群众的“铁杆庄稼”。 

    被列为全省深度贫困村的祁家沟村是典型的山区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没有支柱产业,群众辛劳一年也只能勉强度日,生活困难。2013年,全村306户、1683人中有建档立卡户125户、681人。“这里的群众主要种植玉米、油菜,收入不高,日子过得很拮据。”帮扶工作队副队长陈建平深有感触地说。 

    刚开始,习惯守在山沟里的群众不愿意离开家,帮扶干部和村干部就一家家做思想工作,打消他们离开家后孩子老人没人照料的种种顾虑。 

    闵有成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由于不放心家里,他起初不愿意外出打工。经过动员,他最终同意去厦门打工。如今,闵有成在公司还当上了“小”领导,手底下管着60多人。留守在家的父母一边照看孩子,一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养了2头牛、6只羊,去年享受到3000元的“1+3+5”产业扶持资金。闵有成经常和父母微信聊天,给父母传一些工作生活的照片。“看了照片,他们两口子一间房,各种家具齐全,还有洗澡间,吃得也不错,我们老两口很放心,家里的日子也正在慢慢好起来。”闵国录高兴地说。 

    近年来,和政县把劳务输转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重点做好基地建设、技能培训、有组织输转和权益保障等工作,积极与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尤其紧抓与厦门市集美区东西协作的良好机遇,积极开展人力资源合作对接工作,挂牌成立了厦门市集美区临夏州和政县劳务合作站,全力开展组织输转工作。同时,针对全县2014年以来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展开菜单式调查摸底,合理设置培训专业,瞄准市场用工需求,开展集中培训。 

    卧拖社的马玉山就是技能培训的受益者。马玉山一家6口人,一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2016年,他参加了县上组织的牛肉拉面培训班,之后用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在西安开了一家拉面馆,从此,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很大转变。“我的拉面馆有60平方米,能放10张桌子,一年能挣几万块钱。去年,我家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电话采访中马玉山说,他们家的变化,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今后,他会努力奋斗,带动乡亲们一起走出去赚钱。 

    劳务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贫困群众的脱贫之路。在祁家沟村,像闵有成、马玉山这样因劳务而脱贫的还有许多。现在,村民们纷纷主动外出务工或就近务工,努力脱贫致富。“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全村基础设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未脱贫户仅剩33户137人,今年实现整村脱贫很有希望。”马成信心满满地说。

编辑: 责任编辑:马宇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