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 河州史话

清代“河州八景”考证

2020-05-06 来源:民族日报•中国临夏网  记者:张有财  浏览量:5898

    “河州八景”是明代以来文人学者根据河州境内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的影响力,推选出的河州境内众多景观的典型代表。本文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结合实地考查,对清代的“河州八景”从具体位置、景观内容进行了考证。 

    临夏,古称河州,位于黄河上游,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历史上是大禹治水的源头,沟通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古丝绸之路南道之要冲,唐蕃古道之重镇,享有“河湟雄镇”之美誉。 

    临夏历史悠久,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在这里设县、置州、建郡。十六国时,前凉张骏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44年),分凉州地置河州,河州之名自此始。民国2年(1913年)时甘肃省政府改定各道、县制,将河州改为导河县。民国18年(1929年)1月1日,国民政府内政部改定甘肃部分县名,将导河县改名临夏县。1956年11月,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 

    两千多年间,河州尽管数次更换域名,但其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美的风光享誉陇上,历代文人骚客留下了大量描写河州美景的诗篇。早在明嘉靖年间,时任临洮府通判的山东举人刘承学在游览了河州的众多风景名胜后,写下了著名的《凤林八景》组诗(因唐代在河州设立过凤林县,故有此景诗名称),其实就是最早的《河州八景》诗。组诗中分别用“镇阳清和”“北楼题咏”“青山萃玉”“高岗栖凤”“洌泉济暑”“土门带险”“茅龙合瀑”“泄湖鸣雷”八首诗,第一次以诗作的形式对河州境内的河州城镇阳楼、镇北楼、太子山、凤凰山、城南玉泉、土门关、黄河与洮河交汇处、泄湖峡等八处美景进行了重点描写。

    到了清代中期,在借鉴明代刘承学《凤林八景》的基础上,清代文人学者根据河州境内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推选出了新的“河州八景”,成为河州境内众多景观的代表。此八个景观分别是“积石神功”“古观仙踪”“丹凤晚霞”“白塔晨钟”“长桥卧波”“老松参天”“松岩叠翠”“露骨积雪”,并载入民国黄陶庵总纂的《续修导河县志》古迹篇,同时民国时期河州诗人张质生还撰写了《河州八景》古体诗各一章。本文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并进行实地考查,对清代的“河州八景”从具体位置、景观内容进行了考证。

一、积石神功


    此景观位于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关门村西侧的积石峡东口,为清代“河州八景”之首。此处小积石山南北山脉巍峨对峙,其间形成一高山峡谷,黄河急流从峡谷之中奔腾而出,巨浪滔天,声振如雷,浪拍石崖,生云吞雾,一泻千里。峡谷内危石险峰,深邃险峻,神奇壮丽。据《尚书·禹贡》记载,这里是大禹治水的源头。相传夏代之前,黄河流域爆发了大范围的大洪水,浊浪滔天,无数良田被淹,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时中原盟主尧帝任用鲧治理洪水,但因方法不当,结果劳而无功。舜接替尧位后,诛杀了鲧,任用鲧之子禹续其父业继续治理洪水。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之术,“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沧海”。正是在他的疏导下,咆哮的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向东海流去,山陵露出了峥嵘,昔日被水淹没的农田变成了粮仓,人民又过上了筑室而居、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了纪念禹治水的功德,当地人在积石关外为其修建了禹王庙,积石峡内的悬崖绝壁上,相传有大禹开山辟石之痕迹。这里自古以来是中原通往青海、西藏的重要驿道和商道,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汉代在这里设立了河关县、隋代在这里设立了临津关、明代在此处设立了河州二十四关的第一道大关——积石关,清代在这里设立了静安堡。

    神奇的记载传说,巍峨的雄姿,丰富的历史遗迹,吸引了历代显宦高官、巡边大吏和文人学士前来这里凭吊、考察、游历,观光大禹导河遗迹,到禹王庙瞻仰、祭奠大禹,并留下了众多歌颂大禹导河治水的功德和赞美积石关雄姿的壮丽诗章。

    元代进士杨仲弘在《题积石》一诗中赞曰:禹功疏凿过殷勤,宇内山川自此分。元气混沦通地脉,孤光迢递贯天文。母金伏土稜当孕,阴火潜渊夜欲焚。多少鱼龙争变化,总归西北会风云。明代沈越在《题积石》一诗中赞道:大禹疏河由积石,皇明设险辟崇山。乾坤元定华夷界,魑魅潜消虎豹关。地胜金汤劳典守,水从星宿引潺潺。使车过此聊舒憩,缅仰神功迥莫攀。

    明代举人高弘在《题积石》一诗中赞道:神禹疏河事已休,穷崖奇迹至今留。山形西控三千里,水势东流几万秋。鸟道远连空翠合,断云常傍戍楼浮。宦游几度登临处,不尽思乡恋阕愁。

    正是由于这里壮美的景观、大禹治水的记载传说和无数高官、文人的一致推崇和赞颂,清代道光年间的河州进士张和及黄陶庵总纂的民国《续修导河县志》中,都将其列入河州八景中的第一景观。



三、丹凤晚霞


    此景观位于今临夏市与东乡族自治县交界处的凤凰山,该山地处大夏河东岸,呈西南——东北走向,在地质上属丹霞地貌。从高处鸟瞰山形,恰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因形而得名凤凰山。史书记载,在汉代,河州纳入汉王朝版图之时,这里曾经落过凤凰。每当夕阳斜照在凤凰山上,红色的丹霞山体在落日余辉的照耀下,赭红色的山体与落日的漫天晚霞交相辉映,形成了一道绚丽多彩的独特景观。旧志载:“形如翚飞,色若涂丹,夕阳斜照,彩彻云衢”。

    明代兵部尚书王竑在《凤凰山》一诗中赞道:

    十年不见凤凰山,如今承恩暂得还。快睹朝阳丹凤翥,争如出岫白云闲。河源来自昆仑境,地势遥连积石关。寄语吾乡钟秀者,好临绝顶共跻攀。

    明代时任临洮府通判的山东举人刘承学在其《凤林八景》组诗第四景《高岗栖凤》中写道:

    东城指顾凤凰巅,凤去山名不记年。周室鸣歧归圣化,汉时棂凤自人传。德裹狂接犹歌圣,毛美超宗谁认贤。舜日仪庭今又是,西陲遥颂四灵篇。

    清代河州进士张和在其《凤山夕照》一诗中赞道:

    一峰突起万峰低,恰对斜阳夏水西。千仞凌霄惊绚烂,几人蹑屐快攀跻。辉腾牛脊波开镜,影落龙泉彩映霓。谁把文章夸藻辉,灵山占取凤凰栖。


四、白塔晨钟


    此景观位于今临夏市折桥镇后古村陈家庄社西北侧的宝觉寺。据传该寺创建于北魏,至唐朝贞观年间由鄂国公尉迟恭重建,寺内建有浮屠一座,十三级,高二十丈。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即金宣宗贞佑三年,由华严宗派方丈瑞云(佛光大师)聚财修建佛塔,塔呈八角形,实心十三层,高二十丈,塔龛供佛53尊,命名“瑞容佛光塔”,宝塔周围绕以曲廊。元末临济宗和尚密云主持该寺,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主持都纲班麻失刺坚藏进行了扩建,建有天王殿、罗汉堂、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卧佛殿,另修藏经楼一座,藏经五千余卷,僧居多间。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设河州僧正司于此,专管青衣僧。此时,该寺极负盛名,是陇上有名的汉传寺院之一。每天清晨,白塔寺里的僧侣早起鸣钟,钟声响彻云霄,人们听到钟声便起床劳作,因而有白塔晨钟之称,并成为河州一大名胜,当时香火旺盛,游人不绝。

    明代大才子解缙在其诗文《万寿寺》中赞道:

    河州城东白塔寺,古碑上有贞观字。时时独立倚青空,大夏河流宛如直。明代举人高弘在《白塔寺》中赞道:魏巍雁塔依青霄,塔上铃摇乍起飚。千仞崖岩喧瀑布,九重宫殿奏萧韶。钵龙鸣去云仍湿,海鹤飞来月尚高。入夜不堪欹枕听,宦情离思共迨迢。

    现有建筑为1982年重建,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大雄宝殿、倒座观音殿、佛光塔,东西两侧分别建有钟鼓楼、接待室、伽蓝殿、地藏王殿。2006年被临夏市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长桥卧波


    此景观位于今临夏市城东5公里处的折桥湾。“长桥卧波”出自杜牧的《阿旁宫赋》“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此处为历史上河州经东乡通往金城兰州的官道要津,大夏河自西南向东北流过。为便于联通大夏河两岸,明代在大夏河上修建有木桥。清道光年间,州吏目吴监造修建了由两个石柱作为主桥墩的新桥,桥长约30多米,宽约2.5-3米,上面铺设木板,可供大车通行。除了对桥体的加固外,还对桥身和栏杆进行了美化处理,刷上油漆,绘以彩色,使其既美观又可耐风吹日晒、雨雪浸蚀。该桥造型新颖、美观,遥望宛若长虹,在两岸杨柳和桥下大夏河碧波的映衬下,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遂成当时河州一道景观。咸丰十年,经制罗启旺倡议捐助进行了重修,同治后吏目赵谦、李盖重修,光绪二十七年知州赵鋐重修。清末毁于战火,解放后在该景观处修建有钢筋水泥结构的大桥。

    民国临夏诗人张质生对这一景观进行了追忆和描述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这一景观失去的痛惜心情:

    君不见西蜀长桥万里行,高车驷马题长卿。

    又不见黄河铁桥车接轸,浮梁改造始升允。

    吾河折桥亦若是,大小由之同此理。架木为阁险阻通,乘风破浪过漓水。世人底事好传讹,漓水误谓大夏河。南去东来道阻长,一入洮水一入黄。此讹自经吾友辨,姑置勿论逐石转。行行且作折桥游,长虹炫彩水清浅。漓水终古浪淘沙,惯送往来桥上车。一朝九度遭兵燹,至今浮水剩枯查。忆昔国家全盛时,飞梁架栋极参差。辉煌金碧斗工巧,桥压波心水不知。丁卯筑桥桥未成,戊辰焚桥桥忽倾。近修略彴横栈道,使我见之心怦怦。桥底浪花相突冲,桥头岂容意疏慵。欲作短歌吊兴废,转恐惊起睡中龙。


六、老松参天


    此景观原位于今临夏市折桥镇甘费村内,据《续修导河县志》载,在“州东八里费家巷”。据传,这两颗松树已有千年以上,粗约四围,高八九余丈,青似浓黛,翠绿不朽,亭亭耸立,参天入云,盘根错节,浑忘岁月,成为当时的一道著名风景。

    民国临夏诗人张质生对这一景观有诗赞曰:

    吾闻泰山之松,封大夫作老龙,麟竖虬须。

    黄山之松蟠奇石,身经九曲垂千尺。吾邑东川老松树,古干参天当大路。童童车盖郁风云,谡谡涛声阅霜露。铁骨森然苍皮皴,才大难用作沉沦。明月应来千岁鹤,青柯不改四时春。相传始有三五株,半经翦代半死枯。至今惟余二株在,绰立亭亭不用扶。丹心捧日凌琼宵,黛色卫寒不肯凋。撑开悬崖秦汉雪,听惯漓水去来潮。嗟余木随赤松子,徘徊松下听流水。但祝后人护老松,千秋万古长如此。

    “文革”期间,作为河州八景的两棵松被毁,现景观已无存。


七、松岩叠翠


    此景观位于今和政县松鸣岩镇吊滩村西南的小峡口内。这里南有林木茂盛的槐山山梁,北有巍峨险峻并立的南天台、西方顶、玉皇峰、独岗岭四座山峰,其间形成一条西南——东北向的高山峡谷,峡谷间大南岔河自南向北缓缓流过。这里植被旺盛,无论山顶、悬崖峭壁间,还是山脚处,随处都生长有茂密的油松、落叶松、云杉、冷杉、华山松、柳树等树木。每当大风吹起,山间松涛大作,奔腾砰訇,如战鼓擂擂、似马奔腾而得名“松鸣岩”。此处地势险要,历史上是河州通往洮州、岷州的主要通道之一,明代在这里设立了河州二十四关之一的陡石关,派兵把守。同时也是历代佛教道教殿宇楼阁荟集之地,早在元代,就有人在此悬崖绝壁上凿窟造像,修庙建寺,修行隐居,明代更具规模,建有玉皇阁、菩萨殿、圣母宫、独岗寺等殿宇。作为著名的河州花儿会的重要会场,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至四月二十八日,周边的汉、回、东乡、保安族等民间歌手云集于此,引吭对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现为国家4A级景区。

    松鸣岩丰富的人文景观,秀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前来观光揽胜,留下了无数的名作佳篇。

    清代任河州监收兼捕务茶马同知临洮府事的郭朝佐在《登须弥岩》一诗中赞道:

    嵚崎惟见此孤峰,吾辈登临兴所钟。石罅迸珠晴亦雨,云根啮藓路无踪。覆看杰阁依苍壁,遥望雄关锁夕峰。踏到最高天咫尺,风声怒鸣万山松。

    清代河州进士张和在他的《松岩叠翠》一诗中赞道:叠嶂层峦看不明,万松积翠锁峥嵘。羌笛遥传边古曲,雪山寒接暮云横。

    民国河州诗人邓隆在《松鸣岩即事》中对这一景观写道:远望松鸣岩,恰如三足鼎。近观松鸣岩,五峰比五等。披草坐松间,饮酒不用茗。危崖四面悬,不敢任酩酊。河声兼松涛,能令醉眼醒。褰衣欲登高,云还西方顶。


八、露骨积雪


    此景观位于今临夏县与和政县交界西南侧的母太子山和公太子山,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交界处,系秦岭北条大山西延部分,因雪线以上的峰顶石如骨露,古称“露骨山”或“白石山”,又因四时积雪覆盖,别称“雪山”,海拔4368.43米,是临夏州的最高峰。主体峰顶白色的岩石熠熠生辉,因海拔高,一年中裸露的山骨大多有积雪覆盖,故有露骨积雪之称。特别是在夏日酷暑天气,看到此景使人顿感身心舒凉。而雪线以下树木茂盛,清泉奔流,山花烂漫,一派生机勃勃的画面,故成为河州一景。

    明代河州进士、曾任兵部尚书的王竑在《雪山》一诗中赞道:寒雪经年积翠微,群峰高并白云齐。光连西北昆仑远,势接东南泰华低。古寺几闻苍藓合,老松无数野猿啼。深岩落日闻钟响,知有幽人夜指迷。

    清代康熙年间的河州知州王全臣在《夏日望雪山》中赞道:

    城头百里纵遐睇,露骨临空晚照述。积雪加银溶大治,列峰似戟插丹梯。

    清康熙时曾宦游河州一带的涂志遇在《秋夜月下望雪山限韵》中赞道:

    雪山争辉分外奇,况逢秋夜更相宜。月光照处山为补,山色明时月自疑。一片白云迷上下,漫空素影共参差。荒城应有悲秋客,对此能无万种思。

    斗转星移,昔日的“河州八景”在岁月的变迁中已经悄然发生了许多变化,“积石神功”“丹凤晚霞”“松岩叠翠”“露骨积雪”四个景观依然存在,如今成为游人观光探胜的好去处,其中以“松岩叠翠”著称的松鸣岩风景区最为著名,1992年被原国家林业部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0年被甘肃省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白塔晨钟”“古观仙踪”“长桥卧波”三个景观地点虽存,但已面目全非,被新的建筑所取代,而“老松参天”在岁月的流逝中已消失不见,成为临夏人心头的一道永远的向往和难以抹去的印记。



编辑: 责任编辑:马少华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